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 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ue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情分析
  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是高中立体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为2~3个题,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多为中等题,约占总分的15%左右.从考查内容上看,平面的基本性质是立体几何中最基础的内容,它的应用贯穿立体几何的始终,但极少有直接考查这部分的试题,其难度为中档题.空间中的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常以异面直线,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空间中的垂直关系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从试题层次上看,概念考查大都为选择题、填空题,多是考查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的定理、推论,难度不大.而深层次的识图考查则往往融入解答题中,常以多面体为载体考查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的证明以及利用平行和垂直关系进行的计算,难度中等偏上.在此部分文、理内容和难度几乎一样,区别不大.
  命题特点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有以下特点:(1)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的推论的考查贯穿立体几何每道题的始终, 主要考查对其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有时也会考查到用反证法证明命题,难度中低档.(2)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常以空间几何体为依托来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这部分考查形式多样,难度中档偏上.理科常与空间的角和距离的运算结合在一起,文科仅考查位置关系.而且在解答题中基本上年年必考,单独命题.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立体几何位置关系题,题型、内容稳中求新,在体现通法的前提下,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问题,精彩纷呈.
  1. 空间点、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基础、重辨识、重综合应用
  例1 (1)[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l1⊥l2,l2⊥l3?l1∥l3
  B.l1⊥l2,l2∥l3?l1⊥l3
  C.l1∥l2∥l3?l1,l2,l3共面
  D.l1,l2,l3共点?l1,l2,l3共面
  (2)设[l]为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
  A.若[l]∥α,[l]∥β,则α∥β
  B.若[l]⊥α,[l]⊥β,则α∥β
  C.若[l]⊥α,[l]∥β,则α∥β
  D.若α⊥β,[l]∥α,则[l]⊥β
  解析 (1)当l1⊥l2,l2⊥l3时,l1与l3也可能相交或异面,故A项不正确;当l1∥l2∥l3时,l1,l2,l3未必共面,如三棱柱的三条侧棱,故C项不正确;l1,l2,l3共点时,l1,l2,l3未必共面,如正方体中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故D项不正确.
  (2)根据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易知选B.
  答案 (1)B (2)B
  点拨 (1)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和结论在空间中不一定成立,如“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空间中不成立,所以在用一些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结论时,必须说明涉及的元素都在某个平面内.
  (2)解决点、线、面位置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逐个判断,利用空间线面关系证明正确的结论,寻找反例否定错误的结论;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
  2. 空间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重通法、重转化、重突破
  立体几何的大题设计上由于这几年高考试题的稳定性,基本是以多面体为载体,主要考查空间的线面平行和垂直关系及理科考查的角与距离运算.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的考查常见题型有:(1)结论要求证明某种平行、垂直关系;(2)隐含某种平行、垂直关系需要论证和判断,多倾向于考查后者,特别是解答题,一般分作两至三问,而每一问均有论证和计算两部分.
  例2 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E,F]分别在线段[BC]和[AD]上,[EF∥AB],将矩形[ABEF]沿[EF]折起,记折起后的矩形为[MNEF],且平面[MNEF⊥]平面[ECDF].
  (1)求证:[NC∥]平面[MFD];
  (2)若[EC=3],求证:[ND⊥FC];
  (3)求四面体[NEFD]体积的最大值.
  解析 (1)因为四边形[MNEF],[EFDC]都是矩形,
  所以[MN∥EF][,EF∥CD],[MN=EF=CD],
  所以[EN=MD].
  因为[NC?]平面[MFD],[MD?]平面[MFD],
  所以[NC∥]平面[MFD].
  (2)证明:连结[ED],设[ED?FC=O],
  [∵]平面[MNEF⊥]平面[ECDF],且[NE⊥EF],平面[MNEF?]平面[ECDF][=EF],[NE?]平面[ECDF],
  则[NE⊥]平面[ECDF].
  [∵][FC?]平面[ECDF][∴FC⊥NE].
  [∵][EC=CD]所以四边形[ECDF]为正方形,[∴FC⊥ED.]
  又[ED?NE=E],[ED,NE?]平面[NED,]
  [∴FC⊥]平面[NED].
  [∵][ND?]平面[NED,∴ND⊥FC].
  (3)设[NE=x,]则[EC=4-x],其中[0  由(1)得[NE⊥]平面[FEC],所以四面体[NEFD]体积[VNFEC=13SΔEFC?NE=12x(4-x)≤12x+4-x22=2].
  当且仅当[x=4-x],即[x=2]时,四面体[NEFD]体积最大.
  点拨 对于立体几何中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关键是学会应用“化归思想”进行“线线问题、线面问题、面面问题”的互相转化,牢记解决问题的根源在“定理”.其一般规律是“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也就是说,根据已知条件去思考有关的性质定理;根据要求证的结论去思考有关的判定定理.   备考指南
  (1)要高度关注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的推论,考虑问题要全面细致.熟记、理解线面垂直关系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2)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转化,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能熟练地将空间中的线线、线面、面面间的问题相互转化.
  (3)重视解题规范性的训练,强化解题步骤的完整性和严谨性,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4)重视立体几何中通过构造模型解题的训练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限时训练
  1. 以下几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
  ①不共面的四点中,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
  ②若点[A,B,C,D]共面,点[A,B,C,E]共面,则[A,B,C,][D,E]共面;
  ③若直线[a,b]共面,直线[a,c]共面,则直线[b,c]共面;
  ④依次首尾相接的四条线段必共面.
  A.0 B.1 C.2 D.3
  2. 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满足[l⊥m,l⊥n,l?α,l?β],则 ( )
  A.[α∥β],且[l∥α]
  B.[α⊥β],且[l⊥β]
  C.[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对角线[BD1]的三等分点,[P]到各顶点的距离的不同取值有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已知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直线[m⊥α],则 ( )
  A. [β]内必存在直线与[m]平行,且存在直线与m垂直
  B. [β]内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平行,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垂直
  C. [β]内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平行,但必存在直线与m垂直
  D. [β]内必存在直线与[m]平行,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垂直
  5. 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若[m∥α,n∥α,则m∥n]
  B.若[m∥α,m∥β,则α∥β]
  C.若[m∥n,m⊥α,则n⊥α]
  D.若[m∥α,α⊥β,则m⊥β]
  6. 已知[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在下列条件中,能成为[l⊥m]的充分条件的是 ( )
  A. [α?β=l],[m]与[α,β]所成角相等
  B. [l,m]在[α]内的射影分别为[l,m],且[l⊥m]
  C. [α?β=l],[m?β,m⊥α]
  D. [α⊥β],[l⊥α,m∥β]
  7. 如图所示,直线[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ABC]内接于[⊙O],且[AB]为[⊙O]的直径,点[M]为线段[PB]的中点.现有结论:①[BC⊥PC];②[OM∥]平面[APC];③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等于线段[BC]的长.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 D.②③
  8. 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四个命题,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 )
  ①若[m?β,α⊥β,则m⊥α];
  ②若[α∥β,m?α,则m∥β];
  ③若[n⊥α,n⊥β,m⊥α,则m⊥β];
  ④若[m∥α,m∥β,则α∥β].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9.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1,P2]分别是线段[AB,BD1](不包括端点)上的动点,且线段[P1P2]平行于平面[A1ADD1],则四面体[P1P2AB1]的体积的最大值是 ( )
  A. [124] B. [112]
  C. [16] D. [12]
  10. 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延对角形[AC]折起,使平面[ADC⊥]平面[ABC],在折起后形成的三棱锥[D-ABC]中,给出下列三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
  ①面[DBC]是等边三角形;
  ②[AC⊥BD];
  ③三棱锥[D-ABC]的体积为[26].
  A.①② B.①②③
  C.① D.②③
  11. 若[A,B,C]表示三个不同的点,l表示一条直线,[α]表示一个平面,则在下列四个命题中:①若[l?α,C∈α],则[C∈l];②若[A∈l,B∈l],且[B?α],则[l?α];③若[l?α],[C∈l],则[C∈α];④若[l?α],[C∈l],则[C?α].正确的命题有________(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12. 如图所示,正方体的底面与正四面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α]上,且[AB∥CD],则直线[EF]与正方体的六个面所在的平面相交的平面个数为________.
  13.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 棱长为1,[P]为[BC]的中点,[Q]为线段[CC1]上的动点,过点[A,P,Q]的平面截该正方体所得的截面记为[S],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编号).
  ①当[0  ②当[CQ=12]时,[S]为等腰梯形;   ③当[CQ=34]时,S与[C1D1]的交点R满足[C1R=13];
  ④当[34]<[CQ<1]时,S为六边形;
  ⑤当[CQ=1]时,S的面积为[62].
  14.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①空间中三个平面[α,β,γ],若[α⊥β],[γ⊥β],则[α∥γ];
  ②若[a,b,c]为三条两两异面的直线,则存在无数条直线与[a,b,c]都相交;
  ③球[O]与棱长为[a]正四面体各面都相切,则该球的表面积为[π6a2];
  ④三棱锥[P-ABC]中,[PA⊥BC,PB⊥AC,]则[PC⊥AB.]
  15. 如图,四棱锥[P-ABCD]中,[AB⊥AC,][AB⊥PA,][AB∥CD,][AB=2CD,][E,F,G,M,N]分别为[PB,][AB,BC,][PD,PC]的中点.
  (1)求证:[CE∥]平面[PAD];
  (2)求证:平面[EFG⊥]平面[EMN].
  16.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D,DD1]的中点,[AB=BC=2],过[A1,C1,B]三点的平面截去长方体的一个角后.得到如图所示的几何体[ABCD-A1C1D1],且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403].
  (1)求证:[EF∥]平面[A1B1C1];
  (2)求[A1A]的长;
  (3)在线段[BC1]上是否存在点[P],使直线[A1P]与[C1D]垂直,如果存在,求线段[A1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7.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B=BC=2,][AD=CD=7,][PA=3,][∠ABC=120°,]G为线段[PC]上的点.
  (1)证明:[BD⊥]平面[APC];
  (2)若[G]为[PC]的中点,求[DG]与平面[APC]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3)若[G]满足[PC⊥]平面[BGD],求[PGGC]的值.
  18. 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 [AA1⊥]底面[ABC],[AB=AC=2AA1=2],[∠BAC=120°],[D,D1]分别是线段[BC,B1C1]的中点,[P]是线段[AD]上异于端点的点.
  (1)在平面[ABC]内,试作出过点[P]与平面[A1BC]平行的直线[l],说明理由,并证明直线[l⊥]平面[ADD1A1];
  (2)设(1)中的直线[l]交[AC]于点[Q],求三棱锥[A1-QC1D]的体积.(锥体体积公式:[V=13Sh],其中[S]为底面面积,[h]为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