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越来越被教育各界重视,被公认为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然而,创新教育无论在理论建构上,还是在理论操作上,都存在着一些误区。探讨一下创新教育的误区在哪里,及如何走出这些误区,使创新教育得以更正确、更完善地发展。
一、只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长期不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不良倾向,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一个极端。有人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大力提倡自主性,甚至有人提出自由选题、自由组合、自由创新的主张,使教师退居成了“看客”和“局外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自流,让学生盲目探索。笔者听过一节一位语文老师的创新课,课上,同学们积极活跃,大胆提问,大胆解答问题,对同一篇文章主旨竟然有多到十几种理解。老师确实改变了“传道”者的角色,看学生们指点文章激扬文字,但这位老师忘记了一点,“文以载道”,一篇文章有时候主旨不是一个,但大多数文章的主旨还是确定的,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宏扬什么,批判什么,虽不可用不同的语句、词汇来概括,但大方向还是一致的。在这节课上,学生得出了十几种不同的结论,有些还是偏激的,老师却未能正确地引导,唯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学生的思想是不是成熟的,需要老师认真地引导,老师却退居局外,那还要老师作什么呢?
二、只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教师的创新意识
随着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改革,学校的教学功能在不断地扩大,培养目标从过去以“双基”教学为主,扩大到除了“双基”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智能和非智力因素与“双基”不一样,不是可以清晰地写出来的编码知识,而是更多地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体验有关的经验性知识,又称为默会知识。对这类知识、学生主要是靠习得的,通过参与某一项学习任务或者活动,首先感知一些东西,然后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体验,再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内化为自己经验的过程。这样,许多教育工作者就完全放手给了学生,觉得自己的教学任务轻松了许多,起码不用再一堂课全部口水四溅滔滔不绝了,殊不知,学生的创新从哪里来?学生的创新来源于老师创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任务和情境,让学生参于其中,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经验的形成。在创新教育模式下,老师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首先是给给学生创设的学习范围拓宽,再就是创设的学习情境灵活了,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应付的突发情况也多了起来,这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的事情。只有教师自己的思维新起来,学生才有可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到许许多多陌生的、新奇的世界倘佯。
三、只注重课本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生活能力的创造性培养
创新教育的的基本理念,是对客观主义的反叛,它由教育者原封不动地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转为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好处是无庸讳言的。但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高考竞争激烈性、残酷性,学生一味追求高分,学校、老师一味追求升学率,以致于师生双方只盯紧课本,盯紧习题。客观上,老师确实不再硬灌给学生知识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重点的知识、信息,引导学生掌握更便捷、更实用的解题方法,客观上这是学习上的一次进步,一次革命,但学生仅仅是纸上谈兵技巧的提高,而对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是缺乏必要的认识的。生活是真正的老师,千变万化的生活远非课本能概括得了,但是国内有几所高中会将学生从课堂上、课本上解放出来,把他们放飞到工厂、田间地头,让其自择食物呢?不是领导、老师不知道这样做的好处,而是这样做投入成本高(主要是时间),而效率低(升学率),如此讲究效率的社会大趋势下,自然放弃了这种最能给学生以启发以知识的学习方式。所以,教育工作者如果真要走创新教育这条路,就不要被短期利益所诱惑,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创新的能力,才是百年大计。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只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长期不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不良倾向,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一个极端。有人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大力提倡自主性,甚至有人提出自由选题、自由组合、自由创新的主张,使教师退居成了“看客”和“局外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自流,让学生盲目探索。笔者听过一节一位语文老师的创新课,课上,同学们积极活跃,大胆提问,大胆解答问题,对同一篇文章主旨竟然有多到十几种理解。老师确实改变了“传道”者的角色,看学生们指点文章激扬文字,但这位老师忘记了一点,“文以载道”,一篇文章有时候主旨不是一个,但大多数文章的主旨还是确定的,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宏扬什么,批判什么,虽不可用不同的语句、词汇来概括,但大方向还是一致的。在这节课上,学生得出了十几种不同的结论,有些还是偏激的,老师却未能正确地引导,唯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学生的思想是不是成熟的,需要老师认真地引导,老师却退居局外,那还要老师作什么呢?
二、只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教师的创新意识
随着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改革,学校的教学功能在不断地扩大,培养目标从过去以“双基”教学为主,扩大到除了“双基”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智能和非智力因素与“双基”不一样,不是可以清晰地写出来的编码知识,而是更多地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体验有关的经验性知识,又称为默会知识。对这类知识、学生主要是靠习得的,通过参与某一项学习任务或者活动,首先感知一些东西,然后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体验,再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内化为自己经验的过程。这样,许多教育工作者就完全放手给了学生,觉得自己的教学任务轻松了许多,起码不用再一堂课全部口水四溅滔滔不绝了,殊不知,学生的创新从哪里来?学生的创新来源于老师创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任务和情境,让学生参于其中,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经验的形成。在创新教育模式下,老师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首先是给给学生创设的学习范围拓宽,再就是创设的学习情境灵活了,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应付的突发情况也多了起来,这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的事情。只有教师自己的思维新起来,学生才有可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到许许多多陌生的、新奇的世界倘佯。
三、只注重课本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生活能力的创造性培养
创新教育的的基本理念,是对客观主义的反叛,它由教育者原封不动地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转为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好处是无庸讳言的。但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高考竞争激烈性、残酷性,学生一味追求高分,学校、老师一味追求升学率,以致于师生双方只盯紧课本,盯紧习题。客观上,老师确实不再硬灌给学生知识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重点的知识、信息,引导学生掌握更便捷、更实用的解题方法,客观上这是学习上的一次进步,一次革命,但学生仅仅是纸上谈兵技巧的提高,而对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是缺乏必要的认识的。生活是真正的老师,千变万化的生活远非课本能概括得了,但是国内有几所高中会将学生从课堂上、课本上解放出来,把他们放飞到工厂、田间地头,让其自择食物呢?不是领导、老师不知道这样做的好处,而是这样做投入成本高(主要是时间),而效率低(升学率),如此讲究效率的社会大趋势下,自然放弃了这种最能给学生以启发以知识的学习方式。所以,教育工作者如果真要走创新教育这条路,就不要被短期利益所诱惑,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创新的能力,才是百年大计。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