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资源是否在长期存在着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这在理论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以微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工具对资源约束、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在既定的自然资源储量水平,以及资源价格扭曲的条件下,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会受到制约。
  关键词:经济增长 资源约束 资源价格
  
  Resources Constraint,Price of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
  Li Jun
  Abstract:In the theoretical field,there has been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bout whether economic growth is restricted to natural resources.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constraint and economic growth or between the price of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by means of microeconomics.Finally the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ertain reserv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s unreasonably low price,the economic growth will in the long run be constrained.
  Keywords:Economic Growth Resource Constraint Price of Resource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07-03
  
  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学者对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多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引入资源变量来进行讨论的。本文尝试以微观生产理论的相关模型加入资源变量来探讨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争论
  
  对于自然资源是否会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学界目前对此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不能长期承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目前和未来的需求水平,如果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不加以约束,地球的自然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持这种观点的,以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科学家为主,采取自然资源固定储量的研究范式,以 Meadows等 (1972)的《增长的极限 》为典型代表。后来,Meadows等 (1992)在其新作《超越极限》中对原来的观点作些修正,通过平衡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采取合理的经济环境政策、运用技术提高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超越极限。但是仍然强调其在《增长的极限》中的结论有效。
  而以Hartwick(1977,1978)为代表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则持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自然资源的变动在市场来不及做出相应调整的情况下,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长期来看,资源约束不会真正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他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能够找到任何可耗竭资源的替代物(Becherman,1972;Cole et al,1973;Lecomber,1975)。
  我国的学者自90年代以来,也逐渐关注并研究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刘世锦(2005)就认为所谓的“资源约束”实际上是“价格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所谓“资源约束”只是表象,它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价格失效”。茅于轼(2005)也认为:任何所谓资源危机都是可以克服的,因此不太可能发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偏低而经济增长却是粗放式,因而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受到了资源的约束。
  无论争论的最终结果如何,事实上,理论争论的本身就值得我们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下面,我们就争论相关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2.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如果在无限的时域里来分析资源的约束,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有技术进步的假设条件下,无限时域也就意味着技术的无限进步,最终,科技会帮助人类完全摆脱资源的约束。如果无限时域下没有技术进步假设,则自然资源的约束必然会制约经济增长。因此,我们的分析建立在有限时域的框架下进行。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要使用多种资源。因此,对于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探讨可以用多要素的最优配置理论模型来进行。
  假设:①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可利用自然资源都存在一个固定的储量。②没有技术进步。③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存在相互替代。④生产使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三种要素,如图1。
  图1中,水平线RR 表示了一个经济发展时期固定的可利用自然资源总量,OL为产出扩展线,是在没有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长期生产的最优增长路径,沿着这条路径的经济增长是最有效率的。Q1、Q2、Q3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社会总产量水平,其中产出Q3>Q2>Q1,表示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直线aa、bb、cc分别为各个时期的社会总成本约束线。在不考虑任何资源约束的情况下,E1、E2、E3点分别代表了各个时期的短期最优生产点,经济增长就会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如果考虑资源约束,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假设我们现在拥有一个确定的自然资源總量水平是OR,在这一资源水平上确定一个最优的经济增长水平。在图中,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Q1、Q2、Q3。Q1所代表的经济规模显然不是最优的选择。如果选择了Q1作为这一时期的发展目标,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社会存在着资本或劳动的制约。此时,自然资源相对于资本和劳动而言比较丰裕,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来自于资本和劳动力的约束。因为存在资本和劳动制约的情况,社会的生产可能不会在E1点实现,而是在A1点来生产Q1的产量。这是因为,自然资源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比较容易获得,人们会以自然资源来替代其他要素以实现Q1的经济规模。这时社会的实际总生产成本以过A1点的虚线来代表,福利损失可以以直线aa 与过A1点的虚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Q1规模对应了人类早期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自然资源可以无限取得”的错觉,最终导致了对资源无效率滥用的结果。
  在不存在资本和人口的制约的条件下,如果追求更高的Q3所代表的产量目标,就短期而言,达到Q3最优的选择是以cc曲线所代表的经济成本来实现。但是,由于自然资源总量的约束,社会无法达到这个最优状态。最终,我们将以过A2点的虚线所代表的经济成本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时,社会的福利损失由过A2点的虚线与cc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
  E2点是自然资源为OR的储量时,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E2点也是位于长期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上的点。但是,对于E2点的选择是一个短期内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达到E2点所对应的资本存量和劳动水平,需要经济进行长期的资本积累和人口的增长。因此,这个阶段的短期经济选择相对于资源总量而言,可能都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资源总量的限制会导致短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损失。
  以上是在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在于:①提高可利用自然资源的总量水平。如,因为新技术的开发导致新的资源储量发现,或者使得原来因技术原因不可开发的资源变成可利用的资源。等等。这样可以为经济增长拓展空间。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从而缓解因资本存量、劳动人口增长的制约。③技术进步对于资源约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寻找自然资源的替代品,从而根本解决资源约束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替代程度的大小。Dasgup ta (1993)在他的研究中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各种替代可能性,并认为人工生产资本与自然资源的替代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生产中的固定资本与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是互补的,其替代弹性小于1。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既定的可利用自然资源总量条件下,短期的经济选择都是无效率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行为因为主观(如追求过快的增长、以当代利益为出发点的短视行为等)或客观(如资本的积累速度、人口的增长制约等)原因,没有对自然资源总量进行要素的跨期最优配置。由此而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
  这种效率的损失是由短期的生产行为所导致的,但可以通过累积效应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其实现机制是,由于当代对自然资源的无效率使用,一方面导致可用于下一阶段发展的资本积累减少,另一方面导致自然资源的过早消耗,从而制约经济增长。(Hartwick在1977年就探讨了在可耗竭资源约束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特别储蓄准则,即所谓的 Hartwick准则)。
  3.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
  微观经济理论把无效率的经济行为归结为市场价格机制没有正常运行所导致的。因此,自然资源的无效率使用也可以归结为资源价格机制的失灵。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公地”性质、资源开发中的垄断行为,以及政府出于各种目的的干预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自然资源的价格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的常态,不能反映其应有的价值。这一方面会导致资源利用上的无效率,另一方面使来自于自然资源的经济福利出现代际之间的非均衡分配。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来描述资源价格在这方面的影响。
  假设:①可利用自然资源总量一定;②生产使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三种要素;③自然资源的价格是自然资源存量的减函数。因此,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然资源价格是资源使用量的增函数;④所有要素报酬全部用于当期消费;⑤没有科技进步。
  建立社会总量生产函数为Q(L,K,R)。其中,L、K、R,分别表示生产中投入的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数量。
  按照Hartwick准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将从有效率的不可再生资源开采活动中获取的租金(高于资源边际成本以上的部分)储蓄下来,全部用于再生产的资本投入。
  依照这个条件,当期经济活动提供的储蓄越多,则越有利于以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为我们假设了三种要素,为简化讨论,我们假设劳动和资本为社会贡献的储蓄是S1。因此,我们只需要讨论自然资源所贡献的储蓄,用S2表示。S表示社会的总储蓄。
  那么,有:S=S1+S2
  首先,讨论资源价格扭曲的情形。假设资源价格不反映其存量或使用数量的情况(也即价格出现扭曲)。设为常数P。
  因使用自然资源而取得的储蓄水平为:
  S12=Q(L,K,R)-R×P-S1 (1)(上标1表示资源价格处于扭曲状态)
  求S12的最大值,有:
  S12R=Q(L,K,R)R-P-R×PR
  令Q(L,K,R)R-P=0
  可得:Q(L,K,R)R=P
  Q(L,K,R)R就是自然资源的边际生产力,我们用MPR来表示,并代入(1)。
  由此,得到:
  S12=Q-MPR×R-S1 (2)
  等式(2)是在资源价格扭曲状态下,使用资源所创造的最大剩余。
  下面再讨论资源由市场定价时的情形。设资源的价格为P(R)的形式,资源的价格是资源使用量的增函数(资源储量的减函数)。反映了资源价格随着资源使用量的增加(即资源储量的减少)而增加。
  则(1)式变成以下形式:
  S22=Q(L,K,R)-P(R)×R-S1(3)(上标2表示资源价格由市场定价)
  求S22的最大值,
  可得:Q(L,K,R)R-R×PR=P 代入(3)式,有:
  S22=Q-MPR×R+PR×R2-S1 (4)
  因为PR×R2>0。所以,比较(2)与(4)有:
  S22>S12
  其含意是,资源价格采用市场定价时,从使用资源中获得的剩余要高于非市场定价状况。由此可以推断,当代人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资源价格扭曲的原因,使得当代人过多地享用了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福利,从而挤占下一代(或后代)的利益(挤占的份额就是S12与S22的差),形成由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经济福利跨期分配不均衡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经济发展的后期投资速度减缓,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借用图形可以更直观地描述资源价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图2。
  R表示了经济生产中自然资源的使用量;Y表示经济产量。为讨论的方便,我们进一步简化生产函数为自然资源的函數形式,即Q( R)(因为我们前面假定L和K的储蓄贡献为不变的S1。因此,简化不会影响我们的结论)。从原点出发的直线是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线,资源的不变价格P×资源使用量R,代表了资源价格扭曲时的资源成本。RP(R)代表自然资源由市场定价时使用资源的成本,是资源使用量的增函数。当资源价格扭曲时,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剩余是AC。而当资源由市场定价时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剩余是AB。很显然,BC>AC。也就是说,当资源定价有效时,可用于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大(其间的差额由AB表示)。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面临资源约束的经济增长中,我们需要迫切改变的是:其一,树立全新的资源观,以长远和全局的眼光对自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走和谐的发展道路。其二,必须大力促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和教育,努力提高资源耗费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其三,逐步完善资源的市场条件,放开资源价格的管制。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中译本[M].华夏出版社,1999年 (第16 版)
  [2] A.P.瑟尔沃.增长与发展.中译本[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6版
  [3] 刘世锦.增长模式转型::我们需要转变什么[J].经济学动态,2005 年10 期
  [4] 茅于轼.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5 年9 期
  [5] 李钢等.“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解释[J].财贸经济,2007年第9期
  [6] 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7] Asheim,G.B.2004.Green National Accountingwith a Changing Population[J].Econom ic Theory 23,601~619
  [8] Asheim,G.B.and Buchholz,W.2004.A GeneralApproach to Welfare Measurement through National IncomeAccount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 ics 106,361~384
  [9] Asheim,G.B.and Buchholz,W.and Withagen,C.2003.Hartwick’s Rule:Myths and Facts[J ].Environ2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 ics 25,129~150
  [10] Asheim,G.B.,Buchholz,W.,Hartwick,J.M.,M itra,T.,andW ithagen,C.2005.Constant Savings Ratesand Quasi - Arithmetic Population Growth Under ExhaustibleResource Constraints.CESifoWorking PaperNo.1573
  [11] Hartwick,J.M.1977.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the InvestingofRents from Exhaustible Resources[J].Amer2ican Econom ic Review,67:972~974
  [12] Hartwick,J.M.1978.Substitution among Exhaust2ible Resourc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J].Review of E2conom ic Studies 45,347~35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心所在,实现中部崛起也成为了全国发展格局中突出的焦点.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运用荆楚文化在中部的影响从而激发中部人民实现中
分析了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高速线材厂17.5t+17.5t电磁吊车大车轮啃道的现象、原因、提出了检查方法及防范措施.
印度毛派运动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它主张通过武装革命夺取国家政权.毛派的重要战略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印度中东部区域的“红色走廊”.毛派在其控制区确立独立的
论述了质量记录的概念作用,对质量记录的设计和管理提出了见解.
摘 要:构建生态城市应该着眼“大生态”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环境生态是生态社会的基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经济是生态社会的支撑,政府管理的行政生态是构建生态社会的主体,挖掘传统、维护民俗,发展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的综合生态观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生态城市 综合生态观 城市竞争力    Construction ecology city cou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