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也对传统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即实施课程整合。
首先谈谈我们在整合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
1. 整合还有必要开信息技术课吗?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已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将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存在了。其实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国信息技术正处在发展阶段,试想,学生不懂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简单的实践操作,如何运用它?既然我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这种工具的方法。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地具有综合实践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这在我校开展的研究性活动课中体现得较为充分。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上查询等多种形式,既巩固了生物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在教学观念认识上,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3. “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观点目前得到部分教师认可且被采用,它导致一些教师通过一个课件或放一段录像就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过程的讲解,忽略了师生的双边活动
其实,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可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知识点切入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的,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联想、边帮、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策略。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竞争力等。
(5)情境激励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地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同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合作探究策略。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7)寓教于乐策略。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等。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不完善。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倡导的应该是一种观念。但我们相信,只要教师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一定会采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丰硕果实!
(滦县冯庄学区王官营小学)
首先谈谈我们在整合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
1. 整合还有必要开信息技术课吗?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已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将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存在了。其实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国信息技术正处在发展阶段,试想,学生不懂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简单的实践操作,如何运用它?既然我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这种工具的方法。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地具有综合实践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这在我校开展的研究性活动课中体现得较为充分。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上查询等多种形式,既巩固了生物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在教学观念认识上,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3. “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观点目前得到部分教师认可且被采用,它导致一些教师通过一个课件或放一段录像就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过程的讲解,忽略了师生的双边活动
其实,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可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知识点切入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的,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联想、边帮、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策略。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竞争力等。
(5)情境激励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地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同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合作探究策略。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7)寓教于乐策略。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等。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不完善。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倡导的应该是一种观念。但我们相信,只要教师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一定会采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丰硕果实!
(滦县冯庄学区王官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