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教学所倡导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让聋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要创设富有生活化、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引导聋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拓展聋生数学实践的时空,并让聋生在解决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问题时得到更深刻的体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 聋生 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还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造成认识狭窄,加上缺少实践经验,给他们学懂数学,学好数学,增加了许多难度。为此,聋校数学教学要遵循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操作等实践活动,提供多种实物或教具,让聋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利用和发挥聋生视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功能,引导聋生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知识。
一、丰富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聋校数学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和聋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感受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从而减少聋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激发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聋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
例如,聋校五年级教学《小数加法》前,教师带领聋生去超市购物,每样只买数量1,每人买二三样,尽量买几元几角几分的物品,要求每个学生保管好购物的电脑小票。课堂上通过实物视频投影仪显示放大的电脑小票,看这里的钱都用什么做单位,怎么表示的?(都用“元”作单位,数字都用小数表示。)应付金额是怎样得来的?由于这一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相连,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小数加法教学的难点(小数点对齐)由此得到突破。
在二年级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这里有8块糖,你怎样分给4个同学比较好。聋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将8块糖平均分给了4个同学。通过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景,聋生感到很现实并很有趣,能够有效地调动聋生学习积极性,使聋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聋生也容易通过操作实践获得平均分的概念体验。
二、调整教学形式,体现活动性、参与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体验学习就是学习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获得数学知识。教师要努力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供可观察、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做数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结果知识并感悟过程知识。在教学中,以“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参与实践”为主旨,为聋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让聋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只有这样,才能让聋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才能较快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聋校七年级教学《圆的周长》,组织一系列学习活动让聋生参与。活动一:动手实践,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通过让聋生触摸实物等,以引起回忆,激发兴趣,然后,聋生开始动手实践,分别用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量出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让聋生亲身体验并形象地理解圆周长的意义。通过课件演示,让聋生感性认识到圆的周长是由它的半径或直径的长短决定的。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活动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寻找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让聋生测量自己手上的圆的直径长度。聋生测量后汇报结果,教师将周长不同的圆的周长及相应的直径板书出来,让聋生观察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教师紧接着又问,“是不是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呢?”再次出现更大的圆及一条相当于其直径长的线段,聋生再操作。通过测量计算,进一步证实刚才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像这样,让聋生经过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全程参与,全程体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去获取知识,聋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深,记忆就牢。
三、拓展实践时空,体现应用性、开放性
为让聋生更有效地参与数学实践,要提供更多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空间”。课外可以布置一些开放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学作业,来培养聋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教学新理念。
同时,解决实际的应用性数学问题,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数学开放性的应用由于它的多层次性,常常起点比较低,有利于全体聋生参与。通常,所有的聋生都认为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开放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開放性的实践和体验能比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些新课程理念。
当聋生认识了厘米和米之后,课后可以安排一些测量活动:如量出书本的长和宽,量手指的宽,每个人一拃长多少;量自己和同学的身高应用什么尺量,用什么做单位合适,谁的个子高,高多少;量教室和自己家房子的高度,长度,宽度。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该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在进一步的测量活动中,加深体验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又如,六年级学习了面积计算后,布置这样带有开放性的课外作业: “如果在教室里铺地砖,是选用边长40厘米的还是选用边长30厘米的好?怎样又美观又经济实惠?”。聋生首先会量出教室里面的长和宽的长度,去思考,要用多少块?去体验,能不能只用总面积除以一块地砖的面积就得到块数?教室前后两个门口要不要铺?有没有损耗?怎样铺比较美观?去调查,到市场上问出各种地砖的价格,如果从经济角度考虑,计算哪种比较实惠?在应用中体验数学,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能力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体验,既是对现有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完善、丰富,又是对体验价值的认定。让体验走进聋校数学课堂,让聋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发聋生认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展现聋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唤起聋生探究和创造的快乐,帮助聋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成尚荣.体验:学生新的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2005,(18).
[3]蒋红英.让体验走进数学课堂[J].教学月刊,2004,(6).
[4]朱乐平.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J].小学教学,1999,(6).
[5]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数学教学 聋生 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还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造成认识狭窄,加上缺少实践经验,给他们学懂数学,学好数学,增加了许多难度。为此,聋校数学教学要遵循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操作等实践活动,提供多种实物或教具,让聋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利用和发挥聋生视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功能,引导聋生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知识。
一、丰富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聋校数学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和聋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感受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从而减少聋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激发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聋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
例如,聋校五年级教学《小数加法》前,教师带领聋生去超市购物,每样只买数量1,每人买二三样,尽量买几元几角几分的物品,要求每个学生保管好购物的电脑小票。课堂上通过实物视频投影仪显示放大的电脑小票,看这里的钱都用什么做单位,怎么表示的?(都用“元”作单位,数字都用小数表示。)应付金额是怎样得来的?由于这一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相连,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小数加法教学的难点(小数点对齐)由此得到突破。
在二年级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这里有8块糖,你怎样分给4个同学比较好。聋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将8块糖平均分给了4个同学。通过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景,聋生感到很现实并很有趣,能够有效地调动聋生学习积极性,使聋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聋生也容易通过操作实践获得平均分的概念体验。
二、调整教学形式,体现活动性、参与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体验学习就是学习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获得数学知识。教师要努力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供可观察、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做数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结果知识并感悟过程知识。在教学中,以“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参与实践”为主旨,为聋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让聋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只有这样,才能让聋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才能较快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聋校七年级教学《圆的周长》,组织一系列学习活动让聋生参与。活动一:动手实践,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通过让聋生触摸实物等,以引起回忆,激发兴趣,然后,聋生开始动手实践,分别用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量出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让聋生亲身体验并形象地理解圆周长的意义。通过课件演示,让聋生感性认识到圆的周长是由它的半径或直径的长短决定的。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活动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寻找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让聋生测量自己手上的圆的直径长度。聋生测量后汇报结果,教师将周长不同的圆的周长及相应的直径板书出来,让聋生观察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教师紧接着又问,“是不是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呢?”再次出现更大的圆及一条相当于其直径长的线段,聋生再操作。通过测量计算,进一步证实刚才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像这样,让聋生经过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全程参与,全程体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去获取知识,聋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深,记忆就牢。
三、拓展实践时空,体现应用性、开放性
为让聋生更有效地参与数学实践,要提供更多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空间”。课外可以布置一些开放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学作业,来培养聋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教学新理念。
同时,解决实际的应用性数学问题,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数学开放性的应用由于它的多层次性,常常起点比较低,有利于全体聋生参与。通常,所有的聋生都认为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开放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開放性的实践和体验能比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些新课程理念。
当聋生认识了厘米和米之后,课后可以安排一些测量活动:如量出书本的长和宽,量手指的宽,每个人一拃长多少;量自己和同学的身高应用什么尺量,用什么做单位合适,谁的个子高,高多少;量教室和自己家房子的高度,长度,宽度。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该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在进一步的测量活动中,加深体验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又如,六年级学习了面积计算后,布置这样带有开放性的课外作业: “如果在教室里铺地砖,是选用边长40厘米的还是选用边长30厘米的好?怎样又美观又经济实惠?”。聋生首先会量出教室里面的长和宽的长度,去思考,要用多少块?去体验,能不能只用总面积除以一块地砖的面积就得到块数?教室前后两个门口要不要铺?有没有损耗?怎样铺比较美观?去调查,到市场上问出各种地砖的价格,如果从经济角度考虑,计算哪种比较实惠?在应用中体验数学,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能力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体验,既是对现有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完善、丰富,又是对体验价值的认定。让体验走进聋校数学课堂,让聋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发聋生认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展现聋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唤起聋生探究和创造的快乐,帮助聋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成尚荣.体验:学生新的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2005,(18).
[3]蒋红英.让体验走进数学课堂[J].教学月刊,2004,(6).
[4]朱乐平.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J].小学教学,1999,(6).
[5]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