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式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论证式教学策略
  论证式教学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实质就是将科学研究中的论证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实践活动,在分析资料、得出主张、反思质疑、辩驳论证中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参考Toulmin论证模式(由图1所示)来进行论证式教学。
  2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生物科学方法的演进以及生物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生物科学史不仅隐含丰富的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观点,而且具有很高的情感教育价值,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酶的本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科学的发展往往是一个“肯定一否定一肯定”的循环过程,特定阶段得出的科学结论往往需要经受后来者的质疑,这与论证式教学不谋而合。因此,论证式教学策略非常适用于科学史教学。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证式教学策略
  以当今科学教育界倡导的论证模式为设计思路,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分为三个核心问题。按照“提出问题,提出观点,提出质疑,辩驳论证”的流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和体验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关于生物膜结构的科学观点。最后,教师借助教具,根据已有科学结论,促进学生建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3.1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探索生物膜的结构,首先需要知道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教師提供资料: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凡是溶于脂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进入细胞。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说:膜由脂质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资料是否为假说提供了充分的论据支撑?
  教师提供资料:①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使得细胞膜被破坏。②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探索生物膜成分的论证式教学流程归纳为图2。
  3.2对磷脂分子排布的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那么这些成分是怎么组成膜的?
  教师提供资料:经检验证明,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指磷脂。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头”部磷酸是亲水的,“尾”部脂肪酸是疏水的。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模型: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一水界面的排列方式。
  教师提供论据: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排成单层,结果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教师提供论据: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中;人体血细胞生活在血液中,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人体其他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其主要成分也是水,并且细胞内有85%~90%的化合物是水。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在内外都是水的环境中,磷脂分子会如何排列?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模型:画出磷脂分子完全在水中的排列。
  教师提供论据:1925年,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约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磷脂分子头部朝外,尾部朝内,排成连续的两层。
  探索磷脂分子排布的论证式教学流程归纳为图3。
  3.3对蛋白质分子排布和膜流动性的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分子的排布清楚了,那蛋白质是如何排布的呢?
  教师提供资料: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了。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电子束照到大分子物质上会呈现黑暗,反之呈现明亮。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呈现清晰的暗—明—暗的三层结构,并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提出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单位膜模型的两个观点:①膜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蛋白质呈对称分布;②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是静止不动的。
  教师提供论据: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侧链基团,有的疏水,有的亲水。有的蛋白质外围都是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藏于内部,则整个蛋白质亲水;有的蛋白质外围都是疏水基团,亲水基团藏于内部,则整个蛋白质疏水;有的蛋白质部分亲水,部分疏水。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蛋白质是对称地分布在脂质外部吗?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模型: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画出蛋白质的可能排布。
  教师提供论据:随着冰冻蚀刻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观察到细胞膜的具体结构。冰冻蚀刻技术原理是将标本用干冰、液氮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干冰迅速升华,从而暴露出断裂面结构,再经特殊处理,可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结构(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修正观点①: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分子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教师提供论据:变形虫运动和摄食;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生物膜是静止不动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进行了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教师提供论据:磷脂分子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主要有四种运动方式:①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②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③尾部的摆动运动;④双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修正观点②:膜上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可以运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模型:学生结合已有的科学知识,利用教具建构生物膜模型,说出膜的组成成分、基本支架、蛋白质的存在形式和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认可主张: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探索蛋白质排布和膜流动性的论证式教学流程归纳为图4。
  4教学反思
  4.1问题导向,脉络清晰
  教师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分解为生物膜组成成分、磷脂分子的排布、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和膜的流动性4个问题,把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科学史梳理得较为清晰。
  4.2论证教学,逻辑严谨
  教师遵循“提出问题——分析资料,提出观点——分析资料,提出质疑——分析资料,辩驳论证——修正(认可)观点”的教学流程,使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精神。
  4.3模型建构,重点突出
  模型构建方法贯穿整个探索历程。学生体验到建构模型的方法,并在得出科学结论后,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模型,说出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从而强化了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其他文献
摘要:本节课采用了基于科学发现史的连贯体验层次性探究教学,通过看实验、做实验、设计实验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的能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看实验 做实验 设计实验 连贯体验探究教学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
期盼已久的2009年江苏生物高考试卷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今年是继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模式高考的第二年。此次试卷命题遵循有利于高校择优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原则,从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力求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1 试卷和题型特点分析    1.1 试卷构成  全卷共计34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
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教育观.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将会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追求的不懈目标。通过修学旅行中的见闻感悟中关教育的差异来吸取精华,并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见闻与启示 中美教育的差异 勤思善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师生一行70人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参观学习,收获颇多。
摘要: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技术与媒介进步,经济模式转型和思想变革之后,威廉斯所提出的“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出现的文化成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文化分析”的视角将“成熟阅读”与“价值阅读”作为对利维斯主义“精英阅读”方式的批判继承,同时将“感知结构”纳入考量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从“文化分析”理论到将“民族志研究”引入文学研究,反思20世纪人类文化领域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摘要 以“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课为例,教师通过自制教具,设计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科学观察中逐渐形成重要概念,将生物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树立结构功能观,渗透归纳、建模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教学设计;细胞核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23-03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
摘 要 以高中生物必修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进行“同课异构”,设计3个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案;并选取高一年级3个不同学习层次的班级作为教学对象,检测、分析教学前后学生的成绩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方案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实验课 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实验既是学生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等能力的重
2010年中南地区生物教学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3日-16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主要内容之一为七、八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生物现场课例展示与评选。笔者有幸作为八年级组评委参加这次活动,八年级组的七位教师均现场讲授了人教版“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是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有效尝试,下面谈谈笔者的感悟,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    1 以激趣为主旨的新课引入    案例1:海南的庄翠霞老师以
1 案例背景    2009年南京市玄武区开展了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活动,“三全”即全体、全面、全程,“五优化”即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  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课题是“人体能量的供给”,由于区里从未开过这节课,所以也无经验可循。只有不断到网上查资料,不断和同组老师磨课,不断到班级里试上……几经磨合,最终敲定:优化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生物教师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需更加关注自身周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这是生物教师所学专业知识的延伸,也是生物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很好体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学校教育有理由关注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校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
摘 要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串为教学支架,重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设计目的、观察现象、推导结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问题设置 生长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合理有效的概念框架”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