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235例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北方地区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病理特征,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同时对不同方式检测EBV感染的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

收集确诊为HL 235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复阅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以核实诊断和分型,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全部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MP1蛋白,其中101例经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明确肿瘤细胞EBV感染情况。

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以21~35岁最常见,其次为56~60岁。男性135例,女性100例。淋巴结内原发者217例,淋巴结外原发者8例。除3例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NLPHL)外,其余均为经典型HL。235例均进行了CD30、CD20、CD3检测:227例肿瘤细胞表达CD30(阳性率96.6%),53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20(阳性率22.5%),仅有1例肿瘤细胞表达CD3(阳性率0.4%)。224例进行CD15染色,117例(52.2%)阳性;进行PAX–5检测的213例中有160例(75.1%)的肿瘤细胞呈弱到中等表达。235例肿瘤细胞LMP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72例(30.6%)阳性。而其中101例同时进行了原位杂交检测的病例中有40例(39.6%)EBER检测阳性,其中30例表达LMP1,而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病例中仅5例表达LMP1,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总体符合率达85.2%。

结论

北方地区HL发病年龄呈"双峰"特征,男性略多,发病部位以结内原发为主。病理类型最常见的是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MP1更为经济易行,且与EBER原位杂交具有高度一致性和高总体符合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阳性妇女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L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6月间,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条件[包括既往无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史及恶性肿瘤史,无子宫颈手术史,年龄为30~65岁,非妊娠期妇女]的高危型HPV阳性妇女。收集子宫颈脱落细胞,分别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PV
期刊
目的通过对40~60岁健康妇女的横断面调查,了解其体内雄激素水平及与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将222例40~60岁健康妇女按照月经状态分为生育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及绝经后,测定体内脱氢表雄酮(DHEA)、总睾酮(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计算游离雄激素指数(FAI)。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结果在40~60岁妇女中,生育期妇女体内DHEA
期刊
目的探讨中年女性脂联素水平随生殖衰老的变化及与雄激素的关联性。方法招募2013年8月至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40~65岁的健康妇女为观察对象,按照生殖衰老的不同阶段分为4组:绝经前组119例,绝经过渡期组60例,绝经后早期组(绝经时间<5年)62例,绝经后晚期组(绝经时间≥5年)64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测定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
目的探讨对三胎妊娠孕妇实施减胎术后双胎或单胎的妊娠结局及流产发生风险的分析。方法收集2001年9月–2014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妇产科实施减胎术的三胎妊娠孕妇282例(其中自然受孕11例,其余均为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根据保留胎儿数目分成由三胎妊娠减至双胎者231例(双胎组),由三胎妊娠减至单胎者51例(单胎组)。双胎组因胎儿畸形和孕妇要求减至双胎;单胎组因孕妇要求和双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妊娠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分娩方式及围产结局,探讨其适宜的分娩方式及适时终止妊娠的时机。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在内的39家医院分娩的103 678例孕产妇的有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 263±540)g,低出生体重儿7 474例,发生率为7.209%(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