攀越冷龙岭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bin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夏日的早晨,我和同学沈开祥终于于雨中踏上了攀越冷龙岭,领略岗什卡峰的路程。
  数次遥望岗什卡峰
  几十年里,我始终以敬畏的心情遥望高耸入云的祁连山雪峰,曾和同学沈开祥多次相约,一定要目睹一番祁连山冷龙岭。五年前,我驾车翻越扁都口后,在门源加油站加油时,发现路北群山之上露出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当时我还不知道它就是冷龙岭,更不知道还能从其脚下穿过,到达武威。四年前,我与永昌同仁闫文俊经南坝乡向南深入祁连山腹地云庄寺时,一条高耸入云的雪峰一直没有脱离我的视线,下车拍了不少照片,它也是冷龙岭。想不到,我一直在祁连山的南北方向围绕着它转。冷龙岭,当地人也称为“老龙岭”,是祁连山东部的第一高峰,横亘在青藏高原的门源县和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之间,西起海拔4354米的金瑶(又名景阳岭),东止海拔4303米的得泉山,全长280公里。
  阴云笼罩着灰蒙蒙的天空,雨点不停,车上的刮雨器来回晃动。经过凉州区的松树乡后,车辆进入了西营镇。缀满雨水的树木和农作物被洗刷得一片翠绿。不时有标语牌闪过,上面写着:“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
  我们逐渐契入前方的山口。同行的张乐平说,前面的山口叫四沟嘴,流下来的山水是西营河水,拦截河水的西营河水库就卡在这个山口处。“既然可以通往青海的门源县,那古代应该也是一条通道?”“是的,这里很早就能走人和牲畜。只是解放后修了公路,才可以通汽车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武威古代称为“凉州”,是因为东晋十六国的张轨建立过前凉、氐族吕光建立过后凉,鲜卑族秃发傉檀建立过南凉,匈奴族的沮渠蒙逊建立过北凉。古凉州是丝绸之路上“通一线于广漠,孔五郡之咽喉”的要塞,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记载当时“凉州七里十万家”,清代沈翔的诗称这里“山开地辟结雄州”。所以,此山谷在古代肯定是一条沟通山北农耕民族与山南游牧民族之间的民间便道,人们借此交换粮食、茶叶、肉食和皮毛等,也有可能是青海玉石和祁连山玉石原料通往河西走廊以至中原的通道。
  一路走来,起初是柏油马路,标准的省道,过碧绿的西营河水库后,路边出现巨大的标牌,上面写着“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字样,我们进入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陡峭的山脚下河谷时宽时窄,乳白色的西营河水携带着雪峰的寒气奔腾咆哮,加之雨水,令我们感到了些许冷意。渐渐地,河水两侧多了茂密的林地、灌木和草滩,偶尔还有沟通两岸的小吊桥,河谷里的景色很美。但带着玉石之路和古代驿路的考察任务,除了轻松的视觉欣赏外,更多了一份深沉的思考。
  行进三个小时,约90里后,在一座桥上,前行的汽车停下来等待我们。这里叫青羊三岔,环顾四周,原始静谧,景色优美。张乐平说,至此我们已经走完了西营河河谷。西营河河谷里最大的支流是青羊河,还有水管河、龙潭河、土塔河、驼骆河和响水河,每年流量达到3.7亿立方,灌溉着凉州区九个乡镇约30万亩的土地,是凉州人民名副其实的命脉。
  雨雪的拐点
  海拔一直在升高,道路忽然变成了砂石便道,水坑多了起来,山崖上水流推落的石块撒落在路面上,柏油路面的平稳舒适感顿时消散。雨越下越大,汽车在大小水坑间艰难地扭动,车轮不时溅起数米高的飞瀑。但窗外的风光却越来越美。
  过一山后,草滩豁然开阔。远山山头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反差,深绿色冷杉隐蔽的阴洼与黄绿色草坡的阳坡形成对比。山下月牙形的河水怀抱着一片翠绿的马莲花草滩,一座小桥飞架河上,一顶白色帐篷坐落在草滩深处,几匹马悠闲地吃草。哦!难得的一片净土。什么叫安闲?这里才叫安闲。什么叫超脱?这里才叫超脱。我们忘乎所以地奔波着拍照。
  接着,河边的大树多了,老树多了,其枝杈打破常规,粗大的枝杈从树根底部就开始分叉,发疯地往上飞窜。路边的界碑闪过“55”、“56”的字样,这是自门源到九条岭的里程碑,越往前数字越小。约在59公里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车窗前面的雨水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片片雪花。“哦,六月雪!六月天,真下雪了!”我惊呼道。下山时,我特地注意,也是在59公里这个拐点上,雪片又变成了雨水。就在前一个小时,还有手机信号时,深圳的好友勇孟罗从贵州打来电话,说深圳热得不行,就跑到了贵州避暑。我告诉他,我在山里,很冷,已经穿上了线裤和防雨服。他感到很吃惊。没想到,此时又下起了雪。常有文章提到这里气候异常,瞬息万变:时而蓝天白云,银光熠熠;时而飞雪漫卷,天昏地暗。看来此话不假。
  只缘脚踩此峰上
  窗外的绿色渐渐消失,飞雪不停地打在车窗上。除了蜿蜒的路面和山旁的一座大山,眼前便是一片朦胧的洁白世界。汽车开始盘山,弯急路滑。我向上望去,上面竟然还有三四层的盘山路,直插山巅。冷龙岭究竟在哪里?岗什卡峰怎么也看不见?更重要的是一直看不见前面的那辆汽车。
  大约行至路碑50公里处的时候,对面来了一辆小车,这是自进山100多公里后遇到的第一辆汽车。我们停车急切询问,对方司机说路不好走,到门源县还有60公里。之后,我们又拐过一个大山湾,还是看不见汽车。我开始焦急起来。“前面过了个岔路,有个桥,会不会从那里走了?”“不可能!那是一条小路,他们肯定走的这条路。”我们硬着头皮继续前行,雪越来越大,车窗几乎被雪水糊住。“不行就返回吧!反正这么大的雪,冷龙岭、岗什卡峰什么也看不到,他们等不到我们,就会返回的。”年轻气盛的何剑华却说:“不行我们就走门源,从门源回兰州。”“后面60公里路是个啥样,谁都不知道,何况是个大雪天,再说丢下朋友也不好。” 我不同意地说。正说着,远处的山湾出现了一辆汽车车影。“是他们!他们回来了。”我们汇聚在山湾处合影,此处是3600多米。沈开祥说:“我们一直等不到你们,怕有什么事,就返回来了。其实还有三四公里就到冷龙岭了。”“三四公里?那我们还是坚持上吧,来一趟多不容易。”我们结伴沿着雪水泥浆的公路,继续攻克最后的三四公里山路。
  “看!雪中还有人。”“停车,问一下。”原来是一位中年妇女在放羊,她的名字叫丁淑宝,当地的裕固族人,常年在高山上放牧。我看她穿得并不多,却巍然屹立在雪风中,那样淡定、飘逸,毫无一点畏惧。我在给她拍照过程中,无形中从她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的鼓舞。
  冷龙岭在历史上曾有记载。公元345年,酒泉太守马岌对前凉张俊说:“酒泉南山即昆仑,昔日周穆王西征昆仑,会西王母于此山,西王母虎身豹尾,人面虎齿,全身皆白,居雪山洞中,此山系古昆仑支脉,宜立西王母祠,以禅朝廷无疆之福。”于是,张俊就在岗什卡山上立了西王母祠,命名为“昆仑”。到唐代穆宗长庆年间(807~821),朝廷派遣使臣刘元鼎到吐蕃时曾登上过此山。另外,明代洪武年间,西平侯沐英和西征将军邓愈,也曾追击羌军,到过这里。
  又行至一个弯道处,前面的车终于停了下来,一下车,顿时感受到冬季的寒冷。沈开祥对我说:“这里就是看冷龙岭的地方,海拔3800多米,只是今天下雪,什么也看不见,太遗憾。”我说:“这已经相当不错了,有这样的过程和体验实在难得,我们很满意,这次权当一次热身,下次就可以从门源走进来。”
  我们的行程证实了如下数据:冷龙岭宽度达三五十公里,山体巍峨陡峭,峰峦叠嶂,终年积雪,4500米以上的山峰发育有244条冰川。
  我们兴奋地拍照留影,贺永胜穿得单薄,拍了一会儿照片,居然冷得有些发抖。几人的衣服都很单薄,不得不快步钻进汽车。我手捧了些积雪,冰冷刺骨,手也很快冻僵。
  岗什卡峰是冷龙岭的最高峰,海拔5254.5米。严格讲,它是祁连山的第二高峰,仅次于肃州金佛寺南麓的祁连山最高峰素珠链。此山享有“阿弥岗什卡”的盛誉,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地都要举行隆重的活动奉祀岗什卡峰,今天,我们真是“不识岗峰真面目,只缘脚踩此峰中”。
  冷龙岭孕育了天然的立体冰川,把雪水均匀地分流到大山南北,滋润着草原,灌溉着绿洲。冷龙岭——令人敬畏的自然奇景!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不同纳米碳酸钙掺量对不同养护龄期下的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融性能的影响,对掺杂不同纳米碳酸钙含量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测定不同循环次数下的
通过对构建的多级垂直流湿地系统各种水力学参数的测定,建立一套下行流-上行流复合潜流人工湿地试验平台,旨在揭示构建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与其水力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处
帮助高校学生发展体育生活方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体育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生活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性格.此外,国家标准表明,体育教育的人展示能力的运动技能和运动需要进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