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析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e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扩展,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能够改变传统的作业教学中出现的缺陷。如何在小学数学作业分层中做到最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小学数学中作业分层设计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探索
  一、体现差异性
  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而作业布置的技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完成质量,同时它也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等。传统的“吃大锅饭”似的作业布置即每个学生都布置统一的作业,这样让学生感到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学生从心理上感觉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一样的期待。对于优等生来说,很轻松地写完了作业,觉得没有太大的挑战性,在作业中没有显出自己的优势,没有在作业中体会到钻研问题,探究真知的乐趣,即所谓的“吃不饱”;中等生对于教师布置的统一作业还是拍手称快的,因为他们大多数是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对于“学困生”,统一的作业就成了他们的障碍,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很多题自己解决不了,不会做。
  因此,对作业产生极大的畏惧,不愿意做作业,如果教师要求不严他们就会“逃作业”,如果教师查作业很严,这类学生就只有投机取巧找学生的作业,“顺手拈来”了。久而久之,作业成了他们的负担,衍生出的是对数学的厌倦。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施行弹性作业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不同作业,增加作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体现层次性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精选设计作业,分层布置、分层指导,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在分层之前,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应当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感到这种分层作业的方法是教师在歧视他们。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去解决更难的、综合性的问题。
  课后作业分为三个等级(A,B,C),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记为A等级;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记为B等级;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讨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记为C等级。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要求是选择学生可以完成的一个等级的作业,认真完成,记为基础作业,可以思考高一级的作业,如果有想法也可以写。学生一听,作业是自己选择的,很多学生都非常兴奋,不同水平的学生自己去选择,教师不做直接定位,不直接指派哪些学生写哪类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也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水平,让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作业找到了成功的体验。学困生能把A等级的作业完成,他们不会感到数学是负担,是听不懂的天书,是爬不出的数字迷宫。
  实际上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很重要,只要学生对这个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们总会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在课后完成自己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找到数学学习的快乐,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教师教学的成败所在。
  三、分层评价,分层指导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特别强的年龄,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乐趣,又不断地给自己一些可及的目标,调动学生去学习,这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地提高。
  因此,在作业布置上经常给学生以学分的评定。对于不同学生所选择的作业等级,结合学生的作业质量给学生评定,如果一个优等学生选的是C类作业,而且是完成很好,教师给记10分;如果这类学生做了针对自己来说没有挑战性的B类作业,虽然完成质量较好,也只给记8分;如果学困生选择A类作业,而且是完成很好,教师给记10分。以次形式来让学生更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同时鼓励学生要敢于挑战。通过这种分层自选作业,教师以积分的形式给学生评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既没有给学困生造成学习的障碍,丧失学习兴趣,又使优等生有更多的提高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拓展的C类题,真正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
  课堂作业,我让优生与优生比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有疑惑的题目共同分析,共同解决。通过分类评价优生的作业,在优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在小组中形成了比、学、赶的学习氛围。我在考核时也分层考核,在检测试卷中设计基础题、中档题和拔高题,要求基础题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中档题前20名要完成,拔高题优等生要完成。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优、中等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的分组是流动的,可以一段时间就改变一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教师申请高一级的组别,在小组考核之后就可以晋升,这样学生形成了“一人带一组”,“优胜组带全班”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会因为自己不会做题而沮丧,学生只要在自己的学习组中完成作业,就是对当天的教学有收获,而在不断地积累和竞争中晋升一级又是更大的进步。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分层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一大保证。通过对学生的分层、对作业量的分层、对作业难度的分层这一系列方法的实施。相信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德林.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2008(10).
其他文献
Focusing on the b-value as the research target and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the b-value is determined by stress state and medium properties,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value in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现代新儒家中 ,梁漱溟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一方面 ,与现代大多数学院化的新儒家不同 ,梁漱溟是一位知行合一、毕生力行实践其学说的思想家 ;另一方面 ,他的思想数经变化 ,
在K-拟可加模糊测度空间上,针对给出的K-拟可加模糊数值积分,将这种积分整体看成可测空间上取值于模糊数值的集函数,进而研究这种K-拟可加模糊积分的伪上(下)自连续、伪一致
期刊
以黑格尔为主要完成者的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哲学批判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同时划清了两条界限 ,即一方面划清
全球化进程中的后现代主义把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了自身的研究范畴 ,试图在整体上解答当代人类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其理论学说代表了不同于现代工业文明的
一人是从动物界进化、分离、提升出来的,但人一经完成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分离、提升的过程,使人作为人存在时,便不能再还原为自然界中的人了.
设椭圆c:x/2+b/y=1(a>b>0)的左右两个焦点分別为F1、F2,过右焦点F2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l与椭圆C相交,其中一个交点为(2,1);(1)求椭圆C的方程;(2)设椭圆c的一个顶点为B(0,-b),直线BF2交椭圆C于另一个点Ⅳ,求△F1N的面积。
摘 要:问答式教学方式,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关键词:课堂;提问;培养  一、提问讲究艺术性  当教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