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单方灌输;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更是空泛、低质。所有这些都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最终獲得的知识常常不能有效迁移、灵活运用。导致教师觉得教得无味,学生觉得学得无趣,教学效率低下。针对此情况,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目标;兴趣;课堂;实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为了现实的需要,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一些探讨。
一、制定一个适合的教学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维思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者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发展特长,让每个孩子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喜悦。
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班里制定了分层目标。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从而达到最终目标。目标怎样分层,应掌握三性:基础性,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跳跃性,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原有水平之上的“最近”发展水平;创造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讲究独特新颖,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标新立异。在具体实施中,笔者通过课前检测(让学生暴露存在的一些问题),课后根据上课内容进行命题、检测、评估等方法并收集课内、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潜概念,制定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目标。
二、设置切合学生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于是,全国各地兴起合作学习热,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研究的价值,有些问题不需要探讨;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的深入思考,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深入探讨,就鸣兵收场。显然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才能真正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在进行“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时,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个痕迹。接着笔者提出问题: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同学们听后个个很惊奇,纷纷要求笔者算给他们看看。显然,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
不知何时起,课堂上教师很忌讳“讲”,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探究”,也不愿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结果是太太消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该讲的不讲,讲过的讲不透,本来老师一句话就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儿比谁讲得少,唯恐有“灌输”“填鸭”之嫌。
其实,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而是应当重视教师的讲。关键是讲什么,怎样讲更有效。有些地方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硬性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中讲授不能超过20分钟,认为只要压缩了教师的讲课时间,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就发挥了作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课堂上讲与不讲,不是教学理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更不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分水岭。我们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决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对题目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难点,最重要的是讲学生还不懂的、经常出错的问题。在讲解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释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物理实验要求设计新颖,即理念新、设计新、实验新,并体现三个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进行实验观察;或者,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观察实验现象。在这里,激发思维冲突最为重要。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从实验本身进行改进之外,同等重要的是要从发挥实验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方面去考虑。特别是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架设的桥梁等探究情境,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在主动探究中得以提高。比如在曾经的“楞次定律”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随堂实验的教学方式,课前公布准备的课题:感应电流的产生及其磁场方向与原磁场间有何联系呢?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自行拟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获得新知的探究过程。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使物理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物理情感充分体现、各种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老师的引领下再上升到规律性的结论,学生掌握了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并能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目标;兴趣;课堂;实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为了现实的需要,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一些探讨。
一、制定一个适合的教学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维思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者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发展特长,让每个孩子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喜悦。
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班里制定了分层目标。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从而达到最终目标。目标怎样分层,应掌握三性:基础性,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跳跃性,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原有水平之上的“最近”发展水平;创造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讲究独特新颖,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标新立异。在具体实施中,笔者通过课前检测(让学生暴露存在的一些问题),课后根据上课内容进行命题、检测、评估等方法并收集课内、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潜概念,制定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目标。
二、设置切合学生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于是,全国各地兴起合作学习热,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研究的价值,有些问题不需要探讨;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的深入思考,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深入探讨,就鸣兵收场。显然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才能真正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在进行“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时,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个痕迹。接着笔者提出问题: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同学们听后个个很惊奇,纷纷要求笔者算给他们看看。显然,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
不知何时起,课堂上教师很忌讳“讲”,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探究”,也不愿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结果是太太消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该讲的不讲,讲过的讲不透,本来老师一句话就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儿比谁讲得少,唯恐有“灌输”“填鸭”之嫌。
其实,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而是应当重视教师的讲。关键是讲什么,怎样讲更有效。有些地方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硬性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中讲授不能超过20分钟,认为只要压缩了教师的讲课时间,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就发挥了作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课堂上讲与不讲,不是教学理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更不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分水岭。我们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决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对题目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难点,最重要的是讲学生还不懂的、经常出错的问题。在讲解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释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物理实验要求设计新颖,即理念新、设计新、实验新,并体现三个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进行实验观察;或者,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观察实验现象。在这里,激发思维冲突最为重要。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从实验本身进行改进之外,同等重要的是要从发挥实验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方面去考虑。特别是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架设的桥梁等探究情境,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在主动探究中得以提高。比如在曾经的“楞次定律”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随堂实验的教学方式,课前公布准备的课题:感应电流的产生及其磁场方向与原磁场间有何联系呢?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自行拟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获得新知的探究过程。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使物理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物理情感充分体现、各种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老师的引领下再上升到规律性的结论,学生掌握了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并能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