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mfdpv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文化交汇的时代,不同性质的文化融合交汇,表现出多种形式。在文化交汇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来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师方式等方面均面临着新的问题。本研究在介绍文化交汇相关知识、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临问题的同时,还给出了应对文化交汇影响的对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的阅读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未曾谋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而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的解释是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学生经常在做课外文言文考题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两个关键实词意思的不解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掌控。因此只有实词解释问题的解决,以此为基础的句子翻译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题目才能迎刃而解。在一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实词的理解是基础,也是关键,于是,本人在初中课
期刊
52岁的浙江莱贩范国梁2011年2月来到北京,只读了三年书的他,为了研究、重修先祖古籍,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据北京《新京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各大高校,像范国梁这样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是指考生根据试卷中材料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考生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所得出的认識与评价,是考生的意志、愿望、理想和倾向的表现。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展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呢?  一、明晰“任务指令”  从2016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任务指令”大多是要求考生对试题材料的人或者事,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明晰
期刊
“我们没有周末,全市几乎所有的孩子周末都在上各种补习班,没有童年和童趣。”在全国政协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宣读了一封简短来
《终生做科學实验的爱迪生》是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演讲词(辞),同时也收录在了胡适的散文集《胡适:读书与做人》中。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把本文定位于议论文,按照议论文的方式——论点、论据、论证——来处理。本文是不是应该用议论文的方式来处理呢?若是,为何会收录进《胡适:读书与做人》中呢?要回答这些就必须要读出文本真正隐含的内容。  如何能读出文本隐藏的密
期刊
【摘要】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音乐艺术发展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直至今天声乐教学作为一门科学被世界上所有的从事者和爱好者所重视。其实我认为歌唱和说话的功能是相同的,是产生于同一个生理机能,因此,它们是同一发声现象。说话的声音是歌唱发声的重要因素,并构成后者真正的支柱,就是说歌唱发音是建立在语言发音的基础上的。本文从语言发音与歌唱发音的关系开始谈起,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浅谈
“烛之武退秦师”是后人给鲁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所加的题目,文章选自《左传》。根据这一题目,我们可以大概知道这段文字是记载了一个叫烛之武的人劝退秦国军队的故事。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我们来重新解读这则记叙散文。  教材选文的第一段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以及郑国腹背受敌的危急局面。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郑国对晋国无礼。曾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曾路过郑国,但郑文公并不礼遇
期刊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丰富情感的悼文,是一篇声讨反动派军阀主义的文章。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学生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差距甚远,所以无法与文章产生适当的共鸣。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进行教学,把握感情这条线,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感受到刘和珍君坚毅但又不失和蔼温柔的人物形象。  一、描述细节,突出纪念之情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现在将这
期刊
《光明日报》“国学”专栏,2008年12月15号刊发了马智强先生的《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我看了颇受启发,但是更多的是困惑不解,更多的则是担忧“回归”!作者对当前语文课的不满与担忧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尊敬。语文课的现状正如马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确实存在着语文课教学效果差,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的问题。但是,文章对几十年来语文课“重病缠身”原因的诊断却不一定正确,而开出的药方更是令人担心。恐怕按照马
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教师如何在小语阅读教学中牵手引领,让词语教学充满生机呢?下面以两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一课为例来谈一谈。  课堂回放一  (出示课件: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用红色标出技艺高超):谁来读读这个词?  (几个学生读这个词,字音很标准,声音也响亮。)  师:什么叫“技艺高超”呢?  生: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