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笑”的本义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还原”?顾名思义,是将词语在字典中的本义与在课文中的语义进行比较,继而通过其中差异或者矛盾之处,来感悟课文中言语表达的奥秘。本文以《三打白骨精》一课“笑”的教学片段为例,借助“还原”策略彰显词语表达的精妙。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僧对孙悟空随意“打杀”是极力反对的,甚至不惜念紧箍咒来惩罚他。为什么在孙悟空“打杀”之前没有阻止呢?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唐僧也许不知道,但为什么第二次打、第三次打唐僧也没有阻止呢?你们好好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为什么。
  生:老师,从“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那你们说说这里的“笑”是什么意思。
  生:“笑”就是表示友好。
  师:孙悟空对妖精友好吗?不,他嫉恶如仇,看见妖精就棒打,但为什么还要对妖精“笑”呢?
  生:老师,孙悟空不是笑给妖精看的,而是笑给师父看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孙悟空如果对妖精恶狠狠的举棒就打,那么唐僧肯定要念紧箍咒。所以孙悟空做样子,笑给唐僧看,先稳住唐僧,然后再找机会打妖精。
  师:从这里,你们可以看出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聪明,能够从前两次中吸取经验。
  ……
  汉语博大精深。同一个字词,往往由于语境不同,意思也就不同,甚至相反。字词教学,则需要结合文本具体语境来进行,课标也强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而对于文本阅读来说,对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有效推促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以便准确把握文本主题,理解文本内容。案例中教师通过“笑”来让学生理解孙悟空性格特征,就是典型的做法。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先让学生理解“笑”的本来意思,即未经作者处理的意思。对此学生也大多能够理解,即“笑”乃是一种人的表情,表示对人友好的意思。但是结合文本内容,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不可能存在友好,因而这里用“笑”本来就存在矛盾。对此进行深度比析,则会发现这里的“笑”是虚伪的,是假装的,是用于欺骗唐僧的,以便真正达到棒打妖精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稍加揣摩,就会明白孙悟空“笑”的用意,自然也能从中体会出孙悟空的人物性格特征。从这一描写来看,一个“笑”字则把孙悟空聪明机智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入木三分。
  从教学策略来看,教师采用的是“还原法”,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其本义与文本中语义之不同,引导学生去发现看似不合理的遣词用字,继而去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品读感悟,以便发现其不合理中的“合理”,感悟作者在遣詞用字方面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教师挑出“笑”字,通过“还原”,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分析,其目的也是引导他们与文本中的孙悟空进行对话,以便从中发现其性格特征,为进一步理解文本主题创造条件。可以说,这个教学片段是成功的,是精彩的。
  对于教材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都是十分适合学生阅读的。但是阅读的本质不是让学生理解内容,而是指向学生习作,对此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其中最好的抓手,则是关键字词、关键语句。对此进行研读,不仅可以让阅读教学层层深入,还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毕竟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时间有限,全面开花不现实,只有集中一点突破,才是最恰当的策略。而通过字词“还原”,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进行思辨,借助读、比、思、辩,便可以直接感触文本言语表达的奥秘,而这也恰恰是当前课堂教学应追求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界牌镇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生活觀察
期刊
一篇完整的文本一般是由指向实写的准确性语言和指向虚写的模糊性语言两类表意系统组成。文章要想有效地表情达意,仅仅依靠准确性语言是不够的,有时模糊性语言更具有独特优势,是准确性语言所无法替代的。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很多教师常常将教学的重心设置在对准确性语言的体悟上,而对于文本中的模糊性语言极少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全面感知。因此,教师在坚守“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既要一如既往地对
一、小学语文课“教什么”的现象与归因  笔者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12年,在教学中发现:同一篇课文,执教者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内容把握有偏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什么”和“不教什么”在课堂上很随意;教学往往只关注到单元主题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进行课外拓展时没有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而是体现教师自己的兴趣。  仔细分析这些现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部分教师喜欢一课一课地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4-0076-02  本期论题关注的焦点是职业院校“进口”与“出口”的“宽”与“严”问题。即使抛开具体的教育情境与案例,“严进”“宽进”与“严出”“宽出”也可以有四种组合方式,每种组合方式都可以找出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也不简单等同于管理问题,其最本质、最终极的指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表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市张店区新华学校作为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的定点学校,目前务工子女数占学生总数的93.20%。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发现,他们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不会说。平时阅读量少、词汇贫乏,导致心里有话说不出,或条理一般,表达不流畅。  二是不敢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带有浓重方言,再加上其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与城市学生有很大差距,
蛋是很多家庭几乎每日都会为孩子准备的营养食物之一。在想各种方法吸引孩子吃蛋的同时,爸爸妈妈有没有想过带孩子和蛋宝宝玩些有趣的游戏呢?本期,就跟着我们和蛋宝宝来一段奇遇吧!  探究游戏(杨珊珊/设计)  游戏01 你好,蛋宝宝  适台年龄:3-4岁。  游戏时间:15分钟。  素养目标:能分辨三种常见蛋的外形、颜色的差别,了解蛋宝宝的内部结构,体验探索蛋的乐趣。  准备村料:鸡蛋、鸭蛋、鹌鹑蛋,盘子
我家孩子做事情特别磨蹭:早晨起床,穿一双袜子都要十几分钟;让她刷牙吧,也是站在那儿,半天不动,非得等你发火了,才开始不紧不慢地刷。我该怎么办呢?(元元妈妈)  孩子磨蹭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在纠正过程中,家长需找;隹原因,对症下药。  1.杜绝家长包办代替。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孩子磨蹭的时候就是家长最着急的时候,家长为了赶时间,就一边催,一边开始包办代替。这样的结果是告诉孩子,不要急,爸爸妈妈会帮
崔峦先生强调:“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地内化为适合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法迁移的时候,采取的多是读写结合的方式,在学生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对“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特点”等方面指导较少,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的表达服务。那么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习作应树立鲜明的读者意识,即要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将言语表达看成是与具体对象进行的书面沟通。因此,教师的习作指导既要关注写什么、怎么写的等问题,又要关注为什么写、写给谁的等问题,让学生唤醒、重拾读者意识,增强他们的习作热情,发展他们的习作能力。  一、顺应表达需
在读到冯铁山教授的《诗意语文论》之前,一直有两个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 一是语文因什么而教?二是语文该怎么教?关于第一个问题,尽管当前语文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到了深化阶段,但为“考试而教”的窠臼仍未脱离;关于第二个问题,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热衷文本细读、小组合作,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未见明显提高。  这两个问题使我很迷茫,正是在这种迷茫与困惑中,我读了冯铁山教授的新著《诗意语文论》。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