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人公张辉,凭着创业的激情,感动了蓝卡资本的安为斌,获得了100万的资金,创立了斯通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三年来,获得了“互联网产业创新奖”、“中国互联网产业100强”等无数荣誉。然,辉煌的背后是无比沉重的资本压力,当资本的冬天突然来临,随着风险投资地迅速撤离,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俗话说:“好事成双,祸不单行。”张辉并不是一个迷信的人,而最近,烦心事儿却总是手拉手来找他。这不,昨天刚处理好一些企业内部的事,今天,本来谈好的融资却遇上了麻烦。
“安总,我求您再考虑一下。要不您看这样行不?我马上开车赶过去,尽量在一点前到您哪里,到时咱们挑个稍微好点儿的地儿,好好谈谈这事情,不可能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张辉不等对方回旋,赶紧说了声“下午见”,匆忙挂了电话。“公司现在已经彻底没钱了,若我这次还是融不到钱该怎么办?”张辉迷茫着……
创业开门红
张辉生在江西农村,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他从小学习成绩就特别好。高考时,他拿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消息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后来有人为他解决了学费,张辉的大学梦实现了。
在校期间张辉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他组织了很多讲座,请了很多企业家、政府官员、学者,还有一些国外的大企业家、知名人士来学校做演讲。在邀请这些名流之前,张辉都会进行充分准备,读了非常多的书,也做了非常多的功课。他的社交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知道,自己正在用心铺设着人脉关系,同时他更知道,自己被这些企业家身上的某些东西所吸引。他崇拜他们,正在用一颗非常真诚的心去靠近他们。每到过节,张辉都会照着名片一个一个给熟悉的人打问候电话,由此结识了很多的企业家,其中包括蓝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的安为斌。
2005年,张辉正面临着毕业前的选择。当YouTube以16.5亿美元的高价卖给Google之后,当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研究Google为何一反其惯常的收购风格,分析此次收购的利弊时,张辉意识到:网络视频时代到来了。这时的张辉已对IT行业有所了解,8个月后,张辉纵身到网络创业的行列当中。他先做了一个商业计划,随后,找到结识已久的蓝卡资本的安为斌。张辉创业的激情和信心感染了安总。他看好这个“80后”的年轻人,于是投入100万元。这个结果让张辉喜出望外,他随即找来浙大自动化系的几个博士,组建起团队。
2005年3月,斯通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通过直播神舟6号上天,斯通视讯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后来又有几百万元的风险投资融入,安为斌又追加了100万元,局面终于打开了。2006年3月,仅仅成立1年的斯通视讯,就获得中国互联网协会颁发的“互联网产业创新奖”和“中国互联网产业100强”称号。2007年上半年,公司又被中国互联网协会以及国内外众多风险投资机构联合评为“最具投资价值企业”。那段时间的张辉,成了各大媒体追逐的对象,“网络新贵”、“追风少年”、“80后新秀”这些称号每天都会在报刊或网络上出现;甚至有一天,他坐地铁时,碰到两个小姑娘,追着问他要签名……
成本怎么这么大
如果张辉当时选择的是其他行业,可能现在已经身价过亿,而偏偏他选择的是视频网络。了解视频行业的人都知道,视频类网站的盈利模式很难做到本质上的创新,盈利模式模糊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斯通视讯的发展。他曾探寻过不少盈利模式,推出过各种广告模式,但相比起视频网站的烧钱速度,广告收入显得杯水车薪。尽管张辉的斯通视讯点击率越来越高,但高昂的带宽费用每分每秒都在“吸金”,那些辛苦拉来的广告费很难填平这个无底洞。
除了受制于带宽和盈利模式,视频网站还受制于版权,也就是说不仅“出口”要花钱,“进口”也要花钱。2008年3月20日,广电总局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抽查情况公告》无疑给了张辉当头一棒。《公告》责令叫停或处罚了60多家视频网站,张辉的斯通视讯竟然也“榜上有名”。一时间,各大民营视频网络企业都在争相办视听节目许可证。张辉也赶紧加大了监督力度,升级了硬件、软件以及监控中心数据库,但这样一来又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资金压力。更坏的是,这件事还是给斯通视讯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一段时期内,广告商避之不及,投资商望而却步。张辉又出现了资金链的断裂。
融不到资,怎么办?
“屋漏偏逢连夜雨”,下半年全球的金融危机让“烧钱”的互联网企业日子越发不好过。而在这个“烧钱”的行业里,“最烧钱”的又非视频网站莫属。在金融危机之前,张辉还可以用美妙的上市计划来吸引蓝卡资本一轮接一轮地“补仓”,但是,现在呢?根据VC的惯例,一个项目一般至多进行4轮融资,超过3轮还看不到盈利希望,VC往往转手卖掉。从2005年开始张辉开始投身视频网站起,蓝卡资本已经为之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融资;换言之,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安为斌也很难再出手了。金融危机使得蓝卡资本损失了几十亿元,面对巨额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当张辉向安为斌请求第4次融资的时候,安为斌终于对张辉摇了头。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也许,在盈利乏力的时候,“控制成本”成为视频站点度过寒冬的关键。张辉明白,“活着”是斯通视讯的头等大事。他曾考虑过裁员,这其实也是很多的视频网站早在半年前就采取的措施,张辉之所以迟迟没有这样做,就是觉得创业几年来,由于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公司一直出于“现金紧绷”状态,尽管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大家都不曾抱怨过什么,而现在要裁员,让他怎么忍心?同时,说实话,裁员对于“烧钱”的视频行业而言,似乎并不能解决多大问题——对视频网站而言,最大支出项并不是人力成本,而是服务器与带宽等硬件投入。由于难以持续融资,有段时间,他甚至暗地里退掉所买的带宽,以削减居高不下的成本。他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转型”,尝试走正版、原创的路线;但国内比较高质量的内容来源很少,成本也很高。他也曾考虑过新闻类视频质量较高、数量较多、成本低,但怎样才可以不按照门户网站的模式来运作,不至于形成正面竞争呢?张辉久思不决。
(本文中的企业名称与人名均为虚构)
【专家观点】
融资难,自救需转型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在执著个性的背后却是固执和优柔寡断,以及对风险投资的过分依赖。由于对风险投资的本质缺乏理性的认识,或内在价值观的偏差最终会导致事业的失败。风险投资是企业的催化剂,会让优秀的创业者迅速成功,也足以让虚弱的企业经不起大补而七窍流血,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凌泓(信诚人才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新管理发展研究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
捷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电子邮箱:henry@hr.com.cn)
本案例中的主人公所遇到的困境是在早期互联网企业的通病,由于未在资本烧完之前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而造成资金链断裂,是这类企业夭折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盈利模式和政策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投资风险,而以上市作为最终目的的创业思维阻碍了企业管理上的创新,企业陷入了融资——烧钱——点击率——再融资的怪圈里,而忽略了高点击率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但融资出现问题,企业便在劫不复。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被投资者都应从该案例中吸取教训,具体总结如下:
1.对投资者而言,创业团队的评价中应对创业者价值观有理性判断。投机和投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和结果,创业者仅仅依靠创业激情和上市梦想是远远不够的,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以及创业家的人格特质是该投资案是否会成功的首要问题。显然,投资者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几轮投资是缺少必要的理性思维的,同时对国家有关政策缺少必要的研究,这种纯美式价值观在当前之中国是否适用值得商榷。
2.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投资行为可能更加会回归经营本质。事实上,全球资本流动过剩和过剩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投资的确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灾难,蓝卡资本的财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投资价值观面对经济危机的无力。这种拼命去创造一个上市公司从而获利的投机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3.对本案的创业者而言,虽创业激情和理想值得褒奖,但其盈利的执行力却值得怀疑。上市对风险投资而言是退出的最佳机遇,但对创业者而言并非唯一目标。虽然风险投资者都希望听上市故事,但这一故事真正实现的背后,成熟投资者更愿意看到成功经营的本质。不成熟的风投也足以消灭伟大的创业梦想。本末之间的思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如果将上市作为成功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成熟资本市场的要求是必须考虑的。在找到成功盈利模式之前,既能做大市场份额又能保存实力,此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是对创业者成本控制力和卓越财务管理能力的考验。英雄气短是所有创业英雄的警告。
4.其次,如果第一次资金烧完后如果能及时调整的话,可能该企业的生命力会更强。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在执著个性的背后却是固执和优柔寡断,以及对风险投资的过分依赖。由于对风险投资的本质缺少理性的认识,或内在价值观的偏差最终会导致事业的失败。风险投资是企业的催化剂,会让优秀的创业者迅速成功,也足以让虚弱的企业经不起大补而七窍流血,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同行轨迹】
网络创业者的困惑
并非要人不去创业,而是真的要准备好一些。冒然去跳海会很难看。记得某VC说,创业失败,对VC来说损失的不过是金钱,而对创业者来说损失的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何况很多人没有投资,损失的还有自己的所有积蓄。
——周国斌(中国钢铁网CEO、上海钢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易托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电子邮箱:881168@163.com)
2003年年初,我开始为一个“天才的发现”而激动,在脑海里低调酝酿了将近半年,然后开始和家人探讨,又半羞涩半保密地与密友、同事分享。大家都觉得概念有吸引力,于是放弃与朋友合伙的钢铁贸易公司,踏入到互联网的行业。“中国钢铁网”的网络实名,没人注册!这就是我“天才的发现”。2月14日,特殊的节日,我飞车注册了“中国钢铁网”网络实名,后面就有了“中国钢铁网站”,有了上海钢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风雨起落,也经历了文中张辉的故事,我和我的网站www.chinasteelnet.com坚强地活下来了。
创业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坚持,更多的是煎熬+机遇,还有永不放弃的心。下面是我关于网络创业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文中张辉共勉:
1.如果不专业,就不易轻易投身网络创业。技术上的、运营推广上的,没有丰富的经验或者人脉,会走很多弯路,付出很多成本。很多做传统行业的人,因为一个概念就兴冲冲地投资做网络,并信心满满制定计划要求3个月网站上线,半年后盈利,结果发现面对的几乎是个黑洞,投资进去后连个声音都没有。做网络,经验很重要,一个精英超过10个普通人的价值。
2.如果没什么钱,最好不要做互联网。没什么钱,也许是个相对概念,但穷小子因网络变凤凰的概率其实很低,尤其是现在巨头已经涌现的年代。行业中流行很多传奇,但终究只是故事;故事是用来炒作来吸引眼球的,真实的版本谁又知道呢?至少我不会再相信在洗手间能搞定VC,或者VC投钱创业者嫌多。最早给google投资的那个天使,曾说过一段话,他认为公司要成功,必须有钱,有钱才能容许犯错误;而时刻担心工资都发不出去的创业公司,朝不保夕,动作变形,一遇到困境可能就要关门。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遇到困境。有个朋友说他们不发工资,几个人窝在民房里创业。他们的网站做得还不错,人气也上得快,但我想,艰苦是必要的,可没有钱只有艰苦是危险的。结果一年后项目解散,大家都招安上班了。既然只是激情,那就注定不能撑太久。
3.关于融资。好像是doubleclick的创始人说的,融资的顺序应该是:自己的积蓄、老婆的嫁妆、父母的钱、亲朋好友的钱,然后才是VC的钱。我深为赞同这个观点。如果自己都不全身心乃至身家的投入一个项目,那怎么可能成功?我们一开始获得投资,但并不是我们主动去运作的结果,而是机遇和资源的结果。结果很多朋友都过来取经,而且更多的是只凭借一个商业计划书就期望得到资金。我对此的理解是,不可能!现在早过了计划书拿资金的时期,如果有这么好的运气,还不如去买彩票。
4.成本控制非常重要。这点我的体会也非常深刻。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削减成本;其他都可以不做。”但是初创业最容易犯的错误也在这里。要开发网站,至少招几个程序员吧,要招策划和推广吧;公司大了,是不是要个文员呢?要不要有个财务呢?……高企的成本,无疑是缩短企业的生存寿命。创业只需要必要人员,而且外包、合作等方式都应该广为采用。背着很重的成本在路上,当年很难走到彼岸。一年12个月,其中有3个月是没什么项目可做的,就是年底和年初。一个人员,以工资、办公费用、社保以及一些其他的额外开支,加起来会大大超过自己的预料。我曾简单做个计算,一个年薪为5万元的员工,一年需要8万的毛利才能养活。记住,是毛利!换成营业收入的话,也就需要20万了。20万收入才养活一个人,是不是很可怕?
5.比网站开发更重要的是运营。这点对其他行业进军网络的人尤其重要。很多人做互联网,沉迷技术上的开发,比如功能、界面呀,成天修改来修改去,等到网站上线,时机已错过,费用也花得差不多了。从人性上可以理解,谁不想精益求精拥有特色呢?其实网络上有很多是开源的,能用开源的,就不要自己来开发。刚开始的时候,我问技术同事,是否开发BBS或用开源的,他们一致说自己开发的好,可以量身定做。后来我才发现,开发了几个月以后,和DISCUZ差距也有几万里,且几万里不是夸张。还有人总想把整体功能全部做好后上线,我的建议是上一个功能或栏目做好后,就上线,然后慢慢增加。网络是个需要时间积累的项目,所以没必要把时间浪费,更没有必要把机遇错过。2006年7月份前,大家都炫耀自己的网站是web2.0,就当自己站在时代前列;7月份之后,再讲web2.0,就好像炫耀自己拿着狗屎。可我有一次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看见一个人说他做的web3.0,结果马云和史玉柱都摇脑袋,表示听不懂。真正的忽悠是让人明白而相信,而不是让人懵懂而崇拜。
6.关于独一无二的创意。很多人创业,就是因为有一个自认为独一无二的创意。可我认为独一无二的概念几乎不存在。这么多聪明的脑袋都在琢磨,又怎么让自己想到独特的某点,并变成现实呢?一条道路没有人在走,可能是两个原因:(1)自己的目光不够深远透彻,看不到前方踯躅的人影;(2)这条路走不同,或者很难走,走的人都死了。作为创业的人,可能会鼓励自己,别人走不通是别人的事,而自己够聪明够努力就成功了;可是不要忘记,自己也只是个普通人,甚至资源资历都不如对方。我如此说,并非要人不去创业,而是真的要准备好一些,贸然去跳海会很难看。记得某VC说,创业失败,对VC来说损失的不过是金钱,而对创业者来说损失的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何况很多人没有投资,损失的还有自己的所有积蓄。话题太沉重,说一个冷笑话吧:有个人每天晚上都做同一个梦,依稀记得梦里有一个伟大的发现,会改变人类的人生,可是一醒来就忘记了。于是他在床边准备了笔和纸,决定把梦记下来,第二天他一看,纸上写着:香蕉大,香蕉皮也大。人生的很多故事不是如此吗?
创业的道路注定是孤单且艰苦的。这几年结识了很多的创业朋友,很多创业者消瘦而疲惫。有女说,嫁人别嫁IT男,更何况是IT创业男呢?这种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我也常常感觉自己深陷在迷雾,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也许出去找一个工作,可以活得滋润又潇洒。可是,我已经在路上。就好像这首歌词写的那样: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与大家共勉!
【编辑札记】
最近,很多知名视频网站被爆深陷裁员风波之中,六间房裁员规模达总人数的60%,PPlive被传将有10%员工离职,土豆网也被传出将裁员20%……面对危机,各家视频网站各施其法。
也许各大媒体对此充满着好奇,似乎裁员就预示着企业的衰亡,也许企业家也在尽量回避这些问题。也许,裁员真的不是最好的做法,但一定是视频网站在金融危机下必须要做的事。视频网站常年面对如此厚重的资金压力,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必然是能省则省。当然,凡事有度,裁员只能避得一时的风雨,如PPS徐伟峰所言“没了风险投资的跟进,公司要想继续成长,只有靠自己的营收盈利去造血,压缩裁员、甚至盲目转型P2P,以求压缩成本,并不是长久之计。”
今天的视频网站也许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它已经跨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已经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开始了解他,甚至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视频网站的创业者,也许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许他们辛辛苦苦却始终赚不到钱,也许他们的企业正在面临裁员或是倒闭,但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创业精神,让人除了感动,没有其他。巴菲特曾说: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看清楚究竟是谁在裸泳。对国内的视频行业而言,已经到了胜者为王的关键期,相信找到自己商业模式的视频网络企业,将是此轮危机过后的网络新贵。
【本刊回放】
对于大多数的创业者而言,能够被风投盯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从这本视频网站的发展史来看,幸福不过是少数而已。在最初的撒网式投资之后,VC那种对投资对象极不负责任的青睐与回眸,让多少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2008年对于视频网站是残酷的一年。就如优酷总裁古永锵说的,2008年对于视频网站而已是优胜劣汰的一年,随着门槛的逐渐增多,那些没有实力的网站将会被历史的洪流冲到沙滩上,并且死在那里……
对视频网站的创业者而言,如何从访问量入手去寻找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当误之急。但是这又不是一件急就能急出来的事情,熟悉用户了解用户都是需要时间的,那些从2005年开始创业的视频网站创业者们,也许已经到了一个该找到自己商业模式的时候,但是那些在YouTube成功之后才冒出头的来视频网站呢?他们又将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呢?
以上内容回顾了本刊2008年第5期的“特别关注”中“与视频有关的日子”。如前所言,我们不奢求能够给尚在这个行业中迷茫的创业者指点迷津,但求能够触类旁通的给在其他行业奋斗的创业者提供一些借鉴。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个曾经让无数创业者趋之若鹜的行业最终的归宿,我们也期待看到“视频网站”危机后的涅槃与重生。
俗话说:“好事成双,祸不单行。”张辉并不是一个迷信的人,而最近,烦心事儿却总是手拉手来找他。这不,昨天刚处理好一些企业内部的事,今天,本来谈好的融资却遇上了麻烦。
“安总,我求您再考虑一下。要不您看这样行不?我马上开车赶过去,尽量在一点前到您哪里,到时咱们挑个稍微好点儿的地儿,好好谈谈这事情,不可能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张辉不等对方回旋,赶紧说了声“下午见”,匆忙挂了电话。“公司现在已经彻底没钱了,若我这次还是融不到钱该怎么办?”张辉迷茫着……
创业开门红
张辉生在江西农村,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他从小学习成绩就特别好。高考时,他拿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消息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后来有人为他解决了学费,张辉的大学梦实现了。
在校期间张辉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他组织了很多讲座,请了很多企业家、政府官员、学者,还有一些国外的大企业家、知名人士来学校做演讲。在邀请这些名流之前,张辉都会进行充分准备,读了非常多的书,也做了非常多的功课。他的社交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知道,自己正在用心铺设着人脉关系,同时他更知道,自己被这些企业家身上的某些东西所吸引。他崇拜他们,正在用一颗非常真诚的心去靠近他们。每到过节,张辉都会照着名片一个一个给熟悉的人打问候电话,由此结识了很多的企业家,其中包括蓝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的安为斌。
2005年,张辉正面临着毕业前的选择。当YouTube以16.5亿美元的高价卖给Google之后,当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研究Google为何一反其惯常的收购风格,分析此次收购的利弊时,张辉意识到:网络视频时代到来了。这时的张辉已对IT行业有所了解,8个月后,张辉纵身到网络创业的行列当中。他先做了一个商业计划,随后,找到结识已久的蓝卡资本的安为斌。张辉创业的激情和信心感染了安总。他看好这个“80后”的年轻人,于是投入100万元。这个结果让张辉喜出望外,他随即找来浙大自动化系的几个博士,组建起团队。
2005年3月,斯通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通过直播神舟6号上天,斯通视讯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后来又有几百万元的风险投资融入,安为斌又追加了100万元,局面终于打开了。2006年3月,仅仅成立1年的斯通视讯,就获得中国互联网协会颁发的“互联网产业创新奖”和“中国互联网产业100强”称号。2007年上半年,公司又被中国互联网协会以及国内外众多风险投资机构联合评为“最具投资价值企业”。那段时间的张辉,成了各大媒体追逐的对象,“网络新贵”、“追风少年”、“80后新秀”这些称号每天都会在报刊或网络上出现;甚至有一天,他坐地铁时,碰到两个小姑娘,追着问他要签名……
成本怎么这么大
如果张辉当时选择的是其他行业,可能现在已经身价过亿,而偏偏他选择的是视频网络。了解视频行业的人都知道,视频类网站的盈利模式很难做到本质上的创新,盈利模式模糊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斯通视讯的发展。他曾探寻过不少盈利模式,推出过各种广告模式,但相比起视频网站的烧钱速度,广告收入显得杯水车薪。尽管张辉的斯通视讯点击率越来越高,但高昂的带宽费用每分每秒都在“吸金”,那些辛苦拉来的广告费很难填平这个无底洞。
除了受制于带宽和盈利模式,视频网站还受制于版权,也就是说不仅“出口”要花钱,“进口”也要花钱。2008年3月20日,广电总局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抽查情况公告》无疑给了张辉当头一棒。《公告》责令叫停或处罚了60多家视频网站,张辉的斯通视讯竟然也“榜上有名”。一时间,各大民营视频网络企业都在争相办视听节目许可证。张辉也赶紧加大了监督力度,升级了硬件、软件以及监控中心数据库,但这样一来又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资金压力。更坏的是,这件事还是给斯通视讯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一段时期内,广告商避之不及,投资商望而却步。张辉又出现了资金链的断裂。
融不到资,怎么办?
“屋漏偏逢连夜雨”,下半年全球的金融危机让“烧钱”的互联网企业日子越发不好过。而在这个“烧钱”的行业里,“最烧钱”的又非视频网站莫属。在金融危机之前,张辉还可以用美妙的上市计划来吸引蓝卡资本一轮接一轮地“补仓”,但是,现在呢?根据VC的惯例,一个项目一般至多进行4轮融资,超过3轮还看不到盈利希望,VC往往转手卖掉。从2005年开始张辉开始投身视频网站起,蓝卡资本已经为之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融资;换言之,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安为斌也很难再出手了。金融危机使得蓝卡资本损失了几十亿元,面对巨额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当张辉向安为斌请求第4次融资的时候,安为斌终于对张辉摇了头。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也许,在盈利乏力的时候,“控制成本”成为视频站点度过寒冬的关键。张辉明白,“活着”是斯通视讯的头等大事。他曾考虑过裁员,这其实也是很多的视频网站早在半年前就采取的措施,张辉之所以迟迟没有这样做,就是觉得创业几年来,由于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公司一直出于“现金紧绷”状态,尽管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大家都不曾抱怨过什么,而现在要裁员,让他怎么忍心?同时,说实话,裁员对于“烧钱”的视频行业而言,似乎并不能解决多大问题——对视频网站而言,最大支出项并不是人力成本,而是服务器与带宽等硬件投入。由于难以持续融资,有段时间,他甚至暗地里退掉所买的带宽,以削减居高不下的成本。他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转型”,尝试走正版、原创的路线;但国内比较高质量的内容来源很少,成本也很高。他也曾考虑过新闻类视频质量较高、数量较多、成本低,但怎样才可以不按照门户网站的模式来运作,不至于形成正面竞争呢?张辉久思不决。
(本文中的企业名称与人名均为虚构)
【专家观点】
融资难,自救需转型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在执著个性的背后却是固执和优柔寡断,以及对风险投资的过分依赖。由于对风险投资的本质缺乏理性的认识,或内在价值观的偏差最终会导致事业的失败。风险投资是企业的催化剂,会让优秀的创业者迅速成功,也足以让虚弱的企业经不起大补而七窍流血,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凌泓(信诚人才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新管理发展研究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
捷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电子邮箱:henry@hr.com.cn)
本案例中的主人公所遇到的困境是在早期互联网企业的通病,由于未在资本烧完之前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而造成资金链断裂,是这类企业夭折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盈利模式和政策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投资风险,而以上市作为最终目的的创业思维阻碍了企业管理上的创新,企业陷入了融资——烧钱——点击率——再融资的怪圈里,而忽略了高点击率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但融资出现问题,企业便在劫不复。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被投资者都应从该案例中吸取教训,具体总结如下:
1.对投资者而言,创业团队的评价中应对创业者价值观有理性判断。投机和投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和结果,创业者仅仅依靠创业激情和上市梦想是远远不够的,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以及创业家的人格特质是该投资案是否会成功的首要问题。显然,投资者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几轮投资是缺少必要的理性思维的,同时对国家有关政策缺少必要的研究,这种纯美式价值观在当前之中国是否适用值得商榷。
2.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投资行为可能更加会回归经营本质。事实上,全球资本流动过剩和过剩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投资的确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灾难,蓝卡资本的财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投资价值观面对经济危机的无力。这种拼命去创造一个上市公司从而获利的投机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3.对本案的创业者而言,虽创业激情和理想值得褒奖,但其盈利的执行力却值得怀疑。上市对风险投资而言是退出的最佳机遇,但对创业者而言并非唯一目标。虽然风险投资者都希望听上市故事,但这一故事真正实现的背后,成熟投资者更愿意看到成功经营的本质。不成熟的风投也足以消灭伟大的创业梦想。本末之间的思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如果将上市作为成功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成熟资本市场的要求是必须考虑的。在找到成功盈利模式之前,既能做大市场份额又能保存实力,此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是对创业者成本控制力和卓越财务管理能力的考验。英雄气短是所有创业英雄的警告。
4.其次,如果第一次资金烧完后如果能及时调整的话,可能该企业的生命力会更强。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在执著个性的背后却是固执和优柔寡断,以及对风险投资的过分依赖。由于对风险投资的本质缺少理性的认识,或内在价值观的偏差最终会导致事业的失败。风险投资是企业的催化剂,会让优秀的创业者迅速成功,也足以让虚弱的企业经不起大补而七窍流血,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同行轨迹】
网络创业者的困惑
并非要人不去创业,而是真的要准备好一些。冒然去跳海会很难看。记得某VC说,创业失败,对VC来说损失的不过是金钱,而对创业者来说损失的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何况很多人没有投资,损失的还有自己的所有积蓄。
——周国斌(中国钢铁网CEO、上海钢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易托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电子邮箱:881168@163.com)
2003年年初,我开始为一个“天才的发现”而激动,在脑海里低调酝酿了将近半年,然后开始和家人探讨,又半羞涩半保密地与密友、同事分享。大家都觉得概念有吸引力,于是放弃与朋友合伙的钢铁贸易公司,踏入到互联网的行业。“中国钢铁网”的网络实名,没人注册!这就是我“天才的发现”。2月14日,特殊的节日,我飞车注册了“中国钢铁网”网络实名,后面就有了“中国钢铁网站”,有了上海钢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风雨起落,也经历了文中张辉的故事,我和我的网站www.chinasteelnet.com坚强地活下来了。
创业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坚持,更多的是煎熬+机遇,还有永不放弃的心。下面是我关于网络创业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文中张辉共勉:
1.如果不专业,就不易轻易投身网络创业。技术上的、运营推广上的,没有丰富的经验或者人脉,会走很多弯路,付出很多成本。很多做传统行业的人,因为一个概念就兴冲冲地投资做网络,并信心满满制定计划要求3个月网站上线,半年后盈利,结果发现面对的几乎是个黑洞,投资进去后连个声音都没有。做网络,经验很重要,一个精英超过10个普通人的价值。
2.如果没什么钱,最好不要做互联网。没什么钱,也许是个相对概念,但穷小子因网络变凤凰的概率其实很低,尤其是现在巨头已经涌现的年代。行业中流行很多传奇,但终究只是故事;故事是用来炒作来吸引眼球的,真实的版本谁又知道呢?至少我不会再相信在洗手间能搞定VC,或者VC投钱创业者嫌多。最早给google投资的那个天使,曾说过一段话,他认为公司要成功,必须有钱,有钱才能容许犯错误;而时刻担心工资都发不出去的创业公司,朝不保夕,动作变形,一遇到困境可能就要关门。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遇到困境。有个朋友说他们不发工资,几个人窝在民房里创业。他们的网站做得还不错,人气也上得快,但我想,艰苦是必要的,可没有钱只有艰苦是危险的。结果一年后项目解散,大家都招安上班了。既然只是激情,那就注定不能撑太久。
3.关于融资。好像是doubleclick的创始人说的,融资的顺序应该是:自己的积蓄、老婆的嫁妆、父母的钱、亲朋好友的钱,然后才是VC的钱。我深为赞同这个观点。如果自己都不全身心乃至身家的投入一个项目,那怎么可能成功?我们一开始获得投资,但并不是我们主动去运作的结果,而是机遇和资源的结果。结果很多朋友都过来取经,而且更多的是只凭借一个商业计划书就期望得到资金。我对此的理解是,不可能!现在早过了计划书拿资金的时期,如果有这么好的运气,还不如去买彩票。
4.成本控制非常重要。这点我的体会也非常深刻。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削减成本;其他都可以不做。”但是初创业最容易犯的错误也在这里。要开发网站,至少招几个程序员吧,要招策划和推广吧;公司大了,是不是要个文员呢?要不要有个财务呢?……高企的成本,无疑是缩短企业的生存寿命。创业只需要必要人员,而且外包、合作等方式都应该广为采用。背着很重的成本在路上,当年很难走到彼岸。一年12个月,其中有3个月是没什么项目可做的,就是年底和年初。一个人员,以工资、办公费用、社保以及一些其他的额外开支,加起来会大大超过自己的预料。我曾简单做个计算,一个年薪为5万元的员工,一年需要8万的毛利才能养活。记住,是毛利!换成营业收入的话,也就需要20万了。20万收入才养活一个人,是不是很可怕?
5.比网站开发更重要的是运营。这点对其他行业进军网络的人尤其重要。很多人做互联网,沉迷技术上的开发,比如功能、界面呀,成天修改来修改去,等到网站上线,时机已错过,费用也花得差不多了。从人性上可以理解,谁不想精益求精拥有特色呢?其实网络上有很多是开源的,能用开源的,就不要自己来开发。刚开始的时候,我问技术同事,是否开发BBS或用开源的,他们一致说自己开发的好,可以量身定做。后来我才发现,开发了几个月以后,和DISCUZ差距也有几万里,且几万里不是夸张。还有人总想把整体功能全部做好后上线,我的建议是上一个功能或栏目做好后,就上线,然后慢慢增加。网络是个需要时间积累的项目,所以没必要把时间浪费,更没有必要把机遇错过。2006年7月份前,大家都炫耀自己的网站是web2.0,就当自己站在时代前列;7月份之后,再讲web2.0,就好像炫耀自己拿着狗屎。可我有一次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看见一个人说他做的web3.0,结果马云和史玉柱都摇脑袋,表示听不懂。真正的忽悠是让人明白而相信,而不是让人懵懂而崇拜。
6.关于独一无二的创意。很多人创业,就是因为有一个自认为独一无二的创意。可我认为独一无二的概念几乎不存在。这么多聪明的脑袋都在琢磨,又怎么让自己想到独特的某点,并变成现实呢?一条道路没有人在走,可能是两个原因:(1)自己的目光不够深远透彻,看不到前方踯躅的人影;(2)这条路走不同,或者很难走,走的人都死了。作为创业的人,可能会鼓励自己,别人走不通是别人的事,而自己够聪明够努力就成功了;可是不要忘记,自己也只是个普通人,甚至资源资历都不如对方。我如此说,并非要人不去创业,而是真的要准备好一些,贸然去跳海会很难看。记得某VC说,创业失败,对VC来说损失的不过是金钱,而对创业者来说损失的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何况很多人没有投资,损失的还有自己的所有积蓄。话题太沉重,说一个冷笑话吧:有个人每天晚上都做同一个梦,依稀记得梦里有一个伟大的发现,会改变人类的人生,可是一醒来就忘记了。于是他在床边准备了笔和纸,决定把梦记下来,第二天他一看,纸上写着:香蕉大,香蕉皮也大。人生的很多故事不是如此吗?
创业的道路注定是孤单且艰苦的。这几年结识了很多的创业朋友,很多创业者消瘦而疲惫。有女说,嫁人别嫁IT男,更何况是IT创业男呢?这种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我也常常感觉自己深陷在迷雾,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也许出去找一个工作,可以活得滋润又潇洒。可是,我已经在路上。就好像这首歌词写的那样: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与大家共勉!
【编辑札记】
最近,很多知名视频网站被爆深陷裁员风波之中,六间房裁员规模达总人数的60%,PPlive被传将有10%员工离职,土豆网也被传出将裁员20%……面对危机,各家视频网站各施其法。
也许各大媒体对此充满着好奇,似乎裁员就预示着企业的衰亡,也许企业家也在尽量回避这些问题。也许,裁员真的不是最好的做法,但一定是视频网站在金融危机下必须要做的事。视频网站常年面对如此厚重的资金压力,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必然是能省则省。当然,凡事有度,裁员只能避得一时的风雨,如PPS徐伟峰所言“没了风险投资的跟进,公司要想继续成长,只有靠自己的营收盈利去造血,压缩裁员、甚至盲目转型P2P,以求压缩成本,并不是长久之计。”
今天的视频网站也许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它已经跨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已经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开始了解他,甚至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视频网站的创业者,也许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许他们辛辛苦苦却始终赚不到钱,也许他们的企业正在面临裁员或是倒闭,但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创业精神,让人除了感动,没有其他。巴菲特曾说: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看清楚究竟是谁在裸泳。对国内的视频行业而言,已经到了胜者为王的关键期,相信找到自己商业模式的视频网络企业,将是此轮危机过后的网络新贵。
【本刊回放】
对于大多数的创业者而言,能够被风投盯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从这本视频网站的发展史来看,幸福不过是少数而已。在最初的撒网式投资之后,VC那种对投资对象极不负责任的青睐与回眸,让多少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2008年对于视频网站是残酷的一年。就如优酷总裁古永锵说的,2008年对于视频网站而已是优胜劣汰的一年,随着门槛的逐渐增多,那些没有实力的网站将会被历史的洪流冲到沙滩上,并且死在那里……
对视频网站的创业者而言,如何从访问量入手去寻找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当误之急。但是这又不是一件急就能急出来的事情,熟悉用户了解用户都是需要时间的,那些从2005年开始创业的视频网站创业者们,也许已经到了一个该找到自己商业模式的时候,但是那些在YouTube成功之后才冒出头的来视频网站呢?他们又将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呢?
以上内容回顾了本刊2008年第5期的“特别关注”中“与视频有关的日子”。如前所言,我们不奢求能够给尚在这个行业中迷茫的创业者指点迷津,但求能够触类旁通的给在其他行业奋斗的创业者提供一些借鉴。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个曾经让无数创业者趋之若鹜的行业最终的归宿,我们也期待看到“视频网站”危机后的涅槃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