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关键词:阿瑟·米勒;生态意识;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78-02
阿瑟·米勒(1915-2006)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戏剧大师,这是一位勤耕不辍的文学巨匠,一生中一共完成了17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享誉世界的《推销员之死》,还有很多作品为他带来了众多荣誉。阿瑟·米勒的写作生涯中,获得了多项大奖,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1949)荣获普利策奖、美国报界奖、纽约剧评奖、戏剧俱乐部奖等;《全是我的儿子》(1947)荣获纽约剧评奖;《严峻的考验》又名《萨勒姆的女巫》(1953)荣获“安托万内特·佩里”奖;《福星高照的人》荣获国家剧评奖。1999年,在他83岁时,荣获“终身成就奖”。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一、阿瑟·米勒作品中犹太人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作品中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一直牵动人心,这与他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阿瑟·米勒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中,祖辈移民至美国,在美国经商积累了一定的家族财富,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很不幸的是,阿瑟·米勒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还有战后美国冷战时期的麦卡锡主义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美國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又让在战火洗礼后的人们难以喘息。这就是阿瑟·米勒所处的生态环境,这就是当时美国人的生存状态。面对如此多舛的命运,阿瑟·米勒用自己的笔,来阐释美国小人物的生存环境,提炼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生态意识,他的戏剧被称为“美国戏剧良心”。
身为犹太人,看到在二战中犹太同胞的悲惨命运,深深地思考犹太人、残酷的战争和人性自私的问题。对待犹太人命运的话题,阿瑟·米勒并没有单纯地用同情、悲愤、不平这种简单的感情基础去剖析,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深刻地挖掘犹太人自身对非人战争的态度。阿瑟·米勒作为犹太人的后裔,有一部作品是以战争题材的作品《维西事件》,作品是讲述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犹太人的事件,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软弱与可悲,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灵魂的战栗。这部作品表现的是“非犹太人的勇敢,也不在于犹太人的苦难,而在于排犹太主义之残酷及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团结一致的共同愿望。”[1]
对于二战中的犹太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有的是作为主角来出现,从战争的角度来出现,有的是以背景事件的形式出现,不管是怎样的存在方式,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的生存和斗争,都是阿瑟·米勒作品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作品《堕落以后》是一部阿瑟·米勒带有实验意味的意识流戏剧作品,这部作品表现了男主人公昆廷为了美丽的歌星而抛弃自己家庭、事业、甚至是人生的故事,故事有强烈的自讽意味。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的背景事件是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这些逆来顺受不做任何反抗的犹太人,犹如纳粹屠杀者的帮凶。这部作品再一次对犹太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分析,深刻说明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忍耐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二、阿瑟·米勒作品中小人物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是非常善于从小人物的身上找到大社会时代特征的戏剧大师,在他的《阿瑟·米勒论戏剧》这篇文章中指出:“在悲剧的最高意义上,普通人跟国王一样,都是适于作悲剧描写的对象的。”[1]
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的是小商人、士兵、农民、女仆、歌星、职员,从社会伦理角度上他们大多是家庭成员、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这些人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往往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危机,最先在家庭中表现出来。往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矛盾也最先表现出来。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描写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这是一个发战争财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剧来表现小人物对社会的责任感。父亲为了赚钱,将有问题的配件卖给政府,导致21名飞行员丧生,他的小儿子知道事实真相以后,毅然驾机替父赎罪自杀。多年后当儿子的死因大白后,这个曾经贪图钱财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自私、残忍,他因愧对鲜活的生命而自杀。小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战争来发财,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举动,贪婪泯灭了人性。多年后的事实又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道德审判,是战争时期人价值观混乱的表现。另一部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同样是具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美国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强者。《推销员之死》也同样运用了父子关系来作为人物关系的主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子关系也随着破败的社会经济而不堪一击。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过60岁,他认为通过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会获得成功。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孩子,忠实于自己的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地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却在残酷的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儿子对他的爱戴,残忍地被社会和亲人所抛弃。在这样难以接受的打击之中,他没有想到仇恨和报复,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想用自己的死来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留给自己的家人。小人物难以抗拒社会大环境的危机,难以挽回事业和家庭的危机,只有用死来挽回他所期望的一切。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人性的历练是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导致人死亡的深刻社会背景才是最可怕的。 三、阿瑟·米勒作品中女性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作品都是以男性为主角,围绕着男主人公的生活境遇来展现不同的社会话题。在《严峻的考验》又名《萨勒姆的女巫》这部作品中涉及的女性居多,而且这里面的女性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每个人物都具有与自己的生活相吻合较极端的生态意识。这部戏剧虽然同样是以男性为主角的,但是在整个戏剧中推动故事进行的却是女性角色,事件的由来是美丽恶毒的年轻女孩艾比盖尔,为了摆脱自己困苦的生活,去诱惑在镇上有极高威望的有妇之夫约翰·普洛克特,他们之间的不伦关系被约翰·普洛克特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将作为女佣的艾比盖尔辞退。艾比盖尔这个女孩,没有因为自己被驱逐而放弃对富裕而生活的觊觎,她疯狂地进行诬陷报复,最终约翰·普洛克特遭受审判。在审判的过程中,作为妻子的伊丽莎白用她的善良宽容出轨的丈夫,为保全丈夫的声明否认艾比盖爾和丈夫的奸情。最终约翰·普洛克特在狱中受尽折磨,毅然赴死。这个故事中的两个女性形象是形成鲜明对比的,艾比盖尔年轻美丽,却是一副蛇蝎心肠,有着与她年龄及其不符的城府,而伊丽莎白纯良敦厚,能够用善良的心宽恕一切。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这两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关,前者的生活局促贫穷,为了改变贫穷不惜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和人格。后者生活安逸富庶,保持了纯净善良的心,没有因为声明财富而污染自己的灵魂。生活境遇可以磨炼人,也同样可以腐蚀人,人的生存观念、价值观念主宰了人的理性。
阿瑟·米勒的作品对人、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无情的批判,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离开了社会,个人也就毫无意义。”[1]在所有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这一重要思想。阿瑟·米勒的悲剧作品让我们通过小人物感知大社会,通过内心的反省体会人性良知的回归,这回归往往是以死来救赎的,这种教训无法挽回,给所有的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具有深刻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对美好社会环境构建的希冀。
参考文献:
[1]阿瑟·米勒.阿瑟·米勒论戏剧[M].郭继德,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周维培.当代美国戏剧史(1950-1995)[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阿瑟·米勒.阿瑟·米勒手记[M].汪小英,译.北京:新兴出版社,2010.
[4]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5]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阿瑟·米勒;生态意识;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78-02
阿瑟·米勒(1915-2006)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戏剧大师,这是一位勤耕不辍的文学巨匠,一生中一共完成了17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享誉世界的《推销员之死》,还有很多作品为他带来了众多荣誉。阿瑟·米勒的写作生涯中,获得了多项大奖,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1949)荣获普利策奖、美国报界奖、纽约剧评奖、戏剧俱乐部奖等;《全是我的儿子》(1947)荣获纽约剧评奖;《严峻的考验》又名《萨勒姆的女巫》(1953)荣获“安托万内特·佩里”奖;《福星高照的人》荣获国家剧评奖。1999年,在他83岁时,荣获“终身成就奖”。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一、阿瑟·米勒作品中犹太人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作品中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一直牵动人心,这与他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阿瑟·米勒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中,祖辈移民至美国,在美国经商积累了一定的家族财富,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很不幸的是,阿瑟·米勒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还有战后美国冷战时期的麦卡锡主义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美國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又让在战火洗礼后的人们难以喘息。这就是阿瑟·米勒所处的生态环境,这就是当时美国人的生存状态。面对如此多舛的命运,阿瑟·米勒用自己的笔,来阐释美国小人物的生存环境,提炼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生态意识,他的戏剧被称为“美国戏剧良心”。
身为犹太人,看到在二战中犹太同胞的悲惨命运,深深地思考犹太人、残酷的战争和人性自私的问题。对待犹太人命运的话题,阿瑟·米勒并没有单纯地用同情、悲愤、不平这种简单的感情基础去剖析,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深刻地挖掘犹太人自身对非人战争的态度。阿瑟·米勒作为犹太人的后裔,有一部作品是以战争题材的作品《维西事件》,作品是讲述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犹太人的事件,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软弱与可悲,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灵魂的战栗。这部作品表现的是“非犹太人的勇敢,也不在于犹太人的苦难,而在于排犹太主义之残酷及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团结一致的共同愿望。”[1]
对于二战中的犹太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有的是作为主角来出现,从战争的角度来出现,有的是以背景事件的形式出现,不管是怎样的存在方式,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的生存和斗争,都是阿瑟·米勒作品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作品《堕落以后》是一部阿瑟·米勒带有实验意味的意识流戏剧作品,这部作品表现了男主人公昆廷为了美丽的歌星而抛弃自己家庭、事业、甚至是人生的故事,故事有强烈的自讽意味。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的背景事件是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这些逆来顺受不做任何反抗的犹太人,犹如纳粹屠杀者的帮凶。这部作品再一次对犹太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分析,深刻说明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忍耐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二、阿瑟·米勒作品中小人物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是非常善于从小人物的身上找到大社会时代特征的戏剧大师,在他的《阿瑟·米勒论戏剧》这篇文章中指出:“在悲剧的最高意义上,普通人跟国王一样,都是适于作悲剧描写的对象的。”[1]
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的是小商人、士兵、农民、女仆、歌星、职员,从社会伦理角度上他们大多是家庭成员、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这些人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往往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危机,最先在家庭中表现出来。往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矛盾也最先表现出来。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描写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这是一个发战争财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剧来表现小人物对社会的责任感。父亲为了赚钱,将有问题的配件卖给政府,导致21名飞行员丧生,他的小儿子知道事实真相以后,毅然驾机替父赎罪自杀。多年后当儿子的死因大白后,这个曾经贪图钱财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自私、残忍,他因愧对鲜活的生命而自杀。小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战争来发财,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举动,贪婪泯灭了人性。多年后的事实又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道德审判,是战争时期人价值观混乱的表现。另一部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同样是具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美国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强者。《推销员之死》也同样运用了父子关系来作为人物关系的主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子关系也随着破败的社会经济而不堪一击。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过60岁,他认为通过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会获得成功。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孩子,忠实于自己的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地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却在残酷的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儿子对他的爱戴,残忍地被社会和亲人所抛弃。在这样难以接受的打击之中,他没有想到仇恨和报复,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想用自己的死来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留给自己的家人。小人物难以抗拒社会大环境的危机,难以挽回事业和家庭的危机,只有用死来挽回他所期望的一切。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人性的历练是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导致人死亡的深刻社会背景才是最可怕的。 三、阿瑟·米勒作品中女性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作品都是以男性为主角,围绕着男主人公的生活境遇来展现不同的社会话题。在《严峻的考验》又名《萨勒姆的女巫》这部作品中涉及的女性居多,而且这里面的女性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每个人物都具有与自己的生活相吻合较极端的生态意识。这部戏剧虽然同样是以男性为主角的,但是在整个戏剧中推动故事进行的却是女性角色,事件的由来是美丽恶毒的年轻女孩艾比盖尔,为了摆脱自己困苦的生活,去诱惑在镇上有极高威望的有妇之夫约翰·普洛克特,他们之间的不伦关系被约翰·普洛克特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将作为女佣的艾比盖尔辞退。艾比盖尔这个女孩,没有因为自己被驱逐而放弃对富裕而生活的觊觎,她疯狂地进行诬陷报复,最终约翰·普洛克特遭受审判。在审判的过程中,作为妻子的伊丽莎白用她的善良宽容出轨的丈夫,为保全丈夫的声明否认艾比盖爾和丈夫的奸情。最终约翰·普洛克特在狱中受尽折磨,毅然赴死。这个故事中的两个女性形象是形成鲜明对比的,艾比盖尔年轻美丽,却是一副蛇蝎心肠,有着与她年龄及其不符的城府,而伊丽莎白纯良敦厚,能够用善良的心宽恕一切。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这两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关,前者的生活局促贫穷,为了改变贫穷不惜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和人格。后者生活安逸富庶,保持了纯净善良的心,没有因为声明财富而污染自己的灵魂。生活境遇可以磨炼人,也同样可以腐蚀人,人的生存观念、价值观念主宰了人的理性。
阿瑟·米勒的作品对人、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无情的批判,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离开了社会,个人也就毫无意义。”[1]在所有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这一重要思想。阿瑟·米勒的悲剧作品让我们通过小人物感知大社会,通过内心的反省体会人性良知的回归,这回归往往是以死来救赎的,这种教训无法挽回,给所有的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具有深刻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对美好社会环境构建的希冀。
参考文献:
[1]阿瑟·米勒.阿瑟·米勒论戏剧[M].郭继德,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周维培.当代美国戏剧史(1950-1995)[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阿瑟·米勒.阿瑟·米勒手记[M].汪小英,译.北京:新兴出版社,2010.
[4]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5]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