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迪卡尔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上的先行者。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占有空间的机械,人只不过是在身体之外又加上意识的灵魂。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并认为只要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行为的目的。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个体所受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需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他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机能等。这种观点认识到了人和动物的差异性。
在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极端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桑代克为代表。斯金纳在巴浦洛夫经典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饿鼠在箱中学会了通过压杠杆获取食物的方法。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条件反射(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并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集体学习过程的重要机制。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一、 主张心理学研究应着重有机体外在研究,反对研究内在意识和心理过程。
二、 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是刺激—反應之间建立的联结。
三、 具有“还原论”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组合。如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就是语言的连锁”。
行为主义心理学虽然建立在任何动物的机械研究基础上,但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却渗透到许多人文学科中去,甚至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领域的研究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不能不归之“行为主义”。
马杰是将行为主义引入教育领域的先驱者。1962年,马杰(R.E.Mager)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此书被誉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行为目标理论”也称“作业目标”,是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理论提出的。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目标。他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可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的作业标准。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一种十分含糊的说法,不可能给教学及评价提供具体指导,改用行为术语陈述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说出5个生字”。根据行为目标这种理论,目标的制定应该具体化,只有这样,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具体化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许多语文教学目标在陈述上的最大不足是含糊性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而教学目标的根本作用和最大价值就是指导教学,含糊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任务分析、师生选用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产生了很大局限性。我国的教育在蓬勃发展之时,避免不了对模糊目标的克服。教育部在大量国际比较、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行为目标理论”的影响可见一斑。仅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简要说明。
1.行为的对象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再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
1.1“阅读与鉴赏”领域
a. 独立发展阅读能力方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b.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2“表达与交流”领域
a.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b.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这里虽然选出了带有明显标注词语的目标,但是其它的目标表述也是暗含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向,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根据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等。
2.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主要是用行为动词将“会说什么和会做什么”具体化,多用“学会”、“考虑”、“陈述”“修改”、“增强”、“表达”等词语。同时,对学生能达到的程度也用具体数字尽量作了规定。
2.1“阅读与鉴赏”领域
a.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b.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2.2“交流与表达”领域
a.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实感情,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b.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3、教学目标的陈述确定了行为产生的条件。
3.1 “阅读与鉴赏”领域
a.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b. 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3.2 “交流与表达”领域
a.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b. ,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不难看出,行为目标在可操作性、可观测上富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它只强调行为的结果却忽视了内在心理过程,往往会导致教师只在表面形式上“推陈出新”,这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学目的发生了矛盾。内在的变化又不能直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新课标为很好的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之处,注意列举了反应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陈述目标时多用“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等内在心理变化词语。例如:
1.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诚然,教学目标具体化也可能带来一些弊病,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复杂的情感难以具体化,难免会使教师侧重于简单的易于具体化的目标而忽视了高级目标。人本主义是反对应用行为目标的,他们认为个人的情感和信息的个人意义是不能用行为术语来测量的。但多数心理学家主张使用精确的目标,因为至今尚未发现精确陈述的教学目标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实验实例。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迪卡尔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上的先行者。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占有空间的机械,人只不过是在身体之外又加上意识的灵魂。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并认为只要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行为的目的。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个体所受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需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他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机能等。这种观点认识到了人和动物的差异性。
在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极端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桑代克为代表。斯金纳在巴浦洛夫经典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饿鼠在箱中学会了通过压杠杆获取食物的方法。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条件反射(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并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集体学习过程的重要机制。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一、 主张心理学研究应着重有机体外在研究,反对研究内在意识和心理过程。
二、 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是刺激—反應之间建立的联结。
三、 具有“还原论”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组合。如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就是语言的连锁”。
行为主义心理学虽然建立在任何动物的机械研究基础上,但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却渗透到许多人文学科中去,甚至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领域的研究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不能不归之“行为主义”。
马杰是将行为主义引入教育领域的先驱者。1962年,马杰(R.E.Mager)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此书被誉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行为目标理论”也称“作业目标”,是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理论提出的。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目标。他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可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的作业标准。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一种十分含糊的说法,不可能给教学及评价提供具体指导,改用行为术语陈述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说出5个生字”。根据行为目标这种理论,目标的制定应该具体化,只有这样,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具体化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许多语文教学目标在陈述上的最大不足是含糊性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而教学目标的根本作用和最大价值就是指导教学,含糊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任务分析、师生选用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产生了很大局限性。我国的教育在蓬勃发展之时,避免不了对模糊目标的克服。教育部在大量国际比较、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行为目标理论”的影响可见一斑。仅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简要说明。
1.行为的对象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再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
1.1“阅读与鉴赏”领域
a. 独立发展阅读能力方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b.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2“表达与交流”领域
a.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b.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这里虽然选出了带有明显标注词语的目标,但是其它的目标表述也是暗含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向,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根据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等。
2.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主要是用行为动词将“会说什么和会做什么”具体化,多用“学会”、“考虑”、“陈述”“修改”、“增强”、“表达”等词语。同时,对学生能达到的程度也用具体数字尽量作了规定。
2.1“阅读与鉴赏”领域
a.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b.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2.2“交流与表达”领域
a.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实感情,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b.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3、教学目标的陈述确定了行为产生的条件。
3.1 “阅读与鉴赏”领域
a.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b. 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3.2 “交流与表达”领域
a.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b. ,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不难看出,行为目标在可操作性、可观测上富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它只强调行为的结果却忽视了内在心理过程,往往会导致教师只在表面形式上“推陈出新”,这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学目的发生了矛盾。内在的变化又不能直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新课标为很好的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之处,注意列举了反应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陈述目标时多用“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等内在心理变化词语。例如:
1.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诚然,教学目标具体化也可能带来一些弊病,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复杂的情感难以具体化,难免会使教师侧重于简单的易于具体化的目标而忽视了高级目标。人本主义是反对应用行为目标的,他们认为个人的情感和信息的个人意义是不能用行为术语来测量的。但多数心理学家主张使用精确的目标,因为至今尚未发现精确陈述的教学目标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实验实例。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