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使生命之树长青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中,学历最高者,恐怕非毕淑敏莫属;在中国的专业作家中,身份最为错综复杂者,也必定首推毕淑敏。
  军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博士课程结业生、航海环球旅行者,看到这些词汇,有没有眼花缭乱、折服膜拜之感?由此出发,我们对毕淑敏文字中的“温暖而坚定、温和而有力、平静下的大智慧”之源头,定然会恍然顿彻。
  散文《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长久》,秉承了毕淑敏文字的一贯风格:清醒,冷静,勇敢地直面人生的终极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生而为人,没有不想活得长久的。因而文章中说,“人们对于生命比自己更长久的物件,通常抱以恭敬和仰慕,对于活得比自己短暂的东西,则多轻视和俯视。”
  “人是活不过一棵树的”,于是,文中的“我”便通过种树来拓展延续自己的生命。一棵被遗弃于路边的“拖泥带土”的苹果树根,也被我捡回家种在园子里。后来,它活了,“绿叶盈盈”,“曼妙多姿”。
  可是在栽下一棵棕树后,“我”却想到,“再古老的树也有尽头”,“一棵树也是会死的”。怎么办?那就“只有寄托于精神的不灭”,“而文学是精神之林的一片红叶”。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并没有对文学的功用、文学使人精神不灭的作用去大书特书,但给读者心灵造成的震撼却是极为强烈的。
  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长久?作家毕淑敏经过层层铺垫、烘托渲染,最终一锤定音,得出的答案是:以无限的精神来增加有限的生命的长度。而使人精神不灭、亘古永存的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文学这片“红叶”。
  多年前,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用文学来医治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改变国人的劣根性。他做到了,他自己也因文学而为后世尊崇,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多年后,毕淑敏女士在文章中,推荐用文学来提升、表现、传达人的精神,从而使人的生命更长久。二者殊途同归。
  我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我所见过的最不动声色、最水到渠成地鼓励人们去靠拢文学、创作文学的倡议书。沒有声嘶力竭,没有费力张罗,没有吆喝拉拢,只是从平凡人的心理出发,一步步地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生死问题,去规划人生的精神蓝图,去开发人生的时间疆域。
  如果有人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能力并不自信,持怀疑态度,那就请细细品味文中老乡的那句话吧——“如果它想活,它就会活”。
  它——那个被遗弃的干枯的苹果树根,因为“想活”,于是,在“我”的园中欣欣向荣。
  那些不甘于平庸生活一辈子、努力活得精神、活得长久的凡人,只要“想活”,那么,又有什么能阻挡他们走近文学的铿锵步伐呢?
其他文献
我的母亲,大概是那种从小到大都长得差不多的人,人到中年的她,在我的眼里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或许是美术老师的缘故,她喜欢拍照,确切地说,是被拍。  QQ头像上挂着她不知多少年前的照片。我和父亲的拍摄技术却不容乐观,翻看此前的照片,多半是糊的,肤色也会忽亮忽暗。母亲往往会自嘲:“这张还是欧洲人,下张就变成非洲人了。”虽如此,她也只是悄然删去,留下为数不多的、幸存的美照。好在摄像技术的发展,减轻了
寄情于景,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这种写法,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寄情于景,是抒情散文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叙事类作品刻画人物、展示情节、描写环境的常用方法。我们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有时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需要抒情,而借景抒情不失为一种常用的好方法。  借景抒情,常用的笔法有三种,即移情入景、景中藏情和借景抒情。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
前些日子旅游,在车上翻看杂志,朋友悄悄把那个场景录了下来,过后放给我看。  一个男孩捧着书,靠着椅子,悠闲、散漫,他时不时用自己沙哑的嗓门轻笑几下,并不悦耳,却有一种名叫“快乐”的气息随之散开,飘浮在空气中,甚至都能从手机屏上溢出来。他有时神情严肃,有一种叫“紧张”的气息散开,如铁块般从手机中全方位横飞出来,看得人忍不住一闪一躲,怕被什么砸到。他有时神情惋惜,一种叫“伤感”的气息便如凉水般喷涌出来
悬崖当前,那些体积、重量庞大的动物会心生恐惧——赶紧止步。然而,蒲公英的种子纵身跃下悬崖,会由此发现一個新的天地,然后扎下根来,开花,繁衍。一粒尘埃、一枚羽毛,也会获得重新起飞的机会。我喜欢看这些轻微、渺小的事物,在巨大的危险面前起舞、飞翔。  (小宝摘自2019年1月3日《广州日报》)  编辑/关晓星
总以为,芦荻花开,时光忘却驻足等待,自去追逐它的繁华、它的远方。千百年前那种诗意的文化,在岁月的转角渐行渐远,为众人遗忘,却为我所信仰。  不知何时起,我对文字有了执著。像是前世未了的宿缘,留着今生用一世来偿还。  最早的时候,原是单纯地为诗中意境所吸引。仿佛在那个清晨,东方既白,天边最后一颗星子也将没入隐约的晨岚。彼泽之陂,春走夏留。塘里的荷花都绽放了,塘边的蒲与兰草,也都绿意迸发。四周氤氲着淡
【中考真题】  一句真诚的鼓励唤起你的信心与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了一代代诗人的故园情,《经典咏流传》唤起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唤起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  “有一种美好唤起我”这一命题,关键词有三个:一是“美好”。命题中提供了几种参照,既可以是“
又是一年春好景。大年初一,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清早,在阳光还未亲临大地时,我们一家三口便坐上了车,驶向故乡的路——那个古朴的村庄。  此时,微风中携带着丝丝寒意。又是个雾气浓浓的早晨,晨风习习,琼枝带露,这里的雾白得惊艳,白得朴素。它白中略灰,白里泛青,沉睡在青山秀水之间,汲取了山间草木的秀气,像白纱,似有似无,似真似幻。这里的雾浓得深,浓得纯。它丝毫没有城镇中那股呛鼻的烟味,打开车窗,吸入一
因為是1-3合刊,所以数据在3期中,请在3期查看。
曾读过一句话:“那个夏天的蝉鸣比哪一年都聒噪,教室窗外枝桠疯长,却总也挡不住烈阳。”一提到夏天,我们总不免会联想到校园,因为校园一直是夏日活力与青春最好的载体。如今我们抓住了夏天的尾巴重返校园,我多希望能再看一眼那溢满空气的生机!  站在窗前的那一刻我如愿以偿了。开窗,窗外有热风在激烈地赞颂。我能站在窗前,也能下楼向操场走去,脚踏鲜红的跑道,枪声乍现,你我都乘风奔过。但我更愿意在窗前等风,沐浴着最
明人杨文定在狱中十余年,家人供食,經常断粮。还因为上命不可测,说不定哪天,死刑命令就会突然下达,他每天都与死亡相邻。  但是,他仍然精神振作,读书不停。同监狱犯人劝他:你都已经这样了,随时都可能死掉,读书还有什么用呢?杨文定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  后来被释放,晚年拜阁老,朝廷每有大事,文件都出自他手。这不能不说是生命不息,阅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