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学结合模式是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有效教学途径。在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要求指导下,积极开展水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对提升水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职业学校水泥工艺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水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 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水泥工艺;人才培养
目前,传统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工学分离”。它造就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分离,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以职业学校水泥工艺专业而言,教学模式大都以“学科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满足当前水泥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不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深化水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使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主体、工学并重、多方参与,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促进学生有效就业的需要。因此,它在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积极地适应行业或企业,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而不能让行业、企业来适应学校。既要解决行业、企业所需,又能创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应以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取向,以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的。
水泥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去向是现代水泥企业的各个生产岗位,主要培养的是水泥熟料煅烧工和水泥生料制备工。因此,本专业要培养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努力做到毕业后就能独立操作新型窑炉、磨机以及掌握各个巡检岗位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职业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完成。我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
近几年我校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1、以水泥企业主要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好是开发出学校内部教材,有针对性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将水泥工艺专业分成“基础技术”、“岗位技术”、“拓展技术”几个模块,根据市场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1、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实例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本专业实习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我校在水泥工艺专业教学中结合水泥行业和专业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这样,前后相连,环环相扣,从而深度体现“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三)改革评价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
评价机制有着导向,激励功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支撑,为此,我们学校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时间学习,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间断,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上有更多的弹性,在企业顶岗不受时间限制。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为“工学结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工学结合的核心内容。为此,我校在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强化校内实训工作。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建设,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专业教研室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引入大量工作实例,摒弃脱离实际的实训做法,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真题真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的实训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比如我校为了加强水泥工艺专业实训项目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门建立了计算机工艺仿真模拟操作室。对水泥磨和回转窑常见故障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生产实际进行实训教学练习,还编写了配套的实训教材,通过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技工学校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重点选择了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水泥企业作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总之,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坚持教改,不断探索,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就业市场,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尽管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曲折,但我相信工学结合这一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
[2] 梁乃锋《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 5 月.
[3] 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年 11 月.
[关键词] 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水泥工艺;人才培养
目前,传统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工学分离”。它造就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分离,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以职业学校水泥工艺专业而言,教学模式大都以“学科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满足当前水泥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不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深化水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使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主体、工学并重、多方参与,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促进学生有效就业的需要。因此,它在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积极地适应行业或企业,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而不能让行业、企业来适应学校。既要解决行业、企业所需,又能创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应以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取向,以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的。
水泥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去向是现代水泥企业的各个生产岗位,主要培养的是水泥熟料煅烧工和水泥生料制备工。因此,本专业要培养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努力做到毕业后就能独立操作新型窑炉、磨机以及掌握各个巡检岗位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职业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完成。我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
近几年我校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1、以水泥企业主要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好是开发出学校内部教材,有针对性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将水泥工艺专业分成“基础技术”、“岗位技术”、“拓展技术”几个模块,根据市场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1、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实例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本专业实习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我校在水泥工艺专业教学中结合水泥行业和专业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这样,前后相连,环环相扣,从而深度体现“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三)改革评价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
评价机制有着导向,激励功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支撑,为此,我们学校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时间学习,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间断,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上有更多的弹性,在企业顶岗不受时间限制。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为“工学结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工学结合的核心内容。为此,我校在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强化校内实训工作。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建设,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专业教研室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引入大量工作实例,摒弃脱离实际的实训做法,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真题真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的实训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比如我校为了加强水泥工艺专业实训项目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门建立了计算机工艺仿真模拟操作室。对水泥磨和回转窑常见故障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生产实际进行实训教学练习,还编写了配套的实训教材,通过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技工学校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重点选择了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水泥企业作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总之,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坚持教改,不断探索,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就业市场,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尽管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曲折,但我相信工学结合这一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
[2] 梁乃锋《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 5 月.
[3] 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