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好孩子”的发现者。课改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充分的尊重信任和鼓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以爱为源” 什么是“爱铁成钢”……
【关键词】合作者引导者发现者以爱为源爱铁成钢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们的探索与实践中过去,我伴随着课改一同成长。回首走过的课改之路,我们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高兴,有过感叹,也有过失望与憧憬。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既要体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课改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充分的尊重信任和鼓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课改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以爱为源” 什么是“爱铁成钢”……
1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这样的课堂是新课改所要追求的课堂,也是我所渴望的课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身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新课改的实施,迫使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新课改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只是那个伴奏者!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未必不如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努力改变着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学生惟命是从为荣,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中走出来,蹲下身子来欣赏我的学生,倾听我的学生,向我的学生学习,和我的学生一同成长。记得在执教一年级的《影子》一课时,我正为让学生理解“跟着”和“陪着”两个词语的意思而犯愁时,忽然发现平时爱做小动作的菅晓鲁和菅雪岩两个人抱在了一起。当时我很生气,把他们叫了起来,可他们依旧抱在一块儿。没等我开口,菅雪岩大声说:“老师,这就叫‘陪着’。”我恍然大悟,也欣喜若狂:无须多言,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干嘛非让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表述出来呢?对,让孩子们演一演,不就全明白了吗?接下来的课堂,我和孩子们在欢笑声中边读边演。孩子们不但很快明白了什么是“前后左右” ,什么是“跟着”和“陪着”,而且在合作中他们互帮互助,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真的应该感谢课改,让我能静下心来,从而感受到了一次成功的快乐,更感受到孩子们那无穷的智慧,也更使我懂得孩子们需要关爱,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的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海洋的能力!与其让教师有一桶水往学生的杯里倒,不如教学生如何去挖掘水源,如何变“杯中水”为“长流水”。
在刚刚结束的学校内互相听评课活动中,我执教了《我的“长生果”》一课。这节课几乎没有了我的提问,也很难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沉默与“刷刷”的书写声充满了课堂。课堂伊始,我设计的问题是“长生果是什么,文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来引导学生。学生带着好奇心急切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沟通,与作者的沟通,触碰到了作者的心灵,心中涌起激情。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用笔尖写出来。此时要我们老师做什么,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着,组织者。就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去读书,教会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感受读书的乐趣,让他们爱读书。此时,只因不同的声音而精彩,我又怎忍心打断他们的思绪呢?
3做“好孩子”的发现者
爱,是人类最美的情感,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圣,爱成绩或品行差一点的孩子更是神。”我却要说,我们老师既不是“圣”,也不是“神”,我们所做的是心灵到心灵的沟通,我们所要完成的是一项“灵魂塑造”的工程。
万春刚,是令前几任老师头疼的“顽劣分子”,作业不做,上课走神儿,课余惹事打架……每一件坏事都有他的参与,批评无效,惩罚还无效,家长管教一两天还凑效,时间一长,便也顺其自然。从接手这个班级以来,我对他也严加管教,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便置之不理。但后来的一件事,使我对他改变了看法,产生了希望。在一次语文复习课上,我让学生练习缩句,其中有一道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一些:在晨风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快乐地游戏。一时间,孩子们纷纷举手,可是他们的答案又一一被我否定,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这时,突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怎么是他!”我的心凉了半截:万春刚上课是挺爱回答问题,但每次都是丢三落四,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再环顾一下四周仍是寂静一片。好,就让他说吧!“小朋友游戏。”我当时还以为听错了,居然完全正确。我一愣之后,马上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万春刚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说的非常正确。”并对他投去赞许的微笑。这时,我忽然发现,平时无论怎样批评都不会脸红的他居然羞涩的低下了头。从此之后,每次语文课上,我都尽量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且当众大加表扬,让他有了成功的自信,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与赞许。现在,他虽然还像原先那样做一些所谓的“坏事”,但那只是偶尔的,从原先的一天几次到现在的四五天一次,我知道他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我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如果没有我的那次“勉强”,也许不会有他今天的自信;如果没有我的那次“勉强”,更不会唤起我心中对他的“爱”; 如果没有我的那次“勉强”,也许我会自责一辈子,甚至被他痛恨一辈子……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合作者引导者发现者以爱为源爱铁成钢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们的探索与实践中过去,我伴随着课改一同成长。回首走过的课改之路,我们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高兴,有过感叹,也有过失望与憧憬。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既要体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课改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充分的尊重信任和鼓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课改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以爱为源” 什么是“爱铁成钢”……
1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这样的课堂是新课改所要追求的课堂,也是我所渴望的课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身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新课改的实施,迫使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新课改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只是那个伴奏者!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未必不如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努力改变着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学生惟命是从为荣,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中走出来,蹲下身子来欣赏我的学生,倾听我的学生,向我的学生学习,和我的学生一同成长。记得在执教一年级的《影子》一课时,我正为让学生理解“跟着”和“陪着”两个词语的意思而犯愁时,忽然发现平时爱做小动作的菅晓鲁和菅雪岩两个人抱在了一起。当时我很生气,把他们叫了起来,可他们依旧抱在一块儿。没等我开口,菅雪岩大声说:“老师,这就叫‘陪着’。”我恍然大悟,也欣喜若狂:无须多言,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干嘛非让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表述出来呢?对,让孩子们演一演,不就全明白了吗?接下来的课堂,我和孩子们在欢笑声中边读边演。孩子们不但很快明白了什么是“前后左右” ,什么是“跟着”和“陪着”,而且在合作中他们互帮互助,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真的应该感谢课改,让我能静下心来,从而感受到了一次成功的快乐,更感受到孩子们那无穷的智慧,也更使我懂得孩子们需要关爱,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的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海洋的能力!与其让教师有一桶水往学生的杯里倒,不如教学生如何去挖掘水源,如何变“杯中水”为“长流水”。
在刚刚结束的学校内互相听评课活动中,我执教了《我的“长生果”》一课。这节课几乎没有了我的提问,也很难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沉默与“刷刷”的书写声充满了课堂。课堂伊始,我设计的问题是“长生果是什么,文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来引导学生。学生带着好奇心急切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沟通,与作者的沟通,触碰到了作者的心灵,心中涌起激情。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用笔尖写出来。此时要我们老师做什么,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着,组织者。就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去读书,教会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感受读书的乐趣,让他们爱读书。此时,只因不同的声音而精彩,我又怎忍心打断他们的思绪呢?
3做“好孩子”的发现者
爱,是人类最美的情感,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圣,爱成绩或品行差一点的孩子更是神。”我却要说,我们老师既不是“圣”,也不是“神”,我们所做的是心灵到心灵的沟通,我们所要完成的是一项“灵魂塑造”的工程。
万春刚,是令前几任老师头疼的“顽劣分子”,作业不做,上课走神儿,课余惹事打架……每一件坏事都有他的参与,批评无效,惩罚还无效,家长管教一两天还凑效,时间一长,便也顺其自然。从接手这个班级以来,我对他也严加管教,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便置之不理。但后来的一件事,使我对他改变了看法,产生了希望。在一次语文复习课上,我让学生练习缩句,其中有一道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一些:在晨风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快乐地游戏。一时间,孩子们纷纷举手,可是他们的答案又一一被我否定,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这时,突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怎么是他!”我的心凉了半截:万春刚上课是挺爱回答问题,但每次都是丢三落四,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再环顾一下四周仍是寂静一片。好,就让他说吧!“小朋友游戏。”我当时还以为听错了,居然完全正确。我一愣之后,马上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万春刚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说的非常正确。”并对他投去赞许的微笑。这时,我忽然发现,平时无论怎样批评都不会脸红的他居然羞涩的低下了头。从此之后,每次语文课上,我都尽量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且当众大加表扬,让他有了成功的自信,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与赞许。现在,他虽然还像原先那样做一些所谓的“坏事”,但那只是偶尔的,从原先的一天几次到现在的四五天一次,我知道他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我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如果没有我的那次“勉强”,也许不会有他今天的自信;如果没有我的那次“勉强”,更不会唤起我心中对他的“爱”; 如果没有我的那次“勉强”,也许我会自责一辈子,甚至被他痛恨一辈子……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