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者,天下之经也。这些至理名言,在我国已流传千百年。徐孝克藏食孝母、胡泰病榻侍母三十年、木兰替父从军、陈毅为母洗尿裤……古往今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孝德故事,至今仍传颂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讲究孝道。孝敬老人的情感,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里,并积淀成极为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传承这种传统,我们有必要大力弘扬孝德精神。推行敬长教育。在校园中。学生既是个体,又是以班为单位的团体,更是以校为单位的一个大集体。为此,孝德教育可以着眼于个体,立足于班团体,利用学校大集体,构建孝德教育的网络,搭建孝德教育的平台,让孝德教育扎根校园,走向社区,走进千家万户。
一、以活动为载体,感受孝德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为此。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遵循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原则,为学生搭建孝育的舞臺。开展丰富的活动,充分感受孝德的美好。
1.诗文朗诵中感受
古诗文短小精炼,是融德育、智育和美育因素于一体的“万花筒”,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健康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富有节奏的古诗词朗诵中接受孝德的熏陶。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李密为了供养祖母安享晚年,多次辞不赴命,读起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赞颂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是督促后辈要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情真意切的古诗文,使学生在朗诵时,无不深受感染,“孝”情油然而生。
2.故事讲述中感受
孩子喜欢的故事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利用故事这一散发独特魅力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懂得孝敬。综观历史,古今中外有关“孝”的美德故事数不胜数,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陈毅探病母、孝子孔繁森、孝敬父母的毛泽东、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孝”的故事,举办“孝德故事擂台赛”,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故事讲述中充分感受孝德。
3.歌曲演唱中感受
一首优秀的歌曲,其优美健康的歌词,往往也是绝佳的德育教材。如歌曲《感恩的心》《说句心里话》《白发亲娘》《母亲》《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等。抓住歌词的特点,让孩子们学唱一首“孝德教育”歌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通过“春雨润物。悄然渗透”的方法,把美育与孝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受到孝的教育。
4.课程学习中感受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可以把“以孝立人”作为科研课题,纳入到“课程化、载体化、整体化、系列化”的轨道上来研究和实施,组织资深教师、高年级学生和素质较高的家长群策群力。齐心编写《学会孝敬,快乐成长》孝育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把孝德教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以故事、儿歌等生动的形式渗透孝德教育。每周开设一节“孝德课”,在课堂上演一演孝敬的情节。赞一赞孝敬的人物,讲一讲孝敬的事迹,读一读孝敬的文章,谈一谈如何成为一个在家让父母舒心、在校让父母省心、在社会让父母放心的人。让孝敬课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和陶冶情操的摇篮。
5.环境布置中感受
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校园中可以开展“美化校园我做主”的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孝敬的故事、图画、诗词等,以班级为单位承包美化。如学校的宣传窗可以变成“孔融让梨”“扇枕温衾”“弃官寻母”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校园花坛内可以安置“小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雕塑。教室外的墙壁也可让它“说话”,变成“孝心画廊”;教室内墙上,还可开辟“孝育文化墙”“孝心小文章”“孝心名言”栏目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设计可通过不同的创意,于细节中点燃孩子们的孝心。
二、以亲情为凭借,品悟孝情
情感是德行的基础,培养未成年人孝德情感是培养他们孝德习惯的前提。因此,我们要以情为催化剂,引领学生去细品亲情,让浓郁的亲情感动他们,触动他们孝敬的脉搏。
1.听父母讲故事
父母与孩子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父母的亲身经历尤其能触动孩子的情感,呼唤起他们心底涌动的爱。作为母亲,可以现身说法,通过向孩子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艰难历程,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父母为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经历了多少苦难,使他们感受到父母对孩子这份无私奉献的爱,从而激发起对长辈孝敬的道德情感。
2.给家长发奖状
充分挖掘表彰环节的教育作用,请孩子与家长一起参加表彰现场会和接受颁奖,引导学生体味家长的付出,使他们以自己的家长为荣,从而对家长产生深切的敬意和感恩尽孝的心理。如开展“给家长发奖状”活动时,可以班为单位,分设最民主家长、最具才能家长、最严爱家长、最辛劳家长、最有远见家长、最佳善诱家长、最宽容家长、最具责任心家长等。组织学生进行“夸夸我的父母亲”的演讲,历数家长对自己关心爱护的点滴事迹,由全班同学进行评议。颁发相应奖状。
3.为自己开账单
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亲情征文比赛”
“我的人生账单”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算算家庭年收入账,算算父母把自己养大的花费;算算父母为自己忧心操劳的事情。通过活动,让每位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4.在家庭当主人
通过“小鬼当家”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主人意识,促进道德内化。如可以开展“争当家庭小帮手、小主人、小管家”体验活动。让学生把家庭服务作为一个小岗位。以“当一天爸爸或妈妈”的角色体验形式,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做一做打扫房间、买菜、洗衣服、烧饭等家务,体验父母的辛苦,明白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以榜样为楷模,滋养孝心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根据这一理论,在孝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采取榜样示范的教育措施。
1.名人指引:寻找名人的孝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总统,是因为从小受到华盛顿的影响,是母亲在他12岁时给他讲述了华盛顿的故事,使他立志要当一位政治家。可见,名人榜样教育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照亮学生的成长 之路。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可以共同收集古今中外历代尽孝行孝的典范:如舜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毫无理由就嫌弃他的后母,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跪地向老母亲辞行等事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孝敬的名人榜样,激发对他们的学习之情。还可以开展看一看名人的影片、听一听名人的格言、读一读名人的书籍、讲一讲名人的故事、编一编名人的儿歌等一系列活动,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让这些行孝的典范指引并感化学生的孝心,使名人的孝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2.长辈垂范:感受长辈的孝
父母作为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最亲近的人,其一次行为示范胜过上百次的说教。因此,家长为孩子树立起孝的榜样是对孩子进行孝育的关键。
平時,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进行榜样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让家长进一步增强对孝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家长不仅要对自己孩子的孝敬实践情况经常进行评价、引导和矫正,更要为孩子的孝敬行为作出表率,以自己孝敬长辈的模范行动来影响、感化孩子。另外,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为孤寡老人送一夏清凉”“探望革命老前辈”等敬老爱老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孝敬氛围。
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谨记“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只有教师自身素养不断提高,典范人物和鲜明事例不断涌现,才能让孝敬’、体贴、尊重等纯朴的情怀一直与孩子们相伴,自然而然地学会感恩和孝敬。
3.伙伴示范:欣赏身边的孝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真实、亲切的典范,因此那些生活在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应当优先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2007年,中宣部等组织评选推出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在11名孝老爱亲标兵里,有6名是学生,他们的事迹是对学生开展孝德教育的极好教材。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在学校、班级中留心观察,寻找班级中孝育的典型,树立榜样。可以师生共同商议制订《小孝星评选条例》,定期评选学校、班级中的“小孝星”,张贴“孝星榜”的照片和事迹,宣传身边的榜样。
榜样在前,心有所依,人有所随。这样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再到身边的同龄人,让学生的孝心不知不觉滋生。
四、以生活为舞台,彰显孝道
开展孝德教育,就要把孝的情感教育与生活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情导行,以行表情,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知行统一。学生孝德的形成,需要有生活实践历练。只有孝心与孝行统一,学校的孝德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1.家庭:孝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孝心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可以设立孝敬日,布置“亲情作业”,积极倡导孩子们在家“尽孝心。做孝子”。内容如:制作“感恩卡”“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跟随家长一天的劳动”“为父母送一次伞、洗一次脚、捶一次背”“筹备一顿温馨晚餐”“帮爷爷按摩”“和爸爸妈妈说声‘我爱您’”“给妈妈擦护手霜”“节约家庭消费”“给奶奶梳头”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让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享受关爱与行孝的幸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亲情作业视为自己每天最乐意做的事情。
2.校园:孝育的大课堂
学校是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是培育人才的神圣摇篮。在学校大课堂里。老师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崇孝、知孝、学孝、行孝,使学生逐渐养成孝敬的好品质。
日常可以开展“献孝心,做新人”为主题的签名活动,“夸夸我的父母”习作展览,“我能行——家庭才艺展”擂台赛,“声声儿歌献亲人”儿歌创作比赛。“我的亲情小报”展示会,“班级小孝星”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孝亲活动。如在清明节,开展“讲英雄故事,忆英烈遗言”活动,扫墓踏青,学做一朵小红花,献给心中最崇敬的烈士。通过缅怀先烈,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萌发“孝国”的情怀。重阳节。鼓励学生邀请家中的长辈、社区的大爷大妈参加一次游园活动,或陪伴爷爷、奶奶们去赏菊,搀扶外公外婆们去登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孝亲敬长。
3.社会:孝育的大舞台
现代的孝心观念巳不单单局限于家庭、校园,它应走向社会。首先,学校可以和社区、部门联合展开,整体推进孝敬工作。如:组织高年级学生向社会写一封崇孝倡议书;组织雏鹰假日小队到超市、小商品市场等热闹地区宣传孝文化;组织校园电视台小记者走进工厂、部门采访孝星、孝迹;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到敬老院开展“献孝心”活动等。
其次,可以把社区中有老人的家庭作为学生的“孝敬实践小基地”,定期开展社会服务。如成立假日小分队,每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省下零花钱为老人添置生活用品,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陪老人聊天,搀扶老人散步等,给老人送去欢乐。
这样,通过家庭、校园、社会的整合教育,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互相关爱的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不断积淀,使学校孝德教育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形成孝德教育“学校内开花,全社会结果”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 余志全
一、以活动为载体,感受孝德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为此。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遵循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原则,为学生搭建孝育的舞臺。开展丰富的活动,充分感受孝德的美好。
1.诗文朗诵中感受
古诗文短小精炼,是融德育、智育和美育因素于一体的“万花筒”,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健康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富有节奏的古诗词朗诵中接受孝德的熏陶。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李密为了供养祖母安享晚年,多次辞不赴命,读起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赞颂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是督促后辈要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情真意切的古诗文,使学生在朗诵时,无不深受感染,“孝”情油然而生。
2.故事讲述中感受
孩子喜欢的故事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利用故事这一散发独特魅力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懂得孝敬。综观历史,古今中外有关“孝”的美德故事数不胜数,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陈毅探病母、孝子孔繁森、孝敬父母的毛泽东、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孝”的故事,举办“孝德故事擂台赛”,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故事讲述中充分感受孝德。
3.歌曲演唱中感受
一首优秀的歌曲,其优美健康的歌词,往往也是绝佳的德育教材。如歌曲《感恩的心》《说句心里话》《白发亲娘》《母亲》《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等。抓住歌词的特点,让孩子们学唱一首“孝德教育”歌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通过“春雨润物。悄然渗透”的方法,把美育与孝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受到孝的教育。
4.课程学习中感受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可以把“以孝立人”作为科研课题,纳入到“课程化、载体化、整体化、系列化”的轨道上来研究和实施,组织资深教师、高年级学生和素质较高的家长群策群力。齐心编写《学会孝敬,快乐成长》孝育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把孝德教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以故事、儿歌等生动的形式渗透孝德教育。每周开设一节“孝德课”,在课堂上演一演孝敬的情节。赞一赞孝敬的人物,讲一讲孝敬的事迹,读一读孝敬的文章,谈一谈如何成为一个在家让父母舒心、在校让父母省心、在社会让父母放心的人。让孝敬课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和陶冶情操的摇篮。
5.环境布置中感受
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校园中可以开展“美化校园我做主”的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孝敬的故事、图画、诗词等,以班级为单位承包美化。如学校的宣传窗可以变成“孔融让梨”“扇枕温衾”“弃官寻母”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校园花坛内可以安置“小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雕塑。教室外的墙壁也可让它“说话”,变成“孝心画廊”;教室内墙上,还可开辟“孝育文化墙”“孝心小文章”“孝心名言”栏目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设计可通过不同的创意,于细节中点燃孩子们的孝心。
二、以亲情为凭借,品悟孝情
情感是德行的基础,培养未成年人孝德情感是培养他们孝德习惯的前提。因此,我们要以情为催化剂,引领学生去细品亲情,让浓郁的亲情感动他们,触动他们孝敬的脉搏。
1.听父母讲故事
父母与孩子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父母的亲身经历尤其能触动孩子的情感,呼唤起他们心底涌动的爱。作为母亲,可以现身说法,通过向孩子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艰难历程,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父母为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经历了多少苦难,使他们感受到父母对孩子这份无私奉献的爱,从而激发起对长辈孝敬的道德情感。
2.给家长发奖状
充分挖掘表彰环节的教育作用,请孩子与家长一起参加表彰现场会和接受颁奖,引导学生体味家长的付出,使他们以自己的家长为荣,从而对家长产生深切的敬意和感恩尽孝的心理。如开展“给家长发奖状”活动时,可以班为单位,分设最民主家长、最具才能家长、最严爱家长、最辛劳家长、最有远见家长、最佳善诱家长、最宽容家长、最具责任心家长等。组织学生进行“夸夸我的父母亲”的演讲,历数家长对自己关心爱护的点滴事迹,由全班同学进行评议。颁发相应奖状。
3.为自己开账单
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亲情征文比赛”
“我的人生账单”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算算家庭年收入账,算算父母把自己养大的花费;算算父母为自己忧心操劳的事情。通过活动,让每位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4.在家庭当主人
通过“小鬼当家”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主人意识,促进道德内化。如可以开展“争当家庭小帮手、小主人、小管家”体验活动。让学生把家庭服务作为一个小岗位。以“当一天爸爸或妈妈”的角色体验形式,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做一做打扫房间、买菜、洗衣服、烧饭等家务,体验父母的辛苦,明白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以榜样为楷模,滋养孝心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根据这一理论,在孝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采取榜样示范的教育措施。
1.名人指引:寻找名人的孝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总统,是因为从小受到华盛顿的影响,是母亲在他12岁时给他讲述了华盛顿的故事,使他立志要当一位政治家。可见,名人榜样教育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照亮学生的成长 之路。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可以共同收集古今中外历代尽孝行孝的典范:如舜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毫无理由就嫌弃他的后母,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跪地向老母亲辞行等事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孝敬的名人榜样,激发对他们的学习之情。还可以开展看一看名人的影片、听一听名人的格言、读一读名人的书籍、讲一讲名人的故事、编一编名人的儿歌等一系列活动,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让这些行孝的典范指引并感化学生的孝心,使名人的孝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2.长辈垂范:感受长辈的孝
父母作为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最亲近的人,其一次行为示范胜过上百次的说教。因此,家长为孩子树立起孝的榜样是对孩子进行孝育的关键。
平時,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进行榜样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让家长进一步增强对孝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家长不仅要对自己孩子的孝敬实践情况经常进行评价、引导和矫正,更要为孩子的孝敬行为作出表率,以自己孝敬长辈的模范行动来影响、感化孩子。另外,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为孤寡老人送一夏清凉”“探望革命老前辈”等敬老爱老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孝敬氛围。
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谨记“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只有教师自身素养不断提高,典范人物和鲜明事例不断涌现,才能让孝敬’、体贴、尊重等纯朴的情怀一直与孩子们相伴,自然而然地学会感恩和孝敬。
3.伙伴示范:欣赏身边的孝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真实、亲切的典范,因此那些生活在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应当优先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2007年,中宣部等组织评选推出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在11名孝老爱亲标兵里,有6名是学生,他们的事迹是对学生开展孝德教育的极好教材。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在学校、班级中留心观察,寻找班级中孝育的典型,树立榜样。可以师生共同商议制订《小孝星评选条例》,定期评选学校、班级中的“小孝星”,张贴“孝星榜”的照片和事迹,宣传身边的榜样。
榜样在前,心有所依,人有所随。这样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再到身边的同龄人,让学生的孝心不知不觉滋生。
四、以生活为舞台,彰显孝道
开展孝德教育,就要把孝的情感教育与生活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情导行,以行表情,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知行统一。学生孝德的形成,需要有生活实践历练。只有孝心与孝行统一,学校的孝德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1.家庭:孝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孝心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可以设立孝敬日,布置“亲情作业”,积极倡导孩子们在家“尽孝心。做孝子”。内容如:制作“感恩卡”“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跟随家长一天的劳动”“为父母送一次伞、洗一次脚、捶一次背”“筹备一顿温馨晚餐”“帮爷爷按摩”“和爸爸妈妈说声‘我爱您’”“给妈妈擦护手霜”“节约家庭消费”“给奶奶梳头”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让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享受关爱与行孝的幸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亲情作业视为自己每天最乐意做的事情。
2.校园:孝育的大课堂
学校是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是培育人才的神圣摇篮。在学校大课堂里。老师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崇孝、知孝、学孝、行孝,使学生逐渐养成孝敬的好品质。
日常可以开展“献孝心,做新人”为主题的签名活动,“夸夸我的父母”习作展览,“我能行——家庭才艺展”擂台赛,“声声儿歌献亲人”儿歌创作比赛。“我的亲情小报”展示会,“班级小孝星”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孝亲活动。如在清明节,开展“讲英雄故事,忆英烈遗言”活动,扫墓踏青,学做一朵小红花,献给心中最崇敬的烈士。通过缅怀先烈,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萌发“孝国”的情怀。重阳节。鼓励学生邀请家中的长辈、社区的大爷大妈参加一次游园活动,或陪伴爷爷、奶奶们去赏菊,搀扶外公外婆们去登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孝亲敬长。
3.社会:孝育的大舞台
现代的孝心观念巳不单单局限于家庭、校园,它应走向社会。首先,学校可以和社区、部门联合展开,整体推进孝敬工作。如:组织高年级学生向社会写一封崇孝倡议书;组织雏鹰假日小队到超市、小商品市场等热闹地区宣传孝文化;组织校园电视台小记者走进工厂、部门采访孝星、孝迹;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到敬老院开展“献孝心”活动等。
其次,可以把社区中有老人的家庭作为学生的“孝敬实践小基地”,定期开展社会服务。如成立假日小分队,每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省下零花钱为老人添置生活用品,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陪老人聊天,搀扶老人散步等,给老人送去欢乐。
这样,通过家庭、校园、社会的整合教育,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互相关爱的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不断积淀,使学校孝德教育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形成孝德教育“学校内开花,全社会结果”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 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