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

来源 :少先队活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广祥,全国优秀辅导员,扬州市少先队副总辅导员、扬州市品德学科带头人,仪征市少先队副总辅导员、仪征市教师培训讲师团成员。
  他是少先队的痴迷者,1994年参加工作,1996年2月开始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先后在三所小学任教,但始终没有割舍和少先队的情缘,一直积极实践着少先队教育与品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载体的融合,创新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他多次承担市级观摩活动的任务,所辅导的“魅力真州新八景”、“春风又绿仪征岸”、“不要压岁钱 讨要压岁言”等多项活动获得省市级优秀活动奖;他非常注重少先队科研,4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公民指在一个国家里,具有该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社会成员。就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公民教育,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校从2007年开始进行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公民教育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祖国和世界,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又具有国际视野,关注人类发展的新公民。课题于2012年1月圆满结题,我们探索出了在六种品德课程中进行公民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
  一、榜样激励法
  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榜样的作用,在班中树立几个标兵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那么班级中将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机制,孩子们积极进取,良好的班风学风慢慢就会形成。
  其基本结构是:寻找榜样——情感共鸣——自觉内化——行为效仿
  如教学《我的好习惯》时,教师设计了“榜样导行”这一环节,呈现了两个类别的榜样,一类是班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另一类是整理书包又快又好的同学,先寻找身边的榜样,向榜样赠送小书签(书签上写的是有关习惯的名人名言),接着让其他同学谈感受,然后再请小榜样介绍经验,最后举行整理书包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某种角色,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
  基本结构为: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情感提升——内化行为
  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师让学生蒙上眼睛找文具,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用一条腿绕教室走一圈,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我来做市长》一课,教师组织“市长竞选”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市长竞选的过程,候选人通过施政演说,把自己对城市建设的设想充分地表达出来,再开展市长组阁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市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职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
  三、游戏感悟法
  游戏感悟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的情绪中,获得一种体验,明白一种品质。
  基本结构为:参与游戏——团队合作——经验分享——获得感悟
  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教者和学生玩游戏“石头剪刀布”,教者屡屡慢出,学生自然输多,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看着学生撅起的嘴,老师采访他:“为什么不再玩了?”学生迟疑了一下,轻声地说:“老师耍赖。”游戏中,学生感悟到了规则的重要性。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绿色小卫士》时,设计了一个跳棋小游戏,通过掷骰子玩跳棋,每个位置都有一个小提示,诸如“步行上学,进两步”等。
  四、案例分析法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品德课程要注意整合课程资源,打开生活的通道,把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案例)整合进课堂。案例分析法是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呈现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结构为:呈现案例——分析判断——解惑明理——内化导行
  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教师从国家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已经把酒驾列入了刑法的范围开始谈起,进而把南京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张明宝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在分析后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危机,国家把酒驾列入了刑法之列,正是要从法律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五、课题探究法
  实验中,我们发现仅靠课堂说说、议议、演演是不能达到预设的道德教育目标的,于是我们把课堂搬出教室、搬上社会、搬上超市、搬上图书馆,广泛开展小课题探究活动。
  基本结构为: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提升素质
  在教学《南湖游船》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学生进行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小课题研究活动,他们寻访身边的共产党员,了解党员的生活,感受党员的生活品质,并和共产党员交朋友,给他们写信。还有的学生进行了“家乡建设的新亮点”课题研究,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下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究型的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增强。
  六、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融入情境——触发情感——升华情感
  如教学《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教师课前统计九月份过生日的同学名单,然后做好相关课堂准备,邀请过生日同学的家长到校参加活动。课堂上,过生日的孩子戴上了生日帽,蜡烛、生日歌、许愿、祝福……真实的生活情境被带进课堂。接着,教者请家长谈一谈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家长对孩子的爱感动了所有的同学。
  在品德课程中,如果老师们改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手段,将调查采访、实践体验、活动探究、游戏表演等活动模式贯穿课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将得到发展,品德课将真正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品德课程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视野的中国新一代公民。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语言艺术的目的是使这一交流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课堂语言艺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这一双边活动的效果。音乐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也应有其特色。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语言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艺术。  关键词:音乐课堂;语言艺术;运用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39-1  教育学家夸美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橡胶制品的飞边压切工具,该橡胶制品的飞边压切工具至少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基板上设有上夹持总成和压切板,下基板上设有下夹持总成和载物板,上夹持总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