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人”,逍遥游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庄子·大宗师》围绕“道”这个思想核心,阐发了真知、真人、生死等重要观点,说明了自由的有限性、自由的获得、自由的无奈,承接了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哲学观。
  关键词: 真知 真人 生死 道 自由
  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句诗说出了庄周与蝴蝶、望帝与杜鹃之间的真实与虚幻的难辨,人超越了原真与虚无的界限,获得了别样的逍遥与自由。庄周梦蝶的故事虽然取自《庄子·齐物论》,但与《庄子·大宗师》一样,反映了庄子亦真亦幻的自由美学观。
  《大宗师》里的“自由”是有矛盾性的。《大宗师》开头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1]指出了自然与人为的区别,暗示了生命终结的自然性与人对死亡之抗争之间的分际。那么,人怎样才能穿梭于生与死的轨迹之间,获得生命的自由呢?《大宗师》里有“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2],即强调用人力智力所能理解的来保养智力所不能理解的自然,使生命得以长寿,这就是最聪明的人了。正如《庄子·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3],这里的“知”,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知”的目的是“生”,是以无涯的“知”来安善有涯的“生”,获得有涯生命的无限存在。可见,庄子指出了自然与人为、死与生的区别,同时又暗示人可以人为地超越自然,获得永恒的自由。这体现了庄子自由美学中人为与自然、生与死的二元悖论。
  《大宗师》里的“自由”是有限定性的。人虽然可以获得超越性的自由,却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人为的“知”的获得是有难度的。庄子谈到“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4],即知识要依赖一定的中介条件才能判定自身是否能起到恰当的作用。但是这种中介条件又是变化不定的。这就给有限的“知”超越无限的“自然”带来了阻碍,影响了自由的生成。
  既然自由有矛盾性、限定性,难以获得,那么庄子找出了怎样的心灵救赎之路呢?
  做真人,得自由,是庄子指出的心灵救赎的途径。“真人”是庄子塑造的理想人格形象,在这一形象中包含着庄子对于人应该如何突破自然的限制而存在,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生命的终极意义上的自由这一问题的思考。
  《大宗师》里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望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5]也就是说,庄子认为“真人”的心灵世界具备一些非常人的优点:内在修养上,真人不欺侮弱者,不自夸功业,不把精力放在谋虑事情上,过了时机不感到后悔,顺利了也不感到骄傲;外在情态上,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的时候不忧愁,饮食的时候不求精美,呼吸的时候气息深长可达足跟,议论的时候言语变得像小孩儿一样吞吐而缺乏条理;生死观方面,真人不喜生恶死。《大宗师》里刻画了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这几个死生一如的人,他们能够漠视外在条件的限制,把自己等同自然万物,顺应自生自灭的万物之理,因而可以超脱凡人的生死困扰,获得自由。
  虽然《大宗师》产生于先秦战乱之际,在无法摆脱外在束缚与困扰的情况下,庄子悟出了一套超越世俗,获得个人心灵自由的思想体系,但是,这里获得的自由也不排除实践活动。因为《大宗师》指出了自由的获得需要“坐忘”与“闻道”。“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6]即获得思想的自由与纯净,须要彻底地遗忘仁义和礼乐这些世俗干扰,思想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坐忘”的现代意义就是:世俗的人总有许多藩篱和枷锁,比如仁义、名利、欲望等。怎样才能去掉这些枷锁,达到心灵的澄澈自由呢?这就须人在自然的大炉中进行锤炼。经过锤炼,外在于人性的东西就会脱落,剩下的只是真实的人心和人性。
  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中,从忘礼乐到忘仁义到“坐忘”是一个由外到内逐层剥落的过程。除了礼乐仁义,人还有形体和智识的桎梏。所以“坐忘”除了忘却世俗,人还应忘掉自我。这样人才能不执著于生死。忘掉自己的聪明智识,不再以所知的去限制规定所不知的。离形去知,一切的限制和束缚都不复存在,就可以达到天、道、人合一的逍遥自由之境。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尤告而守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7]庄子通过女偊闻道的寓言故事,说明得道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首先要把世俗欲望的东西从自己的内心逐渐淡忘。庄子认为许多东西本来就不属于自己,是外在的,应该由远及近地剥离出去。天下对人的生存意义来说,是最远的、最无足轻重的。其次要“外物”,即不刻意追求财物,因为物欲会扰乱心灵的宁静和自由。再次要“外生”,不为形体所累。这几个“外”都是指要使自己的内心虚空,才能闻道。这里的“朝彻”,根据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可以理解为豁然无滞或死生一观,都是主张以道观生死。“见独”即得道,“无古今”即没有了时间观念的限制,“不死不生”即死生一如。这里的“撄宁”,陈鼓应先生解释为“扰乱中保持安宁”[8]。道生杀万物而其本身却不生不死,表面扰乱却不妨碍本质上的宁静,世事纷扰而心灵仍可逍遥。总之,获得自由是不可传授的,只能借助于自己的心灵去洞察和领悟自我与自然天地的内在一致,在融于万物生死轮回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恣意徜徉。   真人要想获得自由除了“坐忘”、“闻道”,还须在此基础上获得真知。《大宗师》里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9]真知分为知天与知人两种。知天即知自然,知人即人为。这从“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10]和“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11]中可以得到印证。知天就是顺应自然状态,做真人;知人,就是违反自然规律,非真人。庄子认为能知天安命,但是在时机到来时能抓住,就是至人。所以现代说的“人定胜天”,可以理解为:人本来不应该超越天命,但是在可以发挥人为作用时能恰到好处地抓住机遇,这就是“真人”的智慧。庄子又说:“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也乎?所谓人之非天乎?”[12]就是说做真人要有所待,然而所待的对象——自然万物和人却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是非、善恶、美丑、知与不知、我与非我的界限都是很难确定的。那么,自然和人为也很难分清楚。所以印证了上文所说的,获得真知的实践有着自然与人为的二元对立。要想获得真知,唯一的办法就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真人的境界。所以《大宗师》里有:“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13]总的来看,庄子所说的真人是道与人合一的,既是自然的,又具有实践的可能性。论真知的现代意义就是,提倡人祛除丑恶与虚伪,追求人的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纯朴自然,忘情恣意。这就是做人的智慧,自由的深刻源头。
  《大宗师》里谈到的真知、真人、生死观可以说是围绕自由展开论述的,论述为了获得自由应该有哪些真知修养,应该怎样对待生死等。那么,做真人,得自由的心灵救赎之路与庄子道家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呢?
  陈鼓应先生解释“大宗师”说:“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宇宙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14]“大宗师”就是主张人去效法大道,效法宇宙整体,效法自然万物。道是万物的宗主和本原,是庄子推崇的最高法则。庄子通过其道论思想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展开了思考,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无不是由道产生,最终也要全部回归于道。《大宗师》里论及道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15]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必要条件。这里的“有情”是指道的运动变化的情形,“有信”是指道的运作有规律。但是道不能被感性直接感知,而要靠理性直观才能体悟到。“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指出了道的自在自为,有点类似康德的“物自体”。“神鬼神地,生天生地”指出了道生万物的主宰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道是一种具有创造意志的主体,而是说道是万物自然发生的源头。“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指出了道的非时空形式。可见,庄子的道论完全是自然主义的,道主宰着自然万物及其变化。
  上文探讨的自由的矛盾性、条件性就是得道的矛盾性与条件性,真人对自由的追求过程,就是真人对道,即自然的追求。道是真人追求的人生的终极意义。道是本原。自由是获得道的过程,追求自由时的自然状态的追求过程,即是对道的追求。“坐忘”、“闻道”是获得道的途径。
  在分析庄子《大宗师》的自由思想之余,当读到“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时,不免体会庄子自由思想的无奈。面对困苦,子桑也难免鼓琴而哭。“父邪!母邪!天乎!人乎!”[16]的绝望而孤独的呐喊,与庄子知天安命的处世哲学大相径庭。在表面宁静而致远的智者外衣下,滚动的是庄子愤怒的滚滚热流。当庄子拷问父母,拷问天地,最终把困苦境遇的责任归咎于命时,对于不可改变的命,只能痛苦地接受。
  庄子在精神的逍遥和形体的桎梏之间选择了精神的逍遥。但是即便人真的可以实现精神上的逍遥游,但人毕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存在,是形神一体的,血肉之躯处在世俗之中,却是很容易受伤害的,刑戮的兀者和肢体残缺之人就是很好的印证。庄子希望能在当时为人们心灵和形体的安顿找到出路,但是,这个世界充满着太多的无奈、痛苦和不公平,而这些都是作为生命的个体所不能改变也无力改变的,无力改变也就只能接受。所以,庄子是痛苦而无奈的。与其说庄子追求的是自由,还不如说庄子的自由是一种痛苦而无奈的自我救赎。所以说,《庄子·大宗师》体现了一种亦真亦幻的自由美学观。
  注释:
  [1]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6.
  [2]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6.
  [3]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41.
  [4]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6.
  [5]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6-87.
  [6]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107.
  [7]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96.
  [8]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186.
  [9]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6.
  [10]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244.
  [11]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91.
  [12]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6.
  [13]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6.
  [14]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167.
  [15]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93-94.
  [16]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108.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
  [4]许晨,齐文杰.《庄子·大宗师》道论思想探析.国学研究,第462期.
  [5]崔海亮.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1).
其他文献
摘 要: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男女两性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分析《林中之死》这一文本,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等,对小说中存在的两性关系进行梳理,指出,作家通过叙述者“我”的成长与格兰姆斯夫人的死亡这一对照,表达了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天才”与“缪斯”的定位。  关键词: 舍伍德·安德森 《林中之死》 两性 天才 缪斯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在美国文学史上享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提问、思考能力,将使他们受用终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到学生的问题中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选择问题,做好问题的梳理,学会思考,真正让小学课堂精彩、有效。  关键词: “学生中来,学生中去” 质疑能力 文本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
摘 要: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等多种类型。提问乃是一种艺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综合运用各种类型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类型 提问实践  目前,一线教师的问题意识都很强,课堂问题数量不可谓不少,提问题的频率也不可谓
摘 要: 构建学困生“一对一”学习帮扶机制是高校学风建设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高校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对针对学困生成绩提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困生 一对一 学习帮扶  “学困生”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因学习积极主动性差导致出现多门课程挂科,从而出现留级甚至不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正常毕业的学习困难群体。为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
摘 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如功利化的技能训练,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述谈起,分析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有的“人本性”,并针对人本主义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指导意义做出了阐释。  关键词: 人本主义 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反对心理学思潮中的两股主流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运动中提出的观点并没有体系化,但是人本主义理论仍然有其鲜明
从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节来考察,文学阅读处于文学消费阶段,是文学价值能够被广泛传播并作用于受众客体的重要过程,也是阅读主体对文学文本进行思想和美学重构的独立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从空间上最具中国特色、时间上最具现代特色的文学类型,向来是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热门读物。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因其在社会、历史、人性、审美、哲思、情感、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本土性、时代性、思
摘 要: 历史上有关拟岘台的诗文作品多达一百多首,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拟岘台成了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 拟岘台 诗文作品 文化底蕴 人文精神  拟岘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始创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千百年来,拟岘台屡毁屡葺。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来去流连,或盛世高台聚会,讴歌太平;或乱世触景生情,心系苍生。前前后后留下了一百多首(篇)诗文作品,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文化底蕴,
摘 要: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言短韵深,广泛流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秉烛夜游”,纵情欢乐,“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人每提及此总会冠之以“消极”二字。细细品来,其实不然。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一种物我交融所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对注重生命过程而非结果的诠释。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李白 及时行乐 物我交融 生命过程 启示  李白的《春
摘 要: 加缪的荒诞哲学深入到了其每部作品之中,《局外人》作为反映其哲学思想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故事的展开和叙述阐释了加缪的荒诞道德观。本文以《局外人》为例探索加缪荒诞哲学的本质及其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追求的解决荒诞的方法。  关键词: 《局外人》 加缪 荒诞 反抗  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写道:“有时候布景倒塌了。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本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的现状分析,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以“我爱社会主义”资源库建设为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