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个儿童在入学时,都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几乎每一位家长都深信自己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竞争中能处于优势。但在“太阳当空照,花而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新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勤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的歌声中,经过两、三年的学校生活,到中、高年级时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逐渐分化,学习成绩不良现象已非常突出,个别孩子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现象。学习不良现象是怎样出现的?许多人把责任推到学校和教师身上,但实际上做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在儿童成绩不良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许多孩子成绩不良源于父母偏执以及错误的教育行为和观念。
重视物质的满足,忽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成绩不良的根源,可追溯到幼儿期。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愿望,玩具、图书、零食应有尽有,然而在物质及其丰富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个朋友的孩子,聪明伶俐,父母、爷爷、奶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进入小学后,孩子却出现学习困难,与同学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大。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在家中娇生惯养,吃饭要家长哄,穿衣要家长帮,说一不二、我行我素。入学后不但自理能力差,而且上课时注意分散,不听老师的要求,放学后经常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有经验的老师总结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会听课,二是仔细。其实这两个特点都与日常的行为习惯有关,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应当在家庭中从日常生活习惯着手。
过于重视分数,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虽然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分数过于敏感与苛刻,当孩子考试得八十几分,家长会问怎么没考九十多分?考九十多分,还要问怎么没考一百分?家长对孩子总处于不满意状态。面对孩子糟糕的分数,有多少家长能平静地说“没关系,让我们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又有多少家长能注意到考不好时孩子的悲伤眼神?这时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是指导,是帮助,然而更多的孩子得到的是斥责、批评,甚至讥笑和惩罚。难怪有的孩子反问家长“为什么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妈妈,你是喜欢我还是喜欢我的分数?”学习本来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在父母的功利心驱使下,学习成了某些孩子的负担,他们痛恨上学,逃避学校——这个只给他带来失败和痛苦的地方。
兴趣比分数更重要,“成功才会产生兴趣,有兴趣才会有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动力争取更大的成功。”一个在小学就厌学的孩子,比一个成绩虽差但仍对将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孩子更糟糕。父母一定要重视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关研究显示,“如果父母能够为学习不良儿童创设较好的家庭环境,对他们仍有较高的期望,进行合理的监控,在学习上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充满温暖的,惩罚不是过度严厉,不过分干涉其活动自由,对其进行较多的积极评价,则其学习动机倾向就愈高”。
重养不重教,忽视对孩子学习行为的引导。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性差,没有父母的管制约束,往往忘记作业,不能主动学习。而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或由于忙于工作等其他事务,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在缺少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个别孩子对家庭作业敷衍潦草,或干脆不做,使新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导致知识漏洞越积越深。
此外还有一些“留守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由于“隔代亲”对孩子溺爱较多,更由于知识的缺乏,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时间长了,导致其成绩不良。
盲目过早让孩子入学,忽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父母盲目认为现在的孩子生理、心理发育早了,及早入学,对今后的发展有利。因此一年级中有部分五岁甚至四岁儿童,这些孩子中虽不乏智力超群者,但多数是中等智商,并且与大多数六岁、七岁的儿童相比,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与可控性、意志的目的性与坚持性、自我的监督与控制等其他心理水平明显落后。“对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与其拔苗助长,不如让孩子自由地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如果父母一开始就把孩子放在了不利的发展地位,这就注定个别孩子今后求学生涯的不顺利。与其让孩子在比他年龄大的儿童中做一个平庸者(更多是落后者),不如让他在同龄人中做一个优秀者,因此过早入学是父母们一项不明智的选择。
最后,让我们记住两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无字的书,这书能否成为好书或传世之作,全看我们做家长的怎样去写。”“我们应当把做家长,看做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那就要像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上岗’前,就要进行职业培训、学习。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家长。”
重视物质的满足,忽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成绩不良的根源,可追溯到幼儿期。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愿望,玩具、图书、零食应有尽有,然而在物质及其丰富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个朋友的孩子,聪明伶俐,父母、爷爷、奶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进入小学后,孩子却出现学习困难,与同学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大。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在家中娇生惯养,吃饭要家长哄,穿衣要家长帮,说一不二、我行我素。入学后不但自理能力差,而且上课时注意分散,不听老师的要求,放学后经常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有经验的老师总结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会听课,二是仔细。其实这两个特点都与日常的行为习惯有关,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应当在家庭中从日常生活习惯着手。
过于重视分数,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虽然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分数过于敏感与苛刻,当孩子考试得八十几分,家长会问怎么没考九十多分?考九十多分,还要问怎么没考一百分?家长对孩子总处于不满意状态。面对孩子糟糕的分数,有多少家长能平静地说“没关系,让我们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又有多少家长能注意到考不好时孩子的悲伤眼神?这时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是指导,是帮助,然而更多的孩子得到的是斥责、批评,甚至讥笑和惩罚。难怪有的孩子反问家长“为什么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妈妈,你是喜欢我还是喜欢我的分数?”学习本来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在父母的功利心驱使下,学习成了某些孩子的负担,他们痛恨上学,逃避学校——这个只给他带来失败和痛苦的地方。
兴趣比分数更重要,“成功才会产生兴趣,有兴趣才会有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动力争取更大的成功。”一个在小学就厌学的孩子,比一个成绩虽差但仍对将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孩子更糟糕。父母一定要重视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关研究显示,“如果父母能够为学习不良儿童创设较好的家庭环境,对他们仍有较高的期望,进行合理的监控,在学习上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充满温暖的,惩罚不是过度严厉,不过分干涉其活动自由,对其进行较多的积极评价,则其学习动机倾向就愈高”。
重养不重教,忽视对孩子学习行为的引导。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性差,没有父母的管制约束,往往忘记作业,不能主动学习。而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或由于忙于工作等其他事务,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在缺少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个别孩子对家庭作业敷衍潦草,或干脆不做,使新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导致知识漏洞越积越深。
此外还有一些“留守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由于“隔代亲”对孩子溺爱较多,更由于知识的缺乏,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时间长了,导致其成绩不良。
盲目过早让孩子入学,忽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父母盲目认为现在的孩子生理、心理发育早了,及早入学,对今后的发展有利。因此一年级中有部分五岁甚至四岁儿童,这些孩子中虽不乏智力超群者,但多数是中等智商,并且与大多数六岁、七岁的儿童相比,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与可控性、意志的目的性与坚持性、自我的监督与控制等其他心理水平明显落后。“对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与其拔苗助长,不如让孩子自由地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如果父母一开始就把孩子放在了不利的发展地位,这就注定个别孩子今后求学生涯的不顺利。与其让孩子在比他年龄大的儿童中做一个平庸者(更多是落后者),不如让他在同龄人中做一个优秀者,因此过早入学是父母们一项不明智的选择。
最后,让我们记住两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无字的书,这书能否成为好书或传世之作,全看我们做家长的怎样去写。”“我们应当把做家长,看做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那就要像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上岗’前,就要进行职业培训、学习。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