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雪》是鲁迅1925年于北京女子师大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散文诗,时值北伐革命前夜,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方雪景的先后描写,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这是一篇写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美文,艺术构思可谓巧妙天成,而其中常常被提到的则是江南雪和朔方雪之间的“对比”。
江南雪和朔方雪之间真的是一种对比的关系吗?只要细读该文,就会发现,作者描写江南雪和朔方雪,并没有让二者比出个高下异同的意思,不过只是想用自己也非常喜爱的江南雪来衬托和凸显朔方雪的精神与个性而已。因此,与其说它们之间是对比,还不如说是江南雪在给后边出场的朔方雪作铺垫。当然,为了达到很好的衬托效果,作者对江南雪作了浓墨重彩的大段的描写。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中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精心描绘出来的江南雪,看到了江南雪那“滋润美艳”的容颜。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一句,可以看作是总领句,统帅了下文写江南雪的文字。
文章先是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一虚一实的比喻,展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之至”,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江南水乡那些水灵灵的,嫩生生的,面若桃花,肤如凝脂,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女的容颜。
不仅如此,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还在作者笔端通过各种花草流淌出缤纷的色彩:“血红的”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就像摆开的色彩的盛宴。此后,文章又荡开一笔,想象出眼前暂时还没有,但曾经也一定还会再出现的热闹景象:春光明媚,花香袭人,蜜蜂在万花丛中盘桓流连。课文就这样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并用,使得江南雪的“美艳之至”简直就呼之欲出了。
然而,作者仍觉对江南雪言犹未尽,于是又用了两个自然段叙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过程。在这两段中,我们看到了“滋润相粘结”“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些文字,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滋润;同时,“冻得通红”、“紫芽姜(一般的小手)”,“(罗汉)很洁白,很明艳”、“闪闪发光”、“龙眼核”的“眼珠”,胭脂涂的“通红”的嘴唇,这些色彩丰富的词语,直接或间接地也都让读者再次领略了江南雪的美艳。可以这么认为:作者写孩子们塑雪罗汉,虽然也表达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用一种活泼动态的笔调,反复渲染江南雪的滋润和美艳。
作者在淋漓尽致的描写了江南雪的悦目和柔美之后,用一个“但是”一转,才终于让自己最为欣赏的“朔方的雪”登台亮相了。在做足了铺垫之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朔方雪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极富性格魅力。看吧,在柔美的江南雪的衬托下,朔方的雪显得是多么的刚强而豪放,它“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而不妥协;它在“旋风忽来”的时候,“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朔方的雪在“凛冽”的寒风里,在恶劣的环境下,就像一个斗士,在孤独中抗争,奋勇向上,显现出一种坚强不屈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而这也正是作者最为欣赏的性格。毫无疑问,作者在这里是在借着朔方的雪彰显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真的猛士”的个性。
可以看出,正是文章前部分大量的渲染,才把朔方的雪映衬得这么的遗世独立,孤傲不凡。在作者笔下,江南的雪就是“绿叶”,朔方的雪就是“红花”,作者喜爱什么,更欣赏什么,一目了然。
那么,《雪》一文有没有运用对比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有对比,而且这对比还贯穿着文章的始终,只是这层对比并不太明显。
我们不妨再从课文的开头看起。作者一开始就写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那是哪里的雨变成了雪花呢?从下文先后写到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来看,那自然就是江南的雨和朔方的雨了。可见,文章开头就隐含了“暖国的雨”和江南雨以及朔方雨的对比。再看看文章最后提到的“雨的精魂”。这“雨的精魂”即“朔方的雪”,而“朔方的雪”正是朔方的雨不屈服于凛冽寒冷的环境,牺牲自我涅槃而来的,也即“雨”化而成。这也就又一次证明,文章确实从始至终,就一直将“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雨(也包括江南的雨)作对比,告诉读者,江南的雨,尤其是朔方的雨有别于暖国的雨,都变成过雪花,是不“单调”也无“不幸”的。
作者就这样,用变成雪花的江南雨及朔方雨和向来没有变成雪花的暖国的雨作对比,表明自己喜欢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而接着又用江南雪给朔方雪作铺垫,告诉读者,自己更热爱战斗的生活。文章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构思和手法,逐层深入地传达了一个坚决不与反动势力妥协的斗士的独特人生追求。
(责任编辑 韦淑红)
江南雪和朔方雪之间真的是一种对比的关系吗?只要细读该文,就会发现,作者描写江南雪和朔方雪,并没有让二者比出个高下异同的意思,不过只是想用自己也非常喜爱的江南雪来衬托和凸显朔方雪的精神与个性而已。因此,与其说它们之间是对比,还不如说是江南雪在给后边出场的朔方雪作铺垫。当然,为了达到很好的衬托效果,作者对江南雪作了浓墨重彩的大段的描写。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中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精心描绘出来的江南雪,看到了江南雪那“滋润美艳”的容颜。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一句,可以看作是总领句,统帅了下文写江南雪的文字。
文章先是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一虚一实的比喻,展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之至”,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江南水乡那些水灵灵的,嫩生生的,面若桃花,肤如凝脂,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女的容颜。
不仅如此,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还在作者笔端通过各种花草流淌出缤纷的色彩:“血红的”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就像摆开的色彩的盛宴。此后,文章又荡开一笔,想象出眼前暂时还没有,但曾经也一定还会再出现的热闹景象:春光明媚,花香袭人,蜜蜂在万花丛中盘桓流连。课文就这样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并用,使得江南雪的“美艳之至”简直就呼之欲出了。
然而,作者仍觉对江南雪言犹未尽,于是又用了两个自然段叙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过程。在这两段中,我们看到了“滋润相粘结”“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些文字,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滋润;同时,“冻得通红”、“紫芽姜(一般的小手)”,“(罗汉)很洁白,很明艳”、“闪闪发光”、“龙眼核”的“眼珠”,胭脂涂的“通红”的嘴唇,这些色彩丰富的词语,直接或间接地也都让读者再次领略了江南雪的美艳。可以这么认为:作者写孩子们塑雪罗汉,虽然也表达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用一种活泼动态的笔调,反复渲染江南雪的滋润和美艳。
作者在淋漓尽致的描写了江南雪的悦目和柔美之后,用一个“但是”一转,才终于让自己最为欣赏的“朔方的雪”登台亮相了。在做足了铺垫之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朔方雪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极富性格魅力。看吧,在柔美的江南雪的衬托下,朔方的雪显得是多么的刚强而豪放,它“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而不妥协;它在“旋风忽来”的时候,“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朔方的雪在“凛冽”的寒风里,在恶劣的环境下,就像一个斗士,在孤独中抗争,奋勇向上,显现出一种坚强不屈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而这也正是作者最为欣赏的性格。毫无疑问,作者在这里是在借着朔方的雪彰显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真的猛士”的个性。
可以看出,正是文章前部分大量的渲染,才把朔方的雪映衬得这么的遗世独立,孤傲不凡。在作者笔下,江南的雪就是“绿叶”,朔方的雪就是“红花”,作者喜爱什么,更欣赏什么,一目了然。
那么,《雪》一文有没有运用对比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有对比,而且这对比还贯穿着文章的始终,只是这层对比并不太明显。
我们不妨再从课文的开头看起。作者一开始就写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那是哪里的雨变成了雪花呢?从下文先后写到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来看,那自然就是江南的雨和朔方的雨了。可见,文章开头就隐含了“暖国的雨”和江南雨以及朔方雨的对比。再看看文章最后提到的“雨的精魂”。这“雨的精魂”即“朔方的雪”,而“朔方的雪”正是朔方的雨不屈服于凛冽寒冷的环境,牺牲自我涅槃而来的,也即“雨”化而成。这也就又一次证明,文章确实从始至终,就一直将“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雨(也包括江南的雨)作对比,告诉读者,江南的雨,尤其是朔方的雨有别于暖国的雨,都变成过雪花,是不“单调”也无“不幸”的。
作者就这样,用变成雪花的江南雨及朔方雨和向来没有变成雪花的暖国的雨作对比,表明自己喜欢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而接着又用江南雪给朔方雪作铺垫,告诉读者,自己更热爱战斗的生活。文章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构思和手法,逐层深入地传达了一个坚决不与反动势力妥协的斗士的独特人生追求。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