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初探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8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遗进校园”是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以非遗保护项目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是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育实践,非遗传承的中国经验.文章以醒狮舞进校园实践为切入点,探索适合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具体实践与整体构想,并通过对醒狮舞的实践性反思,探讨“非遗进校园”所面临的质疑与反思.坚持非遗保护的本真性、整体性原则,是保证“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的根本.
其他文献
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1993年版)是著名的俄罗斯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柴可夫斯基内心世界的一部心理芭蕾作品.艾夫曼通过精心构建主人公柴可夫斯基与舞剧人物角色之间,以及主人公与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典型艺术形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复调”式对话关系,从多个方面深层次地复刻了柴可夫斯基充满矛盾的心理历程和悲剧命运.复调对话成为这部心理芭蕾舞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云南昭通地区的汉族丧葬舞蹈.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四筒鼓舞”的文化功能从丧葬祭祀转变为娱乐健身和艺术审美,其文化内涵不再是“喜丧送魂”仪式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娱乐健身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它作为非遗传统舞蹈进入校园之后,又赋予其宣传教育和传承创新的文化意义.从“技艺”到“文化”,从“传统生活”到“当代生活”,从“训练性”到“素养型”,文章对非遗传统舞蹈进校园的实践性工作进行反思,以期探讨对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的传承和推广更为具体且影响深远的问题.
由于十字滑块零件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无法进行回转磨削,因此十字滑块零件内端面磨削是加工的难点,根据现有生产条件,采用NC800卧式加工中心、选用合适的磨料、改进将砂轮和刀柄连接方式,以及磨削参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及磨削参数优化后来加工其内端面,通过小批量零件试加工,发现加工效果良好,加工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要求及表面粗糙度要求均符合产品图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