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的西南部,天山南麓的巴楚县刚刚于今年初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巴楚县总面积比三个上海加起来还要大,但总人口不到38万,在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样的规模也不算小了。
巴楚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现在也是南疆重要的交通要道。然而,这样一个不算偏僻的县城,只有三位眼科医生,而且他们都无法独立开展眼科手术。
医疗的可及性,从来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在与上海相隔千山万水的新疆、西藏、青海、贵州、云南……来自上海的医疗人才在各个岗位发光发热,用行动实践着“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
打造南疆医学高地
喀什二院成立于1958年,承担着喀什地区近500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受援前,它是一家医疗用房严重不足、设备短缺、技术落后的二甲医院。上海援疆医生周贇告诉《新民周刊》,2012年起上海决定“集中力量开展攻坚战”,派出了约20人规模的援疆专家团,他们来自于沪上各大三甲医院,基本上覆盖了各个科室,从临床诊疗、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理念等多个角度,深入持续帮扶医院提升综合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的支持力度,成为了后来人们熟悉的“组团式”援疆。“人员多、力度大,这是组团式援疆的优势所在。2014年,上海援建的喀什二院完成了从二级甲等医院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喀什二院成功创三甲后,援疆医生们有了新的目标——打造南疆医学高地。作为新华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周贇发现新疆的危重孕产妇比较高,原因是孕妇产检不够规范,有的孕妇甚至不做产检,生产时一旦发生意外,当地的医院又往往缺乏应对能力。
几个月前,周贇接诊了一名30多岁的孕妇,这是她的第三次受孕,但存在疤痕子宫加上前置胎盘(凶险性前置胎盘),如果换作以前,喀什是处理不了的,只能去乌鲁木齐进行引产手术。如今有了上海带来的先进医疗技术,她可以放心地在喀什继续妊娠及分娩。早在2018年,周贇刚刚到达喀什二院就把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多学科联合手术带到了喀什,至今在喀什已积累了30多例成功案例。最终,这名妈妈迎来了她的第二个孩子,虽然手术时出血比较多,但有惊无险,子宫和孩子都保住了。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喀什二院当地的医生也已经掌握这一手术技术,并且已经可以独立开展此项手术。

这样的转变不止发生在妇产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赵刚医生介绍,在他的指导下,当地医生学会了通过手部血管穿刺的方式进行心脏微创治疗,在此之前,类似的手术都要从大腿动脉穿过。“来这里之前,他们只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或者是一般的介入治疗,复杂病变的诊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达到新疆医学高地的水准。”赵刚说。
周贇向《新民周刊》介绍,经过这些年上海的援建,喀什二院的硬件不差,包括所有病房的设施,产房分娩的设施,手术条件等等都不错,这里欠缺的主要是“软件”。新疆缺的还是人才。 “这里的医生工作强度大,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基础的医疗工作。”周贇在喀什的2年多时间,至少为科室带出了四名骨干医生,“培养时会根据他们的职称、学历层次、接受程度教他们最适合的新技术”。
在援疆医疗队的努力下,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正在成形,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也连升了几级。借助上海九大三甲医院以院包科的形式,如今的喀什二院已成为南疆地区医疗水平最高的三甲医院之一。
在上海醫生的帮助下,当地肺结核防治工作走上正轨,结核病人正在减少。
“组团式”医疗援疆成效显著,一组数据能够证明:喀什地区重病患者转诊率从30%降到了10%以下;截至2018年底,喀什地区包括对口四县的孕产妇死亡率较6年前下降40.2%,高危孕产妇的管理率和定点分娩率接近100%,婴幼儿死亡率降低90%,传染病发病率也大幅降低。
提升基层医疗实力,完善基层治疗规范,同样是上海援疆的重点。
上海对口援建喀什下辖的巴楚、叶城、莎车和泽普四县,是南疆地区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泽普县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上海援疆干部、泽普县卫健委副主任全勇告诉《新民周刊》,上海援疆医生的到来给当地卫生工作带来了新貌,尤其是传染病、孕产妇、婴幼儿的治疗防范工作方面,成效显著。
新疆是全国肺结核病高发省区之一,2013年就开始推行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治模式,2018年,新疆明确了对结核病患者住院报销的比例,进一步降低了结核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上海医生的帮助下,当地肺结核防治工作走上正轨,结核病人正在减少。
除此之外,微创治疗、腔镜辅助下的各类手术也被引进到泽普县并在各手术科室开展起来。由于饮食习惯,胃穿孔在当地的发病率很高,此前胃穿孔的患者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创面大感染风险也更高,到泽普县不久,援疆医生就开展了当地第一台胃穿孔的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不说,病人三五天后就可以出院,大大缩短了病程,也减轻了病人的医疗负担,受到当地百姓好评。近期,在援疆医生努力下又陆续开展了3例腔镜下的胃癌根治术,手术效果满意,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泽普县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仍然是卫生工作的一块短板。泽普县心肌梗死、脑出血的病人仍不能开展介入治疗,需要转到喀什才能得到救治,像这种需要争分夺秒的疾病,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全勇相信,在上海援疆医生团队和当地医务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这一情况会尽快改善!

巴楚县上海援疆干部刘登则对基层医疗的薄弱现状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刘登是静安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在他看来,“保基本强基层”是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巴楚县已经建立了分级诊疗,县乡村三级的医疗网络也都健全,但他考察调研后得出结论:村医和乡镇卫生院的能力仍然是薄弱环节——一家村卫生室,每天应诊量在50人左右,还要承接全民体检、接种疫苗、营养早餐等工作,这些多任务依靠两名村医工作。“对乡镇卫生院的能力水平进行提高,将是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心。”
高原上的“安吉拉”
2015年,旦增卓玛的父亲尼玛顿珠因主动脉夹层行开胸手术治疗,丧失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手术治疗后,尼玛顿珠还需要定期前往拉萨或者成都进行复查,他每个月依靠货运赚取的微薄收入,几乎都用在了路费和治疗上。
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先后选派了“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 102名。
2016年,旦增卓玛的降生为这个命途多舛的家庭带来了新生的喜悦。然而,在旦增卓玛出生4个月时,小卓玛因感冒发热送至桑珠孜区人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