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阅读终端、移动阅读及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阅读终端多样化环境下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建设的相应对策,指出移动阅读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需要以全新的思路考虑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做好在阅读终端多样化环境里迎接挑战的准备。
关键词:移动阅读;阅读终端;高校图书馆;创新模式;服务策略
一、阅读终端与移动阅读的发展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记录知识的载体、人们阅读的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甲骨、青铜、竹简木牍到丝帛、兽皮,直至纸张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才从需要演变成享受。但历史在前进,人类探索科技与技术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
移动数字阅读充分挖掘了传统阅读方式无法覆盖的零碎时间与闲暇时间,实现了时间碎片集中化的管理,只要“一机在手”,人们就可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娱乐与即时通信。由此可见,移动数字阅读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在逐步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大学生与移动数字阅读
从采用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到了45.1%。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在这项阅读新浪潮中,大学生由于时间、文化水平等因素,成为移动数字阅读方式的主要读者群。而作为该群体的主要信息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准确研究及把握大学生的移动阅读行为特征和阅读需求,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顺应形势研究和开展移动阅读服务,以适应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带来的变化,为大学生带来良好的移动阅读体验。
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此种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当下大学生上网的人数在增多,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我们不得不问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他们到底都在阅读什么?他们的阅读质量如何?
阅读的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但通过调查却发现,目前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主要倾向之一就是娱乐。不论是资讯类还是小说类,都侧重于选择娱乐性强、不那么严肃的内容,快餐式、功利式阅读在大学生的移动阅读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此外,关于移动阅读的时间和频率,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是“随时、无固定时间”“每天都会使用移动阅读设备”。更加严峻的问题是,如此频繁、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黑洞,会给大学生尚处于动荡期、还不够成熟的思维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个人的自我认同难免会出现危机,从而形成一种惰性,滋生出浮躁、不专心、脱离现实、急功近利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导致其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有所作为,重新梳理与建设馆藏信息资源,为大学生的移动数字阅读竖起一盏明灯。
三、阅读终端多样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等。高校图书馆要在数字浪潮中适应形势,乘风破浪,就要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1.调查分析读者阅读需求,提供合适的文献
对于读者的倾向分析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上进行思考,对大学生亦然。主观上,读者的阅读倾向会受年龄、爱好、经历等影响;而客观上则会受到专业、研究动向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并随着主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资料分析等方式研究师生的阅读倾向,实现超前控制,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向读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文献信息,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
2.优化整合数字信息资源,构建特色数据库
如今,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拥有中文、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多媒体、学位论文、年鉴、数据库等多种形式、格式、内容的数字资源,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海洋,其内容十分繁杂。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性质和学科特色了解师生的研究方向与阅读兴趣,对图书馆现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同时结合网络上的优质信息,与移动终端设备运营商合作,开发特色数据库,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各个学科的导航数据库。此外,把零星、分散的馆内信息和网上信息以目录形式组织起来,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并对这些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与整理,使其成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参考价值高的适合移动阅读终端使用的实用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各类读者与用户按类目浏览,方便获取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减少师生读者使用数据库时的检索步骤,从而为用户写论文、搞科研节约大量的时间。
3.利用科技手段与新媒体方式,提供智能服务
如今,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与移动设备制造商合作,通过定制特定的智能终端,并将本馆馆藏信息资源嵌入终端设备中,为广大读者提供智能服务,如厦门大学图书馆推出的Kindle借阅服务。厦大首批推出了100台Kindle阅读器,一经推出就被抢借一空。每台Kindle阅读器上预装了173本书籍,囊括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小学文学、语言学习、哲学政治等几大类,其中不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双城记》《梦的解析》等相当具有学术分量的名著读物。如果这173本图书满足不了借阅者的阅读需求,借阅者还可以另行下载,当归还Kindle时,工作人员会将这些借阅者自行下载的内容清除。谈到之所以推行这种借阅模式,厦大图书馆的负责人说:“推行电子书阅读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全新的阅读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上海高校图书馆的手机APP客户端已经开始内测,并于今年4、5月间开始实行。读者只要下载图书馆手机APP客户端,绑定自己的借阅证,带着手机就可以去图书馆享受精神食粮了。
4.提升馆员综合素质,深化图书馆智慧服务
馆藏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与虚拟化是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而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则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能否进行智能服务的策略问题。这种形势下,就要高校图书馆在采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更应注意馆员思想素质与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使其成为能适应图书馆智能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图书馆进行智能服务做好准备。
四、结语
作为大学生的“培养者”,在阅读终端如此多样化、阅读模式如此多变的环境下,高校应责无旁贷地做好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引导工作,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要对他们进行指导,要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信息服务和交流共享平台,引导大学进行创新式的阅读,使手不释卷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从知识中汲取力量,武装头脑。
参考文献:
[1]付玲玲.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施少华,杨莉萍.网络阅读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当代图书馆,2009(3).
[3]袁永军.移动终端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信息,2013(4).
[4]曾建辉.数字阅读:终端为王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知识,2011(7):56-57.
关键词:移动阅读;阅读终端;高校图书馆;创新模式;服务策略
一、阅读终端与移动阅读的发展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记录知识的载体、人们阅读的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甲骨、青铜、竹简木牍到丝帛、兽皮,直至纸张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才从需要演变成享受。但历史在前进,人类探索科技与技术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
移动数字阅读充分挖掘了传统阅读方式无法覆盖的零碎时间与闲暇时间,实现了时间碎片集中化的管理,只要“一机在手”,人们就可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娱乐与即时通信。由此可见,移动数字阅读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在逐步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大学生与移动数字阅读
从采用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到了45.1%。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在这项阅读新浪潮中,大学生由于时间、文化水平等因素,成为移动数字阅读方式的主要读者群。而作为该群体的主要信息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准确研究及把握大学生的移动阅读行为特征和阅读需求,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顺应形势研究和开展移动阅读服务,以适应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带来的变化,为大学生带来良好的移动阅读体验。
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此种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当下大学生上网的人数在增多,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我们不得不问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他们到底都在阅读什么?他们的阅读质量如何?
阅读的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但通过调查却发现,目前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主要倾向之一就是娱乐。不论是资讯类还是小说类,都侧重于选择娱乐性强、不那么严肃的内容,快餐式、功利式阅读在大学生的移动阅读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此外,关于移动阅读的时间和频率,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是“随时、无固定时间”“每天都会使用移动阅读设备”。更加严峻的问题是,如此频繁、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黑洞,会给大学生尚处于动荡期、还不够成熟的思维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个人的自我认同难免会出现危机,从而形成一种惰性,滋生出浮躁、不专心、脱离现实、急功近利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导致其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有所作为,重新梳理与建设馆藏信息资源,为大学生的移动数字阅读竖起一盏明灯。
三、阅读终端多样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等。高校图书馆要在数字浪潮中适应形势,乘风破浪,就要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1.调查分析读者阅读需求,提供合适的文献
对于读者的倾向分析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上进行思考,对大学生亦然。主观上,读者的阅读倾向会受年龄、爱好、经历等影响;而客观上则会受到专业、研究动向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并随着主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资料分析等方式研究师生的阅读倾向,实现超前控制,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向读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文献信息,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
2.优化整合数字信息资源,构建特色数据库
如今,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拥有中文、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多媒体、学位论文、年鉴、数据库等多种形式、格式、内容的数字资源,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海洋,其内容十分繁杂。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性质和学科特色了解师生的研究方向与阅读兴趣,对图书馆现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同时结合网络上的优质信息,与移动终端设备运营商合作,开发特色数据库,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各个学科的导航数据库。此外,把零星、分散的馆内信息和网上信息以目录形式组织起来,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并对这些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与整理,使其成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参考价值高的适合移动阅读终端使用的实用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各类读者与用户按类目浏览,方便获取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减少师生读者使用数据库时的检索步骤,从而为用户写论文、搞科研节约大量的时间。
3.利用科技手段与新媒体方式,提供智能服务
如今,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与移动设备制造商合作,通过定制特定的智能终端,并将本馆馆藏信息资源嵌入终端设备中,为广大读者提供智能服务,如厦门大学图书馆推出的Kindle借阅服务。厦大首批推出了100台Kindle阅读器,一经推出就被抢借一空。每台Kindle阅读器上预装了173本书籍,囊括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小学文学、语言学习、哲学政治等几大类,其中不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双城记》《梦的解析》等相当具有学术分量的名著读物。如果这173本图书满足不了借阅者的阅读需求,借阅者还可以另行下载,当归还Kindle时,工作人员会将这些借阅者自行下载的内容清除。谈到之所以推行这种借阅模式,厦大图书馆的负责人说:“推行电子书阅读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全新的阅读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上海高校图书馆的手机APP客户端已经开始内测,并于今年4、5月间开始实行。读者只要下载图书馆手机APP客户端,绑定自己的借阅证,带着手机就可以去图书馆享受精神食粮了。
4.提升馆员综合素质,深化图书馆智慧服务
馆藏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与虚拟化是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而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则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能否进行智能服务的策略问题。这种形势下,就要高校图书馆在采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更应注意馆员思想素质与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使其成为能适应图书馆智能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图书馆进行智能服务做好准备。
四、结语
作为大学生的“培养者”,在阅读终端如此多样化、阅读模式如此多变的环境下,高校应责无旁贷地做好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引导工作,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要对他们进行指导,要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信息服务和交流共享平台,引导大学进行创新式的阅读,使手不释卷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从知识中汲取力量,武装头脑。
参考文献:
[1]付玲玲.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施少华,杨莉萍.网络阅读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当代图书馆,2009(3).
[3]袁永军.移动终端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信息,2013(4).
[4]曾建辉.数字阅读:终端为王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知识,2011(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