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ssdd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变化,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是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要求,是激发大学生发展动力的内在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为上的价值观、集体取向的自我观、辩证平衡的思维观、注重内省的心理调适观、和谐团结的人际观、勤奋进取的学习观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师德养成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18-03
  【本文著录格式】高芳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18-120.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范化研究》(项目編号:2020zsszsx094)。
  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物质需求,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效率至上、节奏快、竞争激烈等都成为当今时代显著的特征。大学生群体由于认知、情绪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纷繁变化,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严重的自伤自杀事件。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之一,抑郁症又极易导致自杀,国家卫健委要求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结合此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各高校积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将目光放到中国5000年古老文明中,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优秀资源。漫长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心理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熏陶大学生不断提高品德修为、涵养高尚情怀、汲取智慧力量、塑造健康人格,既有利于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又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生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000年中华文明蕴含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处世哲学等,是涵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重要养分。文化心理学的诸多研究表明,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自我概念等。当今时代,西方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渗透与冲击越来越大,加上大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文化底蕴不足,历史视野狭窄,在这种“文化交锋”中极易产生迷茫困惑,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坚定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深沉持久的力量,是抵御文化迷失,培育积极人格,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要求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导向作为诠释心理学的一种新视角逐渐发展起来,从对象上不针对少数学生,从内容上不集中关注心理问题出现后的辅导和咨询,而是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开发心理潜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孟万金在整合相关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防治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1]。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性本善及理想人格的塑造,传统中医文化也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些思想是开展适合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发展动力的内在要求
  内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茫、空虚、颓废、佛系等心理现象,皆因其内部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学的观点认为,某一地区或民族的特定文化是由该地区或民族的人来创造的,反过来,人所创造的文化又会在潜意识中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资源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源泉活水,如“天下为公”倡导人要树立崇高理想,远大理想和合理目标能够推动大学生加强学习,投身实践,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此外,传统文化中倡导人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生在世要勤勉奋斗,不断探索自然的规律和奥秘。大学生通过领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理,陶冶道德情操,磨练意志品质,为追求自身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推动自我实现不断到达新的高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为上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愈来愈复杂,要求他们有清醒的是非判断,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平衡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研究显示,传统文化体现出的价值观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2]。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整体为上,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尚的价值取向,对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念模糊等心理具有积极的矫正作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体现出求财的正当性,对当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的不良竞争行为等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出古人对生命的积极思考,能够激励大学生珍爱生命,不为了失业、贫困、学业失败等暂时的不如意就放弃生命。
  (二)集体取向的自我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集体主义者的自我概念中包含了自己和他人[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观包含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重视他人的评价、勇于担当的责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等内容。传统文化强调人需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并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放到同样重要的高度。“爱面子”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最基本的心理组成部分[4],重视自我概念形成中他人评价的作用,“人言可畏”就反映出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上的强烈自尊。传统文化同样强调责任担当,责任是自我成熟的标志,能让大学生产生成年人感受的重要时刻之一就是能够担当责任。传统文化中“礼”“义”等思想要求人要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人的行为调节与控制正是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当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避免因过度强调社会性取向及约束言行产生的自我萎缩[5]。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复州皮影戏在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组织领导下逐步复兴,无论是在剧目创作、比赛展演、文化传播还是教育普及等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大连市本土传统文化的一张品牌名片。本文将根据复州皮影戏目前的发展现状,结合大连市的城市定位和未来的城市规划,浅谈其如何助力大连市文化强市之路的发展。  【关键词】复州皮影戏;本土;传统文化;文化强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音乐因其自身具有的情感性、过程性、创造性和非语义性等艺术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评价的独特属性。因而,本文尝试探究目前小学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从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旨在优化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运用,以发挥表现性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感知、学习和创造力发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培养学生
一、恢复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的意义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第一站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幼儿园小班幼儿安全感情况与特点,并就其特点给到解决方案。方法: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小班的135名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安全现状特点。结果:幼儿园小班幼儿安全感与年龄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小班幼儿安全感的发展水平与性别无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感的水平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安全感;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陕西影视剧近年来迅速崛起,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在多样文化并存,中国影视剧百花齐放的今天,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独特文化样态和本土影视文化景观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影视;陕军;文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01-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敏瑶.浅析影视陕军的崛起和嬗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0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传统优秀音乐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挖掘其立德树人的素材,推动其发展与创新,并融进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思政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