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注重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开发 中学生 心理因素 自主学习能力
从广义上讲,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都可以总称为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心理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组成。教育不仅应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
一、心理因素影响教学效果
1.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信息传递的流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和输出,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进行适当调控;而学生则对教师输出的信息主观能动性地吸收、转换和储存。信息转换能力,取决于双方的交流,积极配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精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饱满,是否进入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只管自己单方面输出,在学生方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那些有强烈学习动机、学习自觉性较高的学生,可能还会勉强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吸收、转换并储存所获得的信息;而那些缺乏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学生,就不能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可能还会想入非非,甚至干一些与教学过程毫无相关的事情,根本谈不上对教学信息的吸收、转换与储存。这样教学双向传递的信息就会部分地中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
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但受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
(1)动机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会处处陷于被动。如听讲不认真、不能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致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的明确,他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学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2)兴趣的影响。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意志力的影响。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如考试不及格)时,就会闷闷不乐,产生恐慌或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感到自卑、失望、消沉,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相反,意志力强的学生即使面对挫折也不灰心、不气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4)情感影响。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的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把一种情感经历带入学习,这种情感历史能影响他对待学校的一般看法,或者影响其对某一课程的学习。一个积极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者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
既然心理因素对中学生的学习有如此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每个教师关注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持久的学习动机
一些学生或迫于考试的压力,或出于个人某些愿望,暂时可产生学习动力,但这种动力是不大可能持久的。要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必须使之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确立学习上的责任感及进取心,使其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联系在一起。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注意为人师表,重视感化作用,使情感与认识凝成信念,凭借意志使之巩固,从而形成勤奋学习的强大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教师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久不衰。如果教师将教学过程处理得枯燥呆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如果教师不论授课内容,千篇一律利用老教法、老套路,都会使学生觉得获取的信息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感知、去认识、去探索、去发现,力求科学有效地揭示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心理水平,有的放矢设疑,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寻求解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解决了疑难,获取了新知识,就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就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师最好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进行联想、归纳、对比、推断、演绎,然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巩固了原有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教师的讲解还应富于节奏。教师应视教材内容难易度不同,注意详细得当,讲练结合,节奏快慢有度,把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使用得更为科学合理,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这说明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多操练、多运用、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只有教师的苦教而无学生自觉的实践活动,教学不会有成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教法,而且要了解学生与学习规律,注意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提高学习效率。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学生的难处,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只要教师爱学生,真心帮助学生,学生就会亲近教师,把教师当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对该教师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心理因素。
总而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系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2][美]B.S.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克里·摩斯.EQ情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6.
关键词: 开发 中学生 心理因素 自主学习能力
从广义上讲,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都可以总称为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心理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组成。教育不仅应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
一、心理因素影响教学效果
1.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信息传递的流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和输出,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进行适当调控;而学生则对教师输出的信息主观能动性地吸收、转换和储存。信息转换能力,取决于双方的交流,积极配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精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饱满,是否进入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只管自己单方面输出,在学生方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那些有强烈学习动机、学习自觉性较高的学生,可能还会勉强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吸收、转换并储存所获得的信息;而那些缺乏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学生,就不能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可能还会想入非非,甚至干一些与教学过程毫无相关的事情,根本谈不上对教学信息的吸收、转换与储存。这样教学双向传递的信息就会部分地中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
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但受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
(1)动机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会处处陷于被动。如听讲不认真、不能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致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的明确,他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学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2)兴趣的影响。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意志力的影响。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如考试不及格)时,就会闷闷不乐,产生恐慌或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感到自卑、失望、消沉,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相反,意志力强的学生即使面对挫折也不灰心、不气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4)情感影响。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的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把一种情感经历带入学习,这种情感历史能影响他对待学校的一般看法,或者影响其对某一课程的学习。一个积极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者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
既然心理因素对中学生的学习有如此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每个教师关注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持久的学习动机
一些学生或迫于考试的压力,或出于个人某些愿望,暂时可产生学习动力,但这种动力是不大可能持久的。要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必须使之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确立学习上的责任感及进取心,使其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联系在一起。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注意为人师表,重视感化作用,使情感与认识凝成信念,凭借意志使之巩固,从而形成勤奋学习的强大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教师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久不衰。如果教师将教学过程处理得枯燥呆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如果教师不论授课内容,千篇一律利用老教法、老套路,都会使学生觉得获取的信息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感知、去认识、去探索、去发现,力求科学有效地揭示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心理水平,有的放矢设疑,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寻求解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解决了疑难,获取了新知识,就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就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师最好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进行联想、归纳、对比、推断、演绎,然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巩固了原有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教师的讲解还应富于节奏。教师应视教材内容难易度不同,注意详细得当,讲练结合,节奏快慢有度,把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使用得更为科学合理,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这说明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多操练、多运用、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只有教师的苦教而无学生自觉的实践活动,教学不会有成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教法,而且要了解学生与学习规律,注意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提高学习效率。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学生的难处,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只要教师爱学生,真心帮助学生,学生就会亲近教师,把教师当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对该教师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心理因素。
总而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系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2][美]B.S.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克里·摩斯.EQ情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