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巨大,教育者掌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避免消极心理暗示,能在教育的成效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关键词:心理;积极;消极;暗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112
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温暖的春日,振奋人心,催人向上;消极的心理暗示像萧瑟的秋风,使人压抑忧愁,退缩不前。
人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奋进者不畏困难,不避艰险,走向成功;退缩者害怕困难,不敢进取,永坠黑暗的泥淖。
日本学者江本胜通过对水进行长期的观察了解,写了《水知道答案》一书,向我们揭示了水的秘密。对着水发出噪音,斥骂它,水的结晶就变得无序混乱;对着水演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赞美它,水的结晶就呈现美丽工整的状态。生命起源于水,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对人演奏优美的乐曲,发出赞美,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那就是愉快、振奋。而对于斥骂、噪音,自然是压抑、愤怒、沮丧。
赞美给人的心理暗示是美是好是进取与成功,斥骂给人的暗示是丑是恶是退缩与失败。人类无数成功与失败的例子让我们困惑,贝多芬、张居正是杰出的,但他们亲近的人,他们亲自教育的,贝多芬侄子、万历皇帝,却是失败者的典型。贝多芬、张居正这样的杰出者,呕心沥血地亲自教育,贝多芬侄子、万历皇帝还是毫无进取之志,为了逃避学习之苦,乃至自杀,为了泄被强迫学习当好皇帝之愤,掘恩师之墓?而聋哑盲的海伦,在普通教师莎利文的教育下,不断进取,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杰出的慈善家、演说家,被教师判定为不可教的笨蛋爱迪生,在母亲的陪伴鼓励下,成为人类最具创造力的发明大王。
这些成败事例,让我们困惑,我们想弄明白究竟。以表率效应,榜样力量看,为什么贝多芬侄子、万历皇帝未像贝多芬、张居正一样有作为,反而一塌糊涂?先天并非天才,反而有学习障碍的海伦、爱迪生,在普通教师、母亲的教育鼓励下,大获成功?
《心理访谈》上播放过一个九年级的女孩拒绝参加中考的故事,女孩在班上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但却不愿参加中考,父母逼她读书参加 中考,她就切腕自杀,手腕上留下好几条切割的伤痕。心理教师追究原因,知道她痛恨读书的原因:她母亲一直盯着分数,小学时,一次数学考了九十九分,她母亲竟然叨念了半个月,她温顺地不吭声,但心中烙下了这样的心理暗示:母亲不爱我,只爱分数,我怎样努力母亲都不会满意。这样的心理暗示让她痛苦愤怒。没有爱,没有成功的感受。到了青春期,幼小集聚的痛苦愤怒爆发了,宁可毁灭,也不再忍受。切腕的疼痛,死亡的恐惧,都没有心理的痛苦巨大。
感受不到平等,感受不到欣赏,感受不到爱,只有不断要求,对于幼小脆弱的人,他们得到的心理暗示是,我不优秀,我做不好,我记不住,我很笨……
海伦虽看不见,听不到,但能感到自己的进步给教师、父母带来的喜悦。这喜悦给了她阳光的心理暗示:我能不断了解世界,生命的价值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我会不断努力……这种积极暗示的心理力量,铸就了海伦的辉煌。爱迪生母亲的支持鼓励,成为爱迪生献身发明创造的强大心理能量。
人的心理如冰川,大部分潜藏于水下。切腕自杀的女孩在极端反叛行为爆发前,在人们眼里,是乖巧懂事努力的,谁能知道母亲不满的言行使她的身体心理注满了不规则的浑浊的水花,在她内心留下的消极暗示能量破坏力那么巨大。
中国人较迷信,祥林嫂在新年中死去,人们忌讳死字,说她老了;阿长正月初一睁开眼要鲁迅说“恭喜恭喜”,然后给鲁迅福桔吃;过年家家门上要倒贴“福”字,虽说迷信,却给人一种吉祥快乐的心理暗示。心理快乐就会充满朝气,就会思维敏捷,做事就会顺畅。
晕车厉害的人,一听说坐车,就会出现晕车症状,四肢无力,脸色苍白,头晕。因为心理暗示:我坐车晕车了。坐车晕车的体验马上呈现。
德国纳粹分子用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个临刑者看着几个受刑者一个个被割破手上的动脉血管,血一滴一滴地流尽死去,然后把他的眼蒙上,在他手上割了个小口,用水摸仿血一滴一滴地流的声音。这个临刑者心理暗示:我在流血,我的血流尽了,我死了。他真的就死了。死状与血流尽而死的人一样。一个人被误关在冷藏车里,第二天人们发觉后,打开车门,发现他已经死了,死状与冻死的人一样。但冷藏车是关了电源的,没有冷气。人们看到他写的片言只语——我很冷……我被冻住了……我要被冻死了……
人的强大不在身体的强壮,而在心理的坚毅。聋哑盲的海伦,高度瘫痪的霍金,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他们迸发出的精神力量,照亮人类。
钱学森的著名之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观察现在的教育,会发现——盯着考分,无视学生心理感受,以分数评价学生,以责罚作为手段。一百分的题考了九十九分也要被责备。人在紧张、焦虑、没有成就感,没有认同感的心境中,怎么可能成为知识的乐之者呢?怎么敢于探究创新呢?
西部落后地区,大班额班级普遍,在一百人左右的班级里,怎样维持教学秩序?怎样提高分数?主要靠责罚。你能相信有的学生会用两只笔三只笔,乃至四只笔同时写字吗?但你只要知道学生只要丢了一分,就会被罚抄十遍二十遍,乃至上百遍,你就会相信了吧。可教师说,我是负责是关心,谁要叫家长、学校都盯着分数,班与班相比,差了0.1分都不行。但责罚不仅给好动的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我是坏学生,也给其他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只要“乖”就可以。于是被责罚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觉得“乖”就可以保住自尊的学生退缩。学生的潜力被埋葬了。有的永远沉睡,有的成为混浊的急流,破坏毁灭的能量。
教学完杜甫诗《咏怀古迹 其三》,一下课,学生A就对笔者说:“老师,我都能背了。”笔者非常欣慰地表扬,“太好了,祝贺你的进步!”检查学生背书,A生请求不背,说从来都背不了书,我只好要求她熟读,但鼓励她要有信心,要心里反复对自己说,我能背,我能背!高一第一学期,她都背不了要求背的课文。此时,她告诉我说能背了,但还是怯怯的,可见为了自尊,长期退缩的痕迹——“我努力,但记性不好,不要责怪我。”为了更大限度地淡化消极暗示对她的影响,对她不断鼓励。之后,她较快地背熟了《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等较长课文,对语文学习也有了一定信心。但她要完全挣脱消极暗示的阴影,还有漫长的路程。
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得到发展,绝非借分数压制人,毁灭人,使学生得到发展,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传递消极的心理暗示。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欣赏学生,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学生向上的力量。
人是大自然的骄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天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别人、给自己无限的力量,成就人的伟大。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六中学 551700)
关键词:心理;积极;消极;暗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112
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温暖的春日,振奋人心,催人向上;消极的心理暗示像萧瑟的秋风,使人压抑忧愁,退缩不前。
人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奋进者不畏困难,不避艰险,走向成功;退缩者害怕困难,不敢进取,永坠黑暗的泥淖。
日本学者江本胜通过对水进行长期的观察了解,写了《水知道答案》一书,向我们揭示了水的秘密。对着水发出噪音,斥骂它,水的结晶就变得无序混乱;对着水演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赞美它,水的结晶就呈现美丽工整的状态。生命起源于水,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对人演奏优美的乐曲,发出赞美,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那就是愉快、振奋。而对于斥骂、噪音,自然是压抑、愤怒、沮丧。
赞美给人的心理暗示是美是好是进取与成功,斥骂给人的暗示是丑是恶是退缩与失败。人类无数成功与失败的例子让我们困惑,贝多芬、张居正是杰出的,但他们亲近的人,他们亲自教育的,贝多芬侄子、万历皇帝,却是失败者的典型。贝多芬、张居正这样的杰出者,呕心沥血地亲自教育,贝多芬侄子、万历皇帝还是毫无进取之志,为了逃避学习之苦,乃至自杀,为了泄被强迫学习当好皇帝之愤,掘恩师之墓?而聋哑盲的海伦,在普通教师莎利文的教育下,不断进取,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杰出的慈善家、演说家,被教师判定为不可教的笨蛋爱迪生,在母亲的陪伴鼓励下,成为人类最具创造力的发明大王。
这些成败事例,让我们困惑,我们想弄明白究竟。以表率效应,榜样力量看,为什么贝多芬侄子、万历皇帝未像贝多芬、张居正一样有作为,反而一塌糊涂?先天并非天才,反而有学习障碍的海伦、爱迪生,在普通教师、母亲的教育鼓励下,大获成功?
《心理访谈》上播放过一个九年级的女孩拒绝参加中考的故事,女孩在班上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但却不愿参加中考,父母逼她读书参加 中考,她就切腕自杀,手腕上留下好几条切割的伤痕。心理教师追究原因,知道她痛恨读书的原因:她母亲一直盯着分数,小学时,一次数学考了九十九分,她母亲竟然叨念了半个月,她温顺地不吭声,但心中烙下了这样的心理暗示:母亲不爱我,只爱分数,我怎样努力母亲都不会满意。这样的心理暗示让她痛苦愤怒。没有爱,没有成功的感受。到了青春期,幼小集聚的痛苦愤怒爆发了,宁可毁灭,也不再忍受。切腕的疼痛,死亡的恐惧,都没有心理的痛苦巨大。
感受不到平等,感受不到欣赏,感受不到爱,只有不断要求,对于幼小脆弱的人,他们得到的心理暗示是,我不优秀,我做不好,我记不住,我很笨……
海伦虽看不见,听不到,但能感到自己的进步给教师、父母带来的喜悦。这喜悦给了她阳光的心理暗示:我能不断了解世界,生命的价值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我会不断努力……这种积极暗示的心理力量,铸就了海伦的辉煌。爱迪生母亲的支持鼓励,成为爱迪生献身发明创造的强大心理能量。
人的心理如冰川,大部分潜藏于水下。切腕自杀的女孩在极端反叛行为爆发前,在人们眼里,是乖巧懂事努力的,谁能知道母亲不满的言行使她的身体心理注满了不规则的浑浊的水花,在她内心留下的消极暗示能量破坏力那么巨大。
中国人较迷信,祥林嫂在新年中死去,人们忌讳死字,说她老了;阿长正月初一睁开眼要鲁迅说“恭喜恭喜”,然后给鲁迅福桔吃;过年家家门上要倒贴“福”字,虽说迷信,却给人一种吉祥快乐的心理暗示。心理快乐就会充满朝气,就会思维敏捷,做事就会顺畅。
晕车厉害的人,一听说坐车,就会出现晕车症状,四肢无力,脸色苍白,头晕。因为心理暗示:我坐车晕车了。坐车晕车的体验马上呈现。
德国纳粹分子用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个临刑者看着几个受刑者一个个被割破手上的动脉血管,血一滴一滴地流尽死去,然后把他的眼蒙上,在他手上割了个小口,用水摸仿血一滴一滴地流的声音。这个临刑者心理暗示:我在流血,我的血流尽了,我死了。他真的就死了。死状与血流尽而死的人一样。一个人被误关在冷藏车里,第二天人们发觉后,打开车门,发现他已经死了,死状与冻死的人一样。但冷藏车是关了电源的,没有冷气。人们看到他写的片言只语——我很冷……我被冻住了……我要被冻死了……
人的强大不在身体的强壮,而在心理的坚毅。聋哑盲的海伦,高度瘫痪的霍金,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他们迸发出的精神力量,照亮人类。
钱学森的著名之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观察现在的教育,会发现——盯着考分,无视学生心理感受,以分数评价学生,以责罚作为手段。一百分的题考了九十九分也要被责备。人在紧张、焦虑、没有成就感,没有认同感的心境中,怎么可能成为知识的乐之者呢?怎么敢于探究创新呢?
西部落后地区,大班额班级普遍,在一百人左右的班级里,怎样维持教学秩序?怎样提高分数?主要靠责罚。你能相信有的学生会用两只笔三只笔,乃至四只笔同时写字吗?但你只要知道学生只要丢了一分,就会被罚抄十遍二十遍,乃至上百遍,你就会相信了吧。可教师说,我是负责是关心,谁要叫家长、学校都盯着分数,班与班相比,差了0.1分都不行。但责罚不仅给好动的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我是坏学生,也给其他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只要“乖”就可以。于是被责罚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觉得“乖”就可以保住自尊的学生退缩。学生的潜力被埋葬了。有的永远沉睡,有的成为混浊的急流,破坏毁灭的能量。
教学完杜甫诗《咏怀古迹 其三》,一下课,学生A就对笔者说:“老师,我都能背了。”笔者非常欣慰地表扬,“太好了,祝贺你的进步!”检查学生背书,A生请求不背,说从来都背不了书,我只好要求她熟读,但鼓励她要有信心,要心里反复对自己说,我能背,我能背!高一第一学期,她都背不了要求背的课文。此时,她告诉我说能背了,但还是怯怯的,可见为了自尊,长期退缩的痕迹——“我努力,但记性不好,不要责怪我。”为了更大限度地淡化消极暗示对她的影响,对她不断鼓励。之后,她较快地背熟了《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等较长课文,对语文学习也有了一定信心。但她要完全挣脱消极暗示的阴影,还有漫长的路程。
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得到发展,绝非借分数压制人,毁灭人,使学生得到发展,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传递消极的心理暗示。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欣赏学生,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学生向上的力量。
人是大自然的骄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天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别人、给自己无限的力量,成就人的伟大。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六中学 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