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道教的观念里,关羽作为财神,还另有一个隐性的引申层面。
明朝嘉靖以后,道教认定关羽位应南方,是“赤帝”。“赤帝,赤熛怒之神也”。赤帝在五行中属火德,巧的是,“汉室”在五行中也属火。这就正好与关羽“扶汉”联系在一起了,故称“炎汉”相同。因此,中明之后,民间盛行的说法,认为关公是“火德真君下凡”。
民间文学专家马昌仪曾分析说:
“关公是火神下凡的传说,较多流传于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这类传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1)玉皇派火神(火德星君、火龙、火文星等)下凡烧百万之家,火德星君心疼百姓,只烧了百家万家,犯了欺君之罪,要被斩首;(2)火神托梦和尚(或道士),在他被斩之时用盆接住从天上滴下来的鲜血,经过念经诵咒,若干天之后,打开盆盖,里面就会出来一个娃娃;(3)和尚把娃儿送给磨豆腐的冯姓(或庹姓的员外,或洪姓的老人)孤老抚养;(4)娃儿快速长大,武艺出众,因打死人(或杀死凌人之富豪)外逃,得观音之助,变成红脸长髯的大汉,取名关羽;(5)西北地区流传,因化身关公的火神下凡,而形成了以火禳灾的民俗节日燎杆节(又称“散疳”,“炼干”)。”
马昌仪根据在宁夏采集的口头传说,认定“现在正月二十三的燎杆节(宁夏方言称燎骚杆)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地处我国西北部的陕甘宁地区,正月二十三有‘燎杆’之俗。陕西称‘炼杆’、‘散疳’。各地地方志均有记载。”
有一部《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书中把南方火德真君定为“主长养万物,烛幽洞微。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其中的“长养万物,烛幽洞微,运气逢遇”,都是商家所谓“生意”的必需条件。人类以火为食物、温暖和安全的象征,上古祭天以“燔祭”,就是熊熊大火以载歌舞,其炽热燃烧的形态,颇能令人联想到“兴旺”、“火爆”、“热烈”的意象。故“火神”或者“火德真君”也被纳入财神之列。
北京后门桥京师火神庙与地安门祀典关庙,南北紧相连接,山西解州祀典关庙前犹存大火神庙,《扬州画舫录》记载,也说扬府关帝庙侧建有火星庙,不谓无因。旧时还专门设立有一种财神组合,为“关公、财神、火神,其实也是摹仿佛教“西天三圣”或者道教“三清”的“三位一体”神。而以隐然身兼财神、火神的关羽居中,就是为此而设。
江南地区有六月二十三日为火德真君诞日的做法。民国时期的《吴县志》有:
(六月)二十三日为火神诞。以神司火,祷谢者众。二十四日为雷祖诞,城中圆妙观、阊门外四图观各有神像,蜡炬山堆,香烟雾喷,有集众为雷醮者,延羽流颂经,拜表焚疏,颇形严肃。自朔至诞日茹素者,谓之雷斋。是日又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祷于葑门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又相传为荷花生日,群游于荷花荡,或遇雨而归相率科头跣足,俗有赤足荷花荡之谚。”
民国《同里志》也说:
“(六月)二十三为火德星君诞辰。是日,里中水龙齐集渡船,庵前互相试验,观者如堵。”
加上北方的马王爷也是这一天的诞辰,可以想见,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成了民间神祗诞辰的集中时间,而且大多与关公信仰关系密切,应当与关公于道教神系中曾经司职雷神的经历攸关。唯独“荷花生日”之说与观音有关。
选择关羽这样的历史人物来充当商业的保护神和道德神,说明了儒家制度下的两难处境人们既要维护商贾的合法利益和要求,又要限制他们“唯利是图”。所以才会从商界传出“以义制利”、“以义取利”等种种说法。其实早在中明时期,蒲州商人王文显就说过: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
北京原来有一座仙域(潮州)会馆,里面有一通清代石碑,碑文中长篇大论,反复述及此意
“然而利与义尝相反,而义与利尝相倚者也。人知利之为利,而不知义之为利:人知利其为利,而不知利自有义,而义未尝不利。非斯馆也,为利者方人自争先后,物自征贵贱,而彼幸以为赢,此无所救其细,而市人因得以行其高下刁难之巧,而牙侩因得以肆其侵凌吞蚀之私。则人人之所谓利,非即人人之不利也耶?惟有斯馆,则先一其利而利同,利同则义洽,义洽然后市人之抑塞吾利者去,牙侩之侵剥吾利者除,是以是为利而利得也,以是为义而义得也。夫是之谓以义为利,而更无不利也。”
关公作为“义神”,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吕威在《近代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中说
“以道德的标准选择历史人物来作为财神,使中国近代以来追求财富的极端行为升华为一种合乎伦理的经济行为。分析中国民间财神信仰所抽象出的这种中国式的经济伦理对韋伯关于东方社会不可能产生近代经济伦理的命题提出了挑战。”稍嫌宽泛,但亦不无道理。
明朝嘉靖以后,道教认定关羽位应南方,是“赤帝”。“赤帝,赤熛怒之神也”。赤帝在五行中属火德,巧的是,“汉室”在五行中也属火。这就正好与关羽“扶汉”联系在一起了,故称“炎汉”相同。因此,中明之后,民间盛行的说法,认为关公是“火德真君下凡”。
民间文学专家马昌仪曾分析说:
“关公是火神下凡的传说,较多流传于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这类传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1)玉皇派火神(火德星君、火龙、火文星等)下凡烧百万之家,火德星君心疼百姓,只烧了百家万家,犯了欺君之罪,要被斩首;(2)火神托梦和尚(或道士),在他被斩之时用盆接住从天上滴下来的鲜血,经过念经诵咒,若干天之后,打开盆盖,里面就会出来一个娃娃;(3)和尚把娃儿送给磨豆腐的冯姓(或庹姓的员外,或洪姓的老人)孤老抚养;(4)娃儿快速长大,武艺出众,因打死人(或杀死凌人之富豪)外逃,得观音之助,变成红脸长髯的大汉,取名关羽;(5)西北地区流传,因化身关公的火神下凡,而形成了以火禳灾的民俗节日燎杆节(又称“散疳”,“炼干”)。”
马昌仪根据在宁夏采集的口头传说,认定“现在正月二十三的燎杆节(宁夏方言称燎骚杆)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地处我国西北部的陕甘宁地区,正月二十三有‘燎杆’之俗。陕西称‘炼杆’、‘散疳’。各地地方志均有记载。”
有一部《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书中把南方火德真君定为“主长养万物,烛幽洞微。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其中的“长养万物,烛幽洞微,运气逢遇”,都是商家所谓“生意”的必需条件。人类以火为食物、温暖和安全的象征,上古祭天以“燔祭”,就是熊熊大火以载歌舞,其炽热燃烧的形态,颇能令人联想到“兴旺”、“火爆”、“热烈”的意象。故“火神”或者“火德真君”也被纳入财神之列。
北京后门桥京师火神庙与地安门祀典关庙,南北紧相连接,山西解州祀典关庙前犹存大火神庙,《扬州画舫录》记载,也说扬府关帝庙侧建有火星庙,不谓无因。旧时还专门设立有一种财神组合,为“关公、财神、火神,其实也是摹仿佛教“西天三圣”或者道教“三清”的“三位一体”神。而以隐然身兼财神、火神的关羽居中,就是为此而设。
江南地区有六月二十三日为火德真君诞日的做法。民国时期的《吴县志》有:
(六月)二十三日为火神诞。以神司火,祷谢者众。二十四日为雷祖诞,城中圆妙观、阊门外四图观各有神像,蜡炬山堆,香烟雾喷,有集众为雷醮者,延羽流颂经,拜表焚疏,颇形严肃。自朔至诞日茹素者,谓之雷斋。是日又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祷于葑门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又相传为荷花生日,群游于荷花荡,或遇雨而归相率科头跣足,俗有赤足荷花荡之谚。”
民国《同里志》也说:
“(六月)二十三为火德星君诞辰。是日,里中水龙齐集渡船,庵前互相试验,观者如堵。”
加上北方的马王爷也是这一天的诞辰,可以想见,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成了民间神祗诞辰的集中时间,而且大多与关公信仰关系密切,应当与关公于道教神系中曾经司职雷神的经历攸关。唯独“荷花生日”之说与观音有关。
选择关羽这样的历史人物来充当商业的保护神和道德神,说明了儒家制度下的两难处境人们既要维护商贾的合法利益和要求,又要限制他们“唯利是图”。所以才会从商界传出“以义制利”、“以义取利”等种种说法。其实早在中明时期,蒲州商人王文显就说过: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
北京原来有一座仙域(潮州)会馆,里面有一通清代石碑,碑文中长篇大论,反复述及此意
“然而利与义尝相反,而义与利尝相倚者也。人知利之为利,而不知义之为利:人知利其为利,而不知利自有义,而义未尝不利。非斯馆也,为利者方人自争先后,物自征贵贱,而彼幸以为赢,此无所救其细,而市人因得以行其高下刁难之巧,而牙侩因得以肆其侵凌吞蚀之私。则人人之所谓利,非即人人之不利也耶?惟有斯馆,则先一其利而利同,利同则义洽,义洽然后市人之抑塞吾利者去,牙侩之侵剥吾利者除,是以是为利而利得也,以是为义而义得也。夫是之谓以义为利,而更无不利也。”
关公作为“义神”,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吕威在《近代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中说
“以道德的标准选择历史人物来作为财神,使中国近代以来追求财富的极端行为升华为一种合乎伦理的经济行为。分析中国民间财神信仰所抽象出的这种中国式的经济伦理对韋伯关于东方社会不可能产生近代经济伦理的命题提出了挑战。”稍嫌宽泛,但亦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