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雕”的行动中提升智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研训,不应该是单一的、独立的操作方式,而应该融入每位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当中。要让这其中的任何点滴都能引起思考,都能形成共鸣,都能产生影响。要做到这样,就必须让教师成为“个体的人”“发展的人”“生命的人”。
  【关键词】校本研训 跨界 融合 激活
  这次研训的主题是“青年教师诊断课”,同学科同教材不同课时进行专题研究。上课的两位教师都是工作五年内的新教师,课堂围绕统编版语文二年级的《小毛虫》展开,工作两年的卜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工作三年的臧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为切实确保研训过程的真实,学校在事先就已经布置了课堂观察的主题“长文短教的着力点在哪里”,要求无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听课的教师都必须从自己的认识、课堂的呈现这两方面展开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每一位教师都在认真观察,上课教师为了呈现自我的认识,对教学过程也进行了一番精心设计。卜老师摒弃传统的一遍又一遍读字词的环节,开篇就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到这样一篇课文,大家觉得长不长?这么长,我们该如何把它读短呢?”问题一出,学生们议论纷纷,于是就在“如何把课文读短”的交流与引导中,学生们读完了课文,梳理出了这篇童话故事的关键情节。第二节课,臧老师登场了,她面对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字词句是重中之重,第一课时的卜老师没有讲解这些,那是否不需要落实呢?答案当时是否定的,很多听课的教师都在期待,臧老师如何在第二课时呈现这一低段的目标呢?臧老师一改原本教学中常态的复习做法,抛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想知道,在同学们的心中,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于是在这样的自我判断中,学生通过寻找段落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词语,在同学词语中再来感悟句子,一下子将一些书面化的词语转变成儿童眼中的生活,真正做到了读中有感,感中有读。两节课结束后,到了研讨阶段,每一位教师在前期思考的基础上,都有了自我认识、课堂观察的两条线,于是就围绕前期布置的“长文短教的着力点”展开,由于学科教师中有低、中、高的教师,低年段其他教师对课堂做了评价,其他年段每位教师也对照本年段的要求,谈了长文短教学的相关思路。就是这样的一次课堂的碰撞,让教师对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和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要摒弃传统的语文知识点混乱的问题,真正做到教学中知识点和训练点突出、成系列,构成教学的梯度,抓住教材的“干货”,做到“一课一得”。
  看着教师们在一次常态的校本研训中有这么多的收获,看着两位青年教师在一次常态的校本研训中有如此大的成长,笔者再一次对这项校校同做,依葫芦画瓢的行动陷入了思考。作为校本研训,我们认为它不应该是单一的、独立的操作方式,它应该融人每位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当中,而不是将它当作刻意改变教师的附属品。鲁洁教授在她的《超越性的存在——兼论病态适应的教育》一文中曾经说过:“教育本来是面向可能生活,它的功能是,要为人揭示更加好的、更值得过的可能生活。”说到底,学校的校本研训应该被定义为“值得过的生活”,一旦认定“值得过”,整个过程就从工作状态演变为生活状态,其经历过的相关事件、历程、情景就会濡染教师,进而激活其教育的生命状态,促使教师成为“有魂”的教师。因此,校本研训就是进入学校的一天的教育生活。这其中的任何点滴都会引起思考,都会形成共鸣,都会产生影响。要做到这样,就必须让教师成为“个体的人”“发展的人”“生命的人”。
  一、“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向“心”所想
  教师的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我们认为,一位教师的成长,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再强的外力都无济于事。杜威曾经说过:“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我们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因此,关注教师“心”的培训是必须的,只有关注了“心”的培训,才能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它需要在现代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引下,构建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在相互的沟通与生成中,激活教师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需求,让培训者“愿”培。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我们的教师大都来自乡村,我们更加要做好定位,要先弄清楚,教师的知识结构性欠缺在哪里?教学薄弱点是什么?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我们利用微信、QQ群等,广泛征集教师对培训的意见、建议,梳理归纳,提炼出共性问题,使培训有的放矢。同时,我们针对教师提出的个性问题,加强教师培训个体档案建设,既帮助教师厘清自己的素养欠缺,又帮助培训部门和学校摸清教师个体的素养底子。针对乡村教师生活单一、缺乏有质量的精神支撑,我们提出了“自主读书”的培训方案,从选材到自读再到交流,不限形式、不限内容、不限方式让教师拥有阅读的空间。记得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过:“没有别人我也无法思想。”通过读别人的书,我们丰富了自己的思想。钱理群先生强调大学生要为读书“沉潜十年”,没有一种“沉潜”的经历和功夫,在“事”中很难见到其中的“理”,即使见到了也会陷入“口欲言而未能”的窘境。读书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讲座则是激活“心”的又一催生剂,我们的讲座应该摒弃一些道德口号式的说教,更多的是从人的层面去促使其思考。因此,围绕“教师讲堂”,我们嫁接名著专题、生活专题、为人专题、商业跨界专题,邀请一些专家,播放一些专门录制的视频让教师真正站在“局外”来赏析与思考,做到跨界与融合。事实证明,如果能让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一方面既能促使教师用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当下的教育,用开阔的胸襟去接纳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能让教师在高原期校本研训中的“惘然”变成“豁然开朗”。正如李正涛所说的那样:“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二、“在一粒沙中认识世界”——练“技”所用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钱钟书先生曾经在谈论中国诗、中国画时打过一个很恰当的比方:“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见风的姿态。”这样的话语反映在我们的教育里,其实就是从教育的好与不好看教师,教师的好与不好看课堂,课堂就是教育大地里的“一粒沙”。课堂放大了教师“学高为师”的高度和厚度,课堂是实践的开垦地和晾晒场,它的实践取向鲜明地体现在,课堂是问题产生真正的土壤——具有鲜明的现场性,课堂中整个研究过程始终伴随着动手操作——具有客观的行动性,对这一过程师生具有现实的可观和可感性——具有真实的叙事性。课堂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片美丽的风景,作为乡村学校,课堂如何成为师生最美好的记忆,课堂如何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是我们期待的。但乡村的现实告诉我们,课堂这片土壤,施什么肥、浇多少水才最合适是乡村学校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应有之义。于是,我们在教育课堂的关注中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从课堂的一个个细小问题来“小题大做”。我们对课堂的校本研训从一个个可观的现状开始,构建完整的体系链。围绕“集体备课”,针对教师钻研教材能力的参差不齐,我们实施了“重难点设定、课堂十分钟作业设计”两个板块作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中心,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让教师真正从具体繁杂的教学操作流程中解放出来,将重心放在如何上正确的课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上。围绕“课堂教学”,我们摒弃传统的研训方式——轮流上课、简单评课,我们将教学与研究充分结合,确定学期研究主题,然后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分类课堂研究。其中有“青年教师诊断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师徒结对同台课”“行政人员家常课”等,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亮相,给予充足的备课时间、思考时间、研讨时间,让上课教师、观课教师都有不同的收获。围绕“教学效果”,我们拉长延伸点,进行“限时备课”“试卷命制”“教师学科素养测试“等方面的比赛,让每一位教师从“技”的层面真正有所提升。
  三、“在一条溪流中汇聚生活”——塑“格”所致
  有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木匠向老板递交了辞呈,准备离开建筑业,回家与妻子和儿女共享天伦之乐。老板问他能否帮助建造最后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他的心思早已不在工作上,用的是废料,出的是粗活。等到房子竣工的那一天,老板亲手把房子的钥匙交到老木匠的手上,说:“这是你的房子,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惊讶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早知道是在为自己造房子,他怎么会这样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呢?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似乎都是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所学校,在里面工作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如此。乡村学校老年教师多,惰性强,青年教师处在潜移默化中,如何改善这种状态,靠“逼”是不行的。我们联想到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这样一个词“境由心生”,我们要用合适的“境”消除和“老木匠”一样的心态。于是,我们拍摄了“乡路上的点灯人”微电影,让在学校工作三十年的教师都上镜,看看他们曾经走过的岁月,激发了他们的认同感;于是,我们制作了“他们都曾经在这里——里小民师墙”,在学校最长的长廊,让每一位曾经在这里工作超过三十年的教师都能上墙;于是,我们举行了“里小教师退休仪式”,在全校的大操场升国旗,全校师生给退休的教师举行隆重的退休仪式,让退休真正成为一种回忆。“以老带新”,用时间来说话,每年走来的新教师第一课就是走进微电影、走向“民师墙”,从真实的历程中感受这群奋斗者的精神。在这种“情境”的熏染下,老教师精神了,成了真正的“看家人”;中年教师期盼了,成了真正的“当家人”;青年教师自觉了,成了真正的“立家人”,“里小之家”真正生成,“一条小溪汇聚了校园真正的生活”。
  看着走过的路,我们认为校本研训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方式和目标,它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位教师弄清楚“我”现在在哪里;它应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以需为本,让每一位教师弄清楚“我”要到哪里去;它应该从教师自身的能力出发、现实出发,以能为本,让每一位教师弄清楚“我”能够到哪里去。
其他文献
[摘 要]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方式较为多样,侧重于知识综合,无论是命题背景,还是解法特点均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文章将对锐角三角函数的考查方向进行举例探析,总结问题特点,归纳解题方法,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反思,提出几点学习建议,以期对师生的教学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 锐角三角函数;中考;概念;网格;应用;综合  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分支,其知识内容贯穿初中和高中数学,因此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应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在《指南》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这一模块中提出了具体指标:“大班幼儿应能连续行走2.5公里以上。”对此,我园在开学初的学期计划中预设了户外活动课程——远足课程,旨在通过课程,让如今越来越多“以车代步”的娃娃族,脚步“踩”下来,培养一定的耐力,并且能走出园门,感受大自然。  我们通过班级
【案例】  办公室里静悄悄,我们几个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在批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  “王老师,你看看,这个学生就写这么一点点,这可怎么批?”刘老师一脸苦笑地把一篇作文递到我手里。  我读了起来。  原文如下:  打球记  下午我放学回来,看到有几个小伙伴在打球。  于是,我放下书包,拿着篮球从楼上跑下来与小伙伴一起打球,我高兴得不得了,与小伙伴们商量一人投一个看看谁进的球多,我一共投了16个进了6个
写景类文本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类型的文本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想象丰富,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载体。这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语言里的风景,而忽视了风景的语言,使得很多学生难以穿越语言走近文本。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原有的禁锢,引领学生读出文本之情,品出语言之味,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赏析文本的窗户。  一、调整维度,丰富学生赏析“风景”的视角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凡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支撑它的一定是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但留心周边的教育环境,我发现不少组织者为了活动而活动,在制订方案时较多考虑的是快捷简单,使本来有意义的活动成为少数人参与的过程。我也会发现一些学习优秀的孩子能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从而获得了较多的展示机会,成为校园活动的主角。如何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早在上個世纪20年代,制作一副手工眼镜需要使用18K的纯黄金,在这些制作手工眼镜的学徒中,仲西眼镜店的创始人Takeo Nakanishi本打算在中国创业,后来因为爱情来到福冈并定居下来,创立了仲西眼镜店,当时的约翰列依也曾是这家店的客人。今天,Nakanishi家族的第四代继承人仲西正义与我们聊了聊他与“眼镜”的那些事,而列依的同款眼镜——“天神”也会在线上平台myGQapp发售,不妨打开手机,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近代闻名遐迩的小说巨匠,也是新感觉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文炳雕龙,创作了100余部小说、随笔、评论等文学作品。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古都》是其获奖作品之一。本文以翻译家唐月梅、高慧勤的两版译本为例,比较分析了人物、景物、文化现象描写的典型例句,归纳出了其各自的翻译特色,总结出了文学翻译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古都》;唐译;高译  [中图分类号]:I106
★一号攻擂手: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三(7)班 韦凯文  大家好!我们是木制彩色铅笔十二兄弟。我们的笔杆部分是很质朴的原木色,笔芯部分是用环保材料制作而成的,每支笔芯一种颜色,所以我们12兄弟一共有12种颜色。  一天早上,小主人正在吃早餐,他的妈妈说:“凯文,能不能把你在动物长廊里看到的孔雀画出来给爷爷、奶奶看看?”小主人一口答应了。吃完早餐,他边听着轻音乐边把画纸铺开,先用深蓝色画笔画出孔雀的头和身
我被困在一个人迹罕至的黑洞门口。“沙啦啦……”大雨滂沱,遮天蔽日;“呜——”大风裹着落叶呼啸而至,砸在洞壁上;“汪汪——”一只黑狗闪着绿眼在三米开外来回狂吠;失魂落魄的我瞬间回过神来,双手抡拳,左脚斜跨,身子前倾,眼睛直视绿眼——就在它几乎靠近我时,却忽然转身溜了——我的勇气啊!  (指导老师 李香元)  猪豆豆点评:撑到最后一秒,为王!
传说中的闭口从没饶过谁,到底怎么做才能消灭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李远宏教授来告诉你。  闭口就是脸上长的白头√  闭口就是白头粉刺,从原理上来说,就是毛囊口位置被角栓堵塞,东西出不去并且没有接触到空气,所以不会被氧化,因而它是白色的。等到开口之后接触到空气,被氧化变黑,就是我们说的黑头了。  闭口是因为角质去得不彻底×  产生闭口粉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面部皮脂分泌忽然增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