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只有分析和把握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才能正确引导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由自发走向自觉、自为,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3-0070-02
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实践活动的本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虽从其目的、内容、方法上说,是上层建筑领域的观念形态部分,但从其作用的对象、服务对象、落脚点来说,是同生产力发展,同经济、业务工作无法分割,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所涉及的不仅包括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包括个体、群体、社会,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其因素及关系极其复杂,显示的社会特性极其多样,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必然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如何分析和把握社会环境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由自发走向自觉、自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节点。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其定义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的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1]。由此,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表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社会不仅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运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从其内容来分析,集中显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社会政治教育方面
根据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权利义务和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是通过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充当的角色也逐渐复杂化,与社会互动的频率增加,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政治行为规范也随之不断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规范,年轻的大学生们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行为愿望和充沛的精力,渴望摆脱缺乏成人感的边缘地位,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和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却又不知所措,无法适应,产生一定的角色差距,甚至造成角色冲突或角色混同现象,出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履行社会赋予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清楚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政治角色,在保持大学生在同社会的互动中,顺利地从家庭、学校的有限范围,走向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圆满地扮演为社会承认、容纳和赞许的各种社会政治角色,发展成为社会政治的参与者和承担者,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主体的作用,这是必须回答的严峻的现实问题,亟需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2.社会经济服务方面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特别是在大学由社会边缘进入了社会中心,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日益增多,经济利益的诱惑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诸多大学生对能直接应用于实业领域并能直接带来直观经济效益的学科趋之若鹜,而对于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人文类课程不屑一顾,使其在现实社会中备受冷落与忽视。同时,高校课程体系、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出现严重的片面性,受教育者的发展性原则被片面地限制在“纯粹技术”领域。分数”的多少代表着“技能”的高低,“技能”的高低意味着能否不断地“升学”,不断地“升学”预设着“职业”前景的光明。现实主义造成了大学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错位,使之成为了充满商业气息的企业化大学,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错位又造成了大学生精神的错位。在这由多种外界因素糅合致使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有某个能够有效充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对其“社会人”、“经济人”角色认知的领路者。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摒弃媚俗的价值取向,树立独立的批判精神,遏制不断泛滥的物质实用主义,发扬大学生超越精神。在确立这一基本前提的同时,着力于强化大学生的经济建设中心意识,帮助他们认清社会发展形势,理解现行经济体制与发展趋势,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从而增强他们的开放意识与竞争意识,使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最终将“小我”融入社会和国家的“大我”之中。
3.社会文化引导方面
积极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不可低估
的影响,而且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以及与之相随的道德缺失状况,高校校園文化出现多种类型的价值冲突,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信仰等造成消极影响。校园文化中纵横交错的价值冲突,给大学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方向和价值标准,同时也带来了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的困难。于是大学生们开始懒于作哲学思考,逐渐失去价值选择的耐心和理性。特别是在激烈的价值冲突面前,很少有学生关注先行者的崇高与超俗、殉道者的悲壮与执着、思想家的深沉与睿智,逐渐地陷入了人与自身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矛盾之中[2]。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有一种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分析的方式,帮助大学生们拨开各种幻化出迷幻和异化色彩的神秘而又放荡不羁的价值外壳,理智选择并积极实践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引导对策
1.营造全社会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是属于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联系紧密。原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总体报告显示,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两课”教育的影响。这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视角来看,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净化社会大环境,控制社会舆论和文化市场,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防止恶意信息的扩散与传播,防范网络犯罪,引导并提高大学生们对各种信息的辩析力、选择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教材,以基层干部和群众为教员,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社会教育工程,如果不能赢得社会的支持,就必然寸步难行。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好的氛围 [3]。
2.强化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学校环境是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最重要的环境,学校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首先,要弘扬主旋律,以校风建设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要加强校内宣传渠道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哺乳”作用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发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结构不同,其实施的效果也不同。为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着力于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强化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其特色、特点决定了对话的必要和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没有内容的政治”[4],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在当代中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政治教育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于大学生的实践之中。二是必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完善其内容体系。在注重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只强调任何一个,忽视其它三个方面,都不可能有实际效果,有时甚至是反效果的。三是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保鲜”。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不是确定不变的,其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会出现新的变化。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想,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因此,要与时俱进,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时代气息,如引入生态伦理、终极关怀等新鲜内容。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凸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形式,只有通过“灌输”,才能针对大学生盲目性和依附性的自发状态进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主体性指导。但“灌输”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有效安排。从了解受教育者入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既重视对“知”的科学性、系统性传授,又强调“情”的价值性、审美艺术性的渲染,更不忽视“意”的选择性、实践性。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就要以情感价值为基点对学生引导、沟通并适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锋。
4.大学生自我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效果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己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影响和启发下,发挥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其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主客体的分化及其统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和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460.
[2] 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11.
[3] 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68.
[4] J·A·克尔德和V·V·瑟斯比.当代政治思想[M].霍尔特、莱因哈特和温斯顿公司,1969:223.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3-0070-02
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实践活动的本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虽从其目的、内容、方法上说,是上层建筑领域的观念形态部分,但从其作用的对象、服务对象、落脚点来说,是同生产力发展,同经济、业务工作无法分割,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所涉及的不仅包括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包括个体、群体、社会,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其因素及关系极其复杂,显示的社会特性极其多样,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必然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如何分析和把握社会环境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由自发走向自觉、自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节点。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其定义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的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1]。由此,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表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社会不仅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运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从其内容来分析,集中显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社会政治教育方面
根据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权利义务和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是通过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充当的角色也逐渐复杂化,与社会互动的频率增加,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政治行为规范也随之不断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规范,年轻的大学生们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行为愿望和充沛的精力,渴望摆脱缺乏成人感的边缘地位,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和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却又不知所措,无法适应,产生一定的角色差距,甚至造成角色冲突或角色混同现象,出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履行社会赋予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清楚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政治角色,在保持大学生在同社会的互动中,顺利地从家庭、学校的有限范围,走向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圆满地扮演为社会承认、容纳和赞许的各种社会政治角色,发展成为社会政治的参与者和承担者,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主体的作用,这是必须回答的严峻的现实问题,亟需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2.社会经济服务方面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特别是在大学由社会边缘进入了社会中心,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日益增多,经济利益的诱惑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诸多大学生对能直接应用于实业领域并能直接带来直观经济效益的学科趋之若鹜,而对于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人文类课程不屑一顾,使其在现实社会中备受冷落与忽视。同时,高校课程体系、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出现严重的片面性,受教育者的发展性原则被片面地限制在“纯粹技术”领域。分数”的多少代表着“技能”的高低,“技能”的高低意味着能否不断地“升学”,不断地“升学”预设着“职业”前景的光明。现实主义造成了大学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错位,使之成为了充满商业气息的企业化大学,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错位又造成了大学生精神的错位。在这由多种外界因素糅合致使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有某个能够有效充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对其“社会人”、“经济人”角色认知的领路者。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摒弃媚俗的价值取向,树立独立的批判精神,遏制不断泛滥的物质实用主义,发扬大学生超越精神。在确立这一基本前提的同时,着力于强化大学生的经济建设中心意识,帮助他们认清社会发展形势,理解现行经济体制与发展趋势,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从而增强他们的开放意识与竞争意识,使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最终将“小我”融入社会和国家的“大我”之中。
3.社会文化引导方面
积极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不可低估
的影响,而且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以及与之相随的道德缺失状况,高校校園文化出现多种类型的价值冲突,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信仰等造成消极影响。校园文化中纵横交错的价值冲突,给大学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方向和价值标准,同时也带来了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的困难。于是大学生们开始懒于作哲学思考,逐渐失去价值选择的耐心和理性。特别是在激烈的价值冲突面前,很少有学生关注先行者的崇高与超俗、殉道者的悲壮与执着、思想家的深沉与睿智,逐渐地陷入了人与自身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矛盾之中[2]。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有一种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分析的方式,帮助大学生们拨开各种幻化出迷幻和异化色彩的神秘而又放荡不羁的价值外壳,理智选择并积极实践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引导对策
1.营造全社会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是属于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联系紧密。原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总体报告显示,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两课”教育的影响。这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视角来看,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净化社会大环境,控制社会舆论和文化市场,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防止恶意信息的扩散与传播,防范网络犯罪,引导并提高大学生们对各种信息的辩析力、选择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教材,以基层干部和群众为教员,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社会教育工程,如果不能赢得社会的支持,就必然寸步难行。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好的氛围 [3]。
2.强化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学校环境是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最重要的环境,学校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首先,要弘扬主旋律,以校风建设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要加强校内宣传渠道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哺乳”作用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发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结构不同,其实施的效果也不同。为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着力于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强化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其特色、特点决定了对话的必要和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没有内容的政治”[4],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在当代中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政治教育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于大学生的实践之中。二是必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完善其内容体系。在注重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只强调任何一个,忽视其它三个方面,都不可能有实际效果,有时甚至是反效果的。三是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保鲜”。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不是确定不变的,其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会出现新的变化。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想,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因此,要与时俱进,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时代气息,如引入生态伦理、终极关怀等新鲜内容。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凸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形式,只有通过“灌输”,才能针对大学生盲目性和依附性的自发状态进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主体性指导。但“灌输”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有效安排。从了解受教育者入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既重视对“知”的科学性、系统性传授,又强调“情”的价值性、审美艺术性的渲染,更不忽视“意”的选择性、实践性。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就要以情感价值为基点对学生引导、沟通并适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锋。
4.大学生自我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效果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己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影响和启发下,发挥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其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主客体的分化及其统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和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460.
[2] 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11.
[3] 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68.
[4] J·A·克尔德和V·V·瑟斯比.当代政治思想[M].霍尔特、莱因哈特和温斯顿公司,1969:223.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