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eter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理解民生新闻呢?构成这个关键词的两个词语是“民生”和“新闻”,顾名思义: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新闻,或者说民生新闻就是反映人民生计的新闻。民生新闻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以受众为本”的民本思想,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老百姓,它让媒体“走下神坛”,将镜头对准普通大众,把话筒递给平民,倾听百姓心声,由此塑造了鲜明的亲民风格。民生新闻的定位使得“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传播界限模糊,受众渐趋主体化。伴随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新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并成多样化的特征。
  [关键词]民生;民本思想;亲民风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08 — 02
  民生新闻作为近些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闻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心,好评声不断,尤其是其“以受众为本”的民本思想使得民生新闻在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之间流行起来,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新闻形式和报道方式迅速被广大受众所悦纳,但现在,许多学者也开始以理性的目光看待民生新闻以及出现的问题。民生新闻的出现,是突破新闻观念,突出人性化关怀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转换,因为民生新闻有着其他新闻类型所没有的优势。
  一、民生与民生新闻
  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是学术界对民生新闻的定义。
  在我国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民生新闻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新词汇,没有一定的报道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报道范围,兼有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的一些特点。这一时期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初级阶段,此时民生新闻的主要贡献有:一、打破了以往新闻居高临下的报道态度,为民生新闻以后的“以受众为本“的思想奠定了基础。二、在形式上将新闻软化,这主要体现在主持人的播报方式和串接语言上。
  真正赋予民生新闻以独立地位并将电视民生新闻推向第二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从此,电视民生新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篇幅彻底改变了民生新闻原有的附属地位。随后,各地方台纷纷效仿,各地民生新闻栏目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时期出现的有:武汉地区的《现在直播》、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等一系列民生栏目。
  如何理解民生新闻呢?构成这个关键词的两个词语是“民生”和“新闻”,顾名思义: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新闻,或者说民生新闻就是反映人民生计的新闻。很多搞新闻的人会讲,那我们不是天天在做民生新闻?的确,“广义地说,所有新闻报道的都是民众和民众关心的事情,因此,应该都算是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就其报道范围来看:大到中央级、省级的媒体,小到市级、县级的地方台都涉及到民生的报道;而就其报道内容来说:大到社会的改革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到老百姓柴米油盐各行都能报道。比如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菜篮子工程的报道等;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也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种,四大传统传播媒介都有涉及民生新闻的内容,以及被称为第五媒介的网络也都把民生新闻作为重点来报道。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民生,投向老百姓的身上,并以他们的生活冷暖、喜怒哀乐做为新闻报道的风向标。那么“民生新闻”究竟是怎样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的现状如何?它的发展走向是什么?大量民生新闻的报道究竟是新闻媒体的进步还是另有解释?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和“三贴近”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民生新闻的特点
  民生新闻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民本思想,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老百姓,它让媒体“走下神坛”,将镜头对准普通大众,把话筒递给平民,倾听百姓心声,由此塑造了鲜明的亲民风格。在民生新闻中,报道中的主角不是英雄好汉,也不是有权有势之人,而是最普通的平民大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才是媒体最关心的新闻。民生新闻的内容是围绕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乐等,讲的是百姓身边事。在民生新闻的选材上多涉及百姓的话题,在过去貌似“不登大雅之堂的”百姓生活话题,比如停水停电、暖气供应、伪劣商品等都得以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关注的焦点。
  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老百姓前所未有的关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生新闻是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为他们代言的,能够替百姓说话的,所以民生新闻在贴近性上具有其它新闻形态所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其在选材上,逐渐着眼于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上报纸的事一定是大事,上电视的人一定是名人”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市民的小事被登上了报,最普通的老百姓不仅上了电视镜头,还可以为电视台提供电视素材,看上了自己拍的电视。同时,民生新闻一改往日的严肃呆板的制作,方法灵活多样,百姓喜闻乐见。主持人也不再只穿西装打领带,而是身着休闲服和大家聊新闻。充分利用百姓参与积极性,发展了一大批新闻报料人。新闻是有“保鲜期”的。而记者又不可能每次都能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如何最大可能地采访到“最新鲜”的新闻呢?新闻报料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矛盾,新闻报料人就是普通的市民,当新闻发生时,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传达出去。
  民生新闻的“受众本位”的定位使得“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
  由于传播界限模糊,受众渐趋主体化。伴随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新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并成多样化的特征。
  三、民生新闻存在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灌输式”的报道方式已经不为受众所接受,作为新闻最大的消费群体老百姓来说,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接受信息,更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来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民生新闻就给普通大众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所以受众的需要也就是民生新闻的追求所在。
  民生新闻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我们过去所习惯的从事实陈述出发,坚持从功能、行为、行政的角度去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向了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去考察身边的事情,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导致我们传统的新闻报道就仅仅从体制来考虑问题,而对于我们的受众,他们是否接受、同意我们的观点,甚至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意见,以及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媒体从来没有考虑过,民生新闻的出发点就是意识到现存社会机体的不和谐性,也是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做为地方的传媒机构,面对日益激烈的受众市场竞争,如何争取更多的受众成为制胜法宝,而民生新闻的出现使得问题迎刃而解。虽然地方台不像中央和省级新闻机构那样有着丰富的节目资源和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在新闻上的灵活性和活泼性,比如一些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使得底层传播媒介在版面的编排和节目设置有更大的利用空间。
  四、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有了“受众为本”的定位后,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继续使用传统的报道方式百姓不容易接受,会降低收视(听)率;另一方面,老百姓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看我们了不了解受众的生活状况、语言习惯以及信息的需求情况。这些问题都考验着民生新闻的编辑们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同样的一则民生新闻,1000个记者就会写出1000篇不同的报道,只有写的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的新闻稿才是真正的好稿子。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抛弃一切形容词”,他认为语态中的形容词会严重影响记者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就比如报道一场火灾,不同记者有不同的报道面,有的记者就直接用“损失严重”来形容,而有的记者则会直接报道出具体数目和程度,让读者感到真的“损失严重”。民生新闻就要“用百姓自己的语言来报道百姓生活”。什么是百姓自己的语言?就是指要摆脱“官腔官调”,少用些书面语、术语,多用口语、习语。再比如介绍一些科学知识:记者与其写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读者云里雾里的,不如用一些百姓能听得懂的话,“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气体”不如说成“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你看不到也闻不到。”虽然是描述同一事物但表达效果却不同。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需要深入了解老百姓,走进百姓的寻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报道出老百姓最需要的新闻。
  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民生现象大量拷贝,节目同质化,那么个性何在?就如娱乐节目大量被复制一样,民生新闻因为有很高的阅读率和收视(听)率被各大媒体所看好,随之不断有形形色色民生栏目大量地复制,当然“拿来主义”也有一些优点,但毕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民生新闻也引发了新闻媒介角色的定位思考——新闻媒介是报道事实还是解决事实?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新闻报道事实。然而,一些民生栏目在创办之初就以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姿态出现,给老百姓一个误解,任何事只要经过媒体曝光就能解决,殊不知媒体只有监督作用而无权行使。还有,在“利”的驱使下不少的民生新闻已失去原有的价值,成了“新闻不新”和习惯于“热剩饭”,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和板块,而真正应该报道的常态新闻——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却鲜有报道。民生新闻作为现阶段在中国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出现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它的弊端也会随之而来,我们一定要客观面对。
  〔参 考 文 献〕
  〔1〕叶子.反思传统回归本质——“南京零距离”成功的启示〔J〕.现代传播,2003,(02).
  〔2〕李建秋.民生电视新闻传播误区浅析〔J〕.当代传播,2005,(06).
  〔3〕扬琴 .电视民生新闻的态势分析〔J〕.新闻研究, 2005,(10).
  〔4〕任中峰.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J〕.新闻爱好者,2005,(02).
  〔5〕蔡尚伟.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7〕张诗蒂.构建公共领域:民生新闻价值新取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8〕于燕云,李宝玉.浅析山东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J〕.新闻世界,2010,(04).
  〔责任编辑:谭 蕊〕
其他文献
中国城市化进程吸引大量乡村人口涌向城市,乡村的衰败问题日益严重,由此新农村运动开始在全国展开。本文通过对三门朱岙镇乡村改造的思考,提出产业复兴是乡村再生的关键,在具
分析了我国临床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意见,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确保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的发展。
驻华使节商务联盟旨在通过各国驻华商务使节的外交商务资源与信息优势,全面开展和加强与中国各省市政府机构、商协会、中国国企和民企的深入及广泛合作并实现共赢。  “听了今天的介绍,让我对很多之前不是很了解的非洲国家有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希望联盟以后可以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西非美丽的海岸风光,感受东非大草原的动物迁徙,还可以吃到来自科特迪瓦独特可可的巧克力。”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 要]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司法公正肩负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使命。我国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导致司法实践中程序缺位的现象时常存在。在此前提下,本文清晰识别、理性分析公正司法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以此对我国现行司法体制改革的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司法公正;司法体制改革;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
小腿骨髓炎是胫腓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既往外科治疗十分困难,不仅手术次数多,花费大,病程迁延,而且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从1996年5月至2001年5月,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
车窗是关系动车组运行安全的重要部件。CRH2型动车组车窗除乘务员室以外全部为固定窗,采用气密构造,为防意外发生,客室四角设有逃生窗。本文以CRH2型动车组为例,基于动车组检
在目前严峻的油田开发形势下,要实现油田效益发展,就要认识并掌握油田开发各阶段的开发规律,配套合理的开发措施,延长高产稳产期,提高开发水平,从来达到效益开发的目的.目前
[摘 要]近几年来,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传媒最常见的新闻价值取向。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在传播民生新闻发挥其舆论引导力方面有着积极的表现,赢得了读者,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民生新闻在今天我国的新闻事业中独树一帜,枝繁叶茂,不论学界还是业界,众多学者专家、编辑记者把此次民生新闻热潮称为中国媒体的一次革命,民生新闻对舆论的影响和引导正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大。民生新闻在新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