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衬红花 两者皆得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os_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雪》是鲁迅1925年于北京女子师大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散文诗,时值北伐革命前夜,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方雪景的先后描写,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这是一篇写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美文,艺术构思可谓巧妙天成,而其中常常被提到的则是江南雪和朔方雪之间的“对比”。
  江南雪和朔方雪之间真的是一种对比的关系吗?只要细读该文,就会发现,作者描写江南雪和朔方雪,并没有让二者比出个高下异同的意思,不过只是想用自己也非常喜爱的江南雪来衬托和凸显朔方雪的精神与个性而已。因此,与其说它们之间是对比,还不如说是江南雪在给后边出场的朔方雪作铺垫。当然,为了达到很好的衬托效果,作者对江南雪作了浓墨重彩的大段的描写。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中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精心描绘出来的江南雪,看到了江南雪那“滋润美艳”的容颜。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一句,可以看作是总领句,统帅了下文写江南雪的文字。
  文章先是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一虚一实的比喻,展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之至”,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江南水乡那些水灵灵的,嫩生生的,面若桃花,肤如凝脂,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女的容颜。
  不仅如此,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还在作者笔端通过各种花草流淌出缤纷的色彩:“血红的”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就像摆开的色彩的盛宴。此后,文章又荡开一笔,想象出眼前暂时还没有,但曾经也一定还会再出现的热闹景象:春光明媚,花香袭人,蜜蜂在万花丛中盘桓流连。课文就这样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并用,使得江南雪的“美艳之至”简直就呼之欲出了。
  然而,作者仍觉对江南雪言犹未尽,于是又用了两个自然段叙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过程。在这两段中,我们看到了“滋润相粘结”“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些文字,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滋润;同时,“冻得通红”、“紫芽姜(一般的小手)”,“(罗汉)很洁白,很明艳”、“闪闪发光”、“龙眼核”的“眼珠”,胭脂涂的“通红”的嘴唇,这些色彩丰富的词语,直接或间接地也都让读者再次领略了江南雪的美艳。可以这么认为:作者写孩子们塑雪罗汉,虽然也表达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用一种活泼动态的笔调,反复渲染江南雪的滋润和美艳。
  作者在淋漓尽致的描写了江南雪的悦目和柔美之后,用一个“但是”一转,才终于让自己最为欣赏的“朔方的雪”登台亮相了。在做足了铺垫之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朔方雪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极富性格魅力。看吧,在柔美的江南雪的衬托下,朔方的雪显得是多么的刚强而豪放,它“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而不妥协;它在“旋风忽来”的时候,“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朔方的雪在“凛冽”的寒风里,在恶劣的环境下,就像一个斗士,在孤独中抗争,奋勇向上,显现出一种坚强不屈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而这也正是作者最为欣赏的性格。毫无疑问,作者在这里是在借着朔方的雪彰显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真的猛士”的个性。
  可以看出,正是文章前部分大量的渲染,才把朔方的雪映衬得这么的遗世独立,孤傲不凡。在作者笔下,江南的雪就是“绿叶”,朔方的雪就是“红花”,作者喜爱什么,更欣赏什么,一目了然。
  那么,《雪》一文有没有运用对比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有对比,而且这对比还贯穿着文章的始终,只是这层对比并不太明显。
  我们不妨再从课文的开头看起。作者一开始就写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那是哪里的雨变成了雪花呢?从下文先后写到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来看,那自然就是江南的雨和朔方的雨了。可见,文章开头就隐含了“暖国的雨”和江南雨以及朔方雨的对比。再看看文章最后提到的“雨的精魂”。这“雨的精魂”即“朔方的雪”,而“朔方的雪”正是朔方的雨不屈服于凛冽寒冷的环境,牺牲自我涅槃而来的,也即“雨”化而成。这也就又一次证明,文章确实从始至终,就一直将“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雨(也包括江南的雨)作对比,告诉读者,江南的雨,尤其是朔方的雨有别于暖国的雨,都变成过雪花,是不“单调”也无“不幸”的。
  作者就这样,用变成雪花的江南雨及朔方雨和向来没有变成雪花的暖国的雨作对比,表明自己喜欢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而接着又用江南雪给朔方雪作铺垫,告诉读者,自己更热爱战斗的生活。文章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构思和手法,逐层深入地传达了一个坚决不与反动势力妥协的斗士的独特人生追求。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基于导学案的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教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重温学过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要点,使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并对已获得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概括,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
目前,农村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学英语,视上英语课为“受罪”或“煎熬”。为何会陷入如此尴尬局面呢?很显然,这跟他们的初中英语基础不扎实有关。另外,这些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之处。  英语新课标强调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不应成为一言堂。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当以赏识教育为主,为学生们喝彩;当让英语走近生活;当比较汉语和英语,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力求通过情趣化、生活化、诗意化、自主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旧大纲时代相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自学能力都有了更切实、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中学教学发展的因素,通常是班级学生数额大,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贫乏。过去农村中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由于受条件限制,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面窄,课堂教学沉闷。即使有个别老师做些简单教具,也收效甚微,既费时又费力,多数劳而无功。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农村普及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
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出一个个问题,由此组织教学的问题教学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鉴于此,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文本,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课堂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其指的是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方式,创设一定有明显情绪色彩的环境,将学生带入,获取第一手的情感认知经验。情境教学法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取最为直接、最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体悟和素材积累。新课改以来,情境教学法更是受到了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青睐。  《春》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
微课就是能够在浏览器中播放的、专门为学生个体学习录制的微视频。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微课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以视频形式呈现简短、完整的教学过程。下面以“直击中考——will v.”为例探讨微课设计。  一、微课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will v.”是一般将来时结构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的六种时态之一。九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时间紧、任务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向新型的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转变。互动式教学要求教与学的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乐学”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境界,它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有效的课堂导入在整堂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讲述故事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活跃状态,往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