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地处华北,民风俭朴,饮食不尚奢华,讲求实惠,正所谓食风庄重,素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之评语。在山东农村,最有特色的就是盛面喜用的特大号“捞碗”(可容200~300克干面条)。吃饭的时候,只见人手一碗,指缝间夹上饼馍或葱蒜,在村中心的“饭场”多人围蹲就食,边吃边拉家常。不过,山东人的大气并不只表现在大号捞碗上。酒才是山东人个性的最佳体现。
喝酒
山东是饮酒大省,山东人能喝酒也是全国闻名。谈到这一点,很多人都会想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喝酒的场面——大碗饮酒、大口吃肉,那叫一个痛快。如今,在山东境内,最常见的酒器也仍然是碗。在婚嫁丧娶中,大碗酒再次将山东人的豪爽表达得淋漓尽致。
既然民间有好酒之风,出产名酒自然也不在话下,像一品景芝酒、古贝春酒、泰山特曲、扳倒井、孔府家酒、花冠酒、兰陵、清照酒、趵突泉、景阳冈等,很多都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酒,更是山东人自己所喜欢喝的佳酿。
山东人的喝酒并不仅仅是随性,他们喝的是传统,是文化。可能全国各地在喝酒方面的讲究,山东首屈一指。就以礼仪来说,一上山东的酒桌,各地客人马上发现,酒桌上的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主陪坐哪里,主宾坐哪里,副陪坐哪里,副宾坐哪里……客随主便,让客人不必谦让客气。
在主人提议之下,宴会正式开始。
一般来说,在山东的酒桌上,白酒喝法是要求第一杯六口喝掉,以后随意。六口的顺序是,主陪带三口,副陪带三口。在这之前,客人是不能主动敬酒的。啤酒的比例是一比六或者一比八。六口以后要求全部干掉。在主陪和副陪带完以后,主陪会宣布自由时间开始。一般情况下,主陪和副陪会跟每一位客人喝一次,热情的主人会跟每位喝两次,所谓“礼仪之邦,喝酒成双”。普通意义上客人再回敬每位主人一次。最后,主陪会招呼大家喝最后一杯,即宴请结束的信号,俗称“门清”,最后一杯要喝完。
在经过这样一次过程之后,宴席真正的味道也就出来了,那就是,吃不是最重要的,喝酒也不是为了快意,大家在交往当中共同遵守的乃是礼仪,这就是齐鲁大地上儒家文化的表现。
事实上,在饮食方面,山东堪称大省,鲁菜闻名天下,像黄河鱼汤、魏氏熏鸡、阳谷炊饼、德州扒鸡、蓬莱八仙宴、青岛渔家宴、泰安白菜宴等早已蜚声内外,令人闻名垂涎。饮食文化,讲求的是“色、香、味、皿、形、温”六要素。在中国古代,人们钟爱美食,同时更重视礼教,崇礼重教的家族都把食器当作最为重要的礼器,因此食器本身就是被凝固的文化。
孔宴大器
孔府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世袭贵族之一,自汉高祖刘邦“以太牢祀孔子”,承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奉行尊孔崇儒的治国方略。至明、清时期,孔子的嫡系被确定为“当朝一品”。在日常生活中,上要迎迓圣驾,下要接待各级祭孔官贵,因此宴饮频繁,且非常讲究。
孔府宴席名目繁多、等级严格,有婚、丧、寿宴,官、族、贵宴(即迎接官府、族人、贵客的宴会)。这些宴会的参加者,既有官职大小之别,又有族人亲疏之分,另外还有礼仪大小,节(祭)日重轻的区分。孔府掌握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接待原则,所以,菜肴的珍贵、粗细、多少和餐具器皿的贵重程度都有区别,这样,便能在宴中充分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孔府的主人,遵循其祖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要求,对饮食精益求精,既取营养,又讲排场。菜肴制作上选料广泛,粗菜细做,细菜精做,并且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大件菜肴有:“当朝一品锅”“燕菜一品锅”“红扒鱼翅”“神仙鸭子”“一卵孵双凤”“八宝鸭子”“霸王别姬”“绣球鱼肚”“怀抱鲤”“带子上朝”“烤花篮桂鱼”“干蒸莲子”等。
家常菜肴有:“玉带虾仁”“松子虾仁”“松子鱼糕”“一品豆腐”“烧安南子”“炒双翠”“九层鸡塔”“锅塔豆腐”“七星鸡子”“鸳鸯鸡”“汪肉丝”“珍珠汤”“什锦素鹅脖”“鸡皮软烧豆腐”“春芽豆腐”“炸溜茄子”“油淋白菜”等。
这些精美的孔府菜品,烹调方法独特,不少菜品还寓有典故。
孔府宴席的格局,明以前已不可考,清代大致有“满汉全席”“全羊大菜”“燕菜席”“鱼翅席”“海参席”“便席”“如意席”等,这些宴席又有更细的区别。其中,“满汉全席”堪称最高级的席面。
孔府里保存了一套满汉全席用的餐具,为银锡合金所制,共404件,分别有主、副、配和大小器皿组成,可供上196道肴品。从器底钤字可知,器具出自广东潮阳潮城名店“颜和顺正老店”,匠师是杨义华。器具上有“辛卯年”的镌记,辛卯年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这套餐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因当时皇帝、官员,接踵到曲阜祭孔朝圣,孔府的接待规格渐高,为适应当时的需要,由经筵官报皇帝批准,专门为孔府制造了这套满汉餐具。
二是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的女儿下嫁给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之子孔宪培(乾隆四十八年袭封衍圣公)时,乾隆皇帝弘历特别制作了这套珍贵的银质礼食食器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而带到孔府来的。
这套满汉餐具从造型上看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仿古造型,主要仿制青铜礼食器的簋、彝、鬲、豆、鼎等,以示古雅别致。第二部分是像生造型,主要取象于鱼、鸭、鹿、桃、瓜、琵琶等形像,其制作逼真生动,为宴席增添了许多生气。器身又多以玉、翡、玛瑙、珊瑚等珠宝嵌镶或蝉狮头、鱼眼等美丽图形作为装饰,并雕有花卉及其它图案。非但如此,在器具上还镌刻了许多吉祥祝福的词句,字体则有楷、隶、行草、篆籀等。整套餐具奇异华丽,银光闪烁,使饮宴与文化浑然一体,显示了“满汉全席”的富丽华贵。
其中的仿古类餐具,制作者不但仿制出古器的外形,还赋予各器以古雅的名字,如周邦簋、伯申宝彝、尊鬲、雷纹豆、周升邦父簋、周方耳宝鼎、曲耳宝鼎、兽缘素腹鼎、伯硕父鼎等,可见这些器物应是仿商周。
除造型古朴美观外,孔府的这套“满汉餐具”,其实用性也是颇为讲究的。如盛肴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上一层可盛菜肴,下一层冬天可置热水以保温,夏可置冰以凉爽。涮煮器有燃木炭的涮锅和燃酒的汤锅。果碟则分干鲜两制等。就其器具的质地、形制、套数规制,还是工艺水平,均属举世无双的上乘之作。 这些器物中最大的一件,长36厘米,器身镌有“当朝一品”,无疑是在显示主人非同一般的尊贵身份。对主人来说如此,对于客人来说,亦是如此,因为只有钦差大臣、军国枢要、封疆大吏一类或以上身份的来宾,才有资格受用此具。
孔府中举行包括满汉全席在内的各种高级宴筵,以及宴享宗室、钦差、高官、显宦、名士、贵宾的地方,是在前上房。这里屋宇宽敞,室内雕梁画栋,红烛高照,富丽堂皇。试想,当年开满汉全席时,将那套造型别致、古色古香的银质点铜锡合金餐具,在桌上摆展开来,是何等的壮观和气派。
淄博陶瓷
实际上,为了满足中国人的饮食日用,中国各地古窑口众多,相关文化传承也始终在进程当中。山东陶瓷窑口在市场上虽不像“千峰翠色”的越瓷、“如雪类银”的邢瓷、“云白天青”的柴汝官瓷、“声如磬、色如玉”的影青瓷,青花、五彩、斗彩等声名显赫,但同样历史悠久,文化绚烂。
以目前考古发掘情况来说,早在公元前5100年,山东就有了制陶业。在公元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的制陶技艺达到较高水平,其慢轮成型塑造出的鬻、鼎、觚、豆、钵、罐、盘、背壶等多种器形,能用土红、赭石、白垩士、碳黑等颜色在陶器上勾绘各种规矩整齐的几何形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制陶业的蛋壳黑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很高的位置。
据文献记载,淄博陶瓷盛于宋代——“居人相袭善为陶”,遂有“瓷城”“瓷都”誉称。近年来,淄博陶瓷、琉璃业在新科技的刺激下,一方面继承、挖掘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材质方面,取得了陶瓷界所公认的成绩。
淄博人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是一种传统,“雨点釉陶”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雨点釉陶产于博山,即今淄博市博山区。此种陶瓷始于宋代,因漆黑的釉色表面上星布斑点而得名。用雨点釉陶器盛茶水,斑点如金星般熠熠发亮。雨点釉陶后流传东瀛,为日本人所珍爱。其后,全国兴起青花白釉瓷,油滴瓷制作技艺逐渐湮没失传。20世纪20年代,著名博山陶瓷艺人侯相会开始反复探索实验,直到1936年才取得成功,博山雨点釉陶自此扬名海内外。
以茶水入雨点釉陶,器内金光熠熠;以清水或白酒入器,则银星闪耀。映日视之,晶莹夺目,器形端庄凝重,古抽朴雅,有宋代遗韵。现在侯老艺人已谢世,但博山美术陶瓷厂生产的雨点釉陶器,如双龙瓶、天球瓶、柳叶瓶、盘、盏、茶具、文具、酒具等,都已得传承。
至于更新的适用于当代餐饮及日常生活的淄博日用瓷,更是演化为以优质细瓷为主的新主流。其中包括:滑石瓷、高长石瓷、色瓷、骨瓷、高石英瓷等。更高品质的瓷器需要更新的生活理解,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新的瓷器标准与瓷器审美也将重塑中国人的生活。
喝酒
山东是饮酒大省,山东人能喝酒也是全国闻名。谈到这一点,很多人都会想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喝酒的场面——大碗饮酒、大口吃肉,那叫一个痛快。如今,在山东境内,最常见的酒器也仍然是碗。在婚嫁丧娶中,大碗酒再次将山东人的豪爽表达得淋漓尽致。
既然民间有好酒之风,出产名酒自然也不在话下,像一品景芝酒、古贝春酒、泰山特曲、扳倒井、孔府家酒、花冠酒、兰陵、清照酒、趵突泉、景阳冈等,很多都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酒,更是山东人自己所喜欢喝的佳酿。
山东人的喝酒并不仅仅是随性,他们喝的是传统,是文化。可能全国各地在喝酒方面的讲究,山东首屈一指。就以礼仪来说,一上山东的酒桌,各地客人马上发现,酒桌上的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主陪坐哪里,主宾坐哪里,副陪坐哪里,副宾坐哪里……客随主便,让客人不必谦让客气。
在主人提议之下,宴会正式开始。
一般来说,在山东的酒桌上,白酒喝法是要求第一杯六口喝掉,以后随意。六口的顺序是,主陪带三口,副陪带三口。在这之前,客人是不能主动敬酒的。啤酒的比例是一比六或者一比八。六口以后要求全部干掉。在主陪和副陪带完以后,主陪会宣布自由时间开始。一般情况下,主陪和副陪会跟每一位客人喝一次,热情的主人会跟每位喝两次,所谓“礼仪之邦,喝酒成双”。普通意义上客人再回敬每位主人一次。最后,主陪会招呼大家喝最后一杯,即宴请结束的信号,俗称“门清”,最后一杯要喝完。
在经过这样一次过程之后,宴席真正的味道也就出来了,那就是,吃不是最重要的,喝酒也不是为了快意,大家在交往当中共同遵守的乃是礼仪,这就是齐鲁大地上儒家文化的表现。
事实上,在饮食方面,山东堪称大省,鲁菜闻名天下,像黄河鱼汤、魏氏熏鸡、阳谷炊饼、德州扒鸡、蓬莱八仙宴、青岛渔家宴、泰安白菜宴等早已蜚声内外,令人闻名垂涎。饮食文化,讲求的是“色、香、味、皿、形、温”六要素。在中国古代,人们钟爱美食,同时更重视礼教,崇礼重教的家族都把食器当作最为重要的礼器,因此食器本身就是被凝固的文化。
孔宴大器
孔府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世袭贵族之一,自汉高祖刘邦“以太牢祀孔子”,承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奉行尊孔崇儒的治国方略。至明、清时期,孔子的嫡系被确定为“当朝一品”。在日常生活中,上要迎迓圣驾,下要接待各级祭孔官贵,因此宴饮频繁,且非常讲究。
孔府宴席名目繁多、等级严格,有婚、丧、寿宴,官、族、贵宴(即迎接官府、族人、贵客的宴会)。这些宴会的参加者,既有官职大小之别,又有族人亲疏之分,另外还有礼仪大小,节(祭)日重轻的区分。孔府掌握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接待原则,所以,菜肴的珍贵、粗细、多少和餐具器皿的贵重程度都有区别,这样,便能在宴中充分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孔府的主人,遵循其祖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要求,对饮食精益求精,既取营养,又讲排场。菜肴制作上选料广泛,粗菜细做,细菜精做,并且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大件菜肴有:“当朝一品锅”“燕菜一品锅”“红扒鱼翅”“神仙鸭子”“一卵孵双凤”“八宝鸭子”“霸王别姬”“绣球鱼肚”“怀抱鲤”“带子上朝”“烤花篮桂鱼”“干蒸莲子”等。
家常菜肴有:“玉带虾仁”“松子虾仁”“松子鱼糕”“一品豆腐”“烧安南子”“炒双翠”“九层鸡塔”“锅塔豆腐”“七星鸡子”“鸳鸯鸡”“汪肉丝”“珍珠汤”“什锦素鹅脖”“鸡皮软烧豆腐”“春芽豆腐”“炸溜茄子”“油淋白菜”等。
这些精美的孔府菜品,烹调方法独特,不少菜品还寓有典故。
孔府宴席的格局,明以前已不可考,清代大致有“满汉全席”“全羊大菜”“燕菜席”“鱼翅席”“海参席”“便席”“如意席”等,这些宴席又有更细的区别。其中,“满汉全席”堪称最高级的席面。
孔府里保存了一套满汉全席用的餐具,为银锡合金所制,共404件,分别有主、副、配和大小器皿组成,可供上196道肴品。从器底钤字可知,器具出自广东潮阳潮城名店“颜和顺正老店”,匠师是杨义华。器具上有“辛卯年”的镌记,辛卯年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这套餐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因当时皇帝、官员,接踵到曲阜祭孔朝圣,孔府的接待规格渐高,为适应当时的需要,由经筵官报皇帝批准,专门为孔府制造了这套满汉餐具。
二是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的女儿下嫁给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之子孔宪培(乾隆四十八年袭封衍圣公)时,乾隆皇帝弘历特别制作了这套珍贵的银质礼食食器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而带到孔府来的。
这套满汉餐具从造型上看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仿古造型,主要仿制青铜礼食器的簋、彝、鬲、豆、鼎等,以示古雅别致。第二部分是像生造型,主要取象于鱼、鸭、鹿、桃、瓜、琵琶等形像,其制作逼真生动,为宴席增添了许多生气。器身又多以玉、翡、玛瑙、珊瑚等珠宝嵌镶或蝉狮头、鱼眼等美丽图形作为装饰,并雕有花卉及其它图案。非但如此,在器具上还镌刻了许多吉祥祝福的词句,字体则有楷、隶、行草、篆籀等。整套餐具奇异华丽,银光闪烁,使饮宴与文化浑然一体,显示了“满汉全席”的富丽华贵。
其中的仿古类餐具,制作者不但仿制出古器的外形,还赋予各器以古雅的名字,如周邦簋、伯申宝彝、尊鬲、雷纹豆、周升邦父簋、周方耳宝鼎、曲耳宝鼎、兽缘素腹鼎、伯硕父鼎等,可见这些器物应是仿商周。
除造型古朴美观外,孔府的这套“满汉餐具”,其实用性也是颇为讲究的。如盛肴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上一层可盛菜肴,下一层冬天可置热水以保温,夏可置冰以凉爽。涮煮器有燃木炭的涮锅和燃酒的汤锅。果碟则分干鲜两制等。就其器具的质地、形制、套数规制,还是工艺水平,均属举世无双的上乘之作。 这些器物中最大的一件,长36厘米,器身镌有“当朝一品”,无疑是在显示主人非同一般的尊贵身份。对主人来说如此,对于客人来说,亦是如此,因为只有钦差大臣、军国枢要、封疆大吏一类或以上身份的来宾,才有资格受用此具。
孔府中举行包括满汉全席在内的各种高级宴筵,以及宴享宗室、钦差、高官、显宦、名士、贵宾的地方,是在前上房。这里屋宇宽敞,室内雕梁画栋,红烛高照,富丽堂皇。试想,当年开满汉全席时,将那套造型别致、古色古香的银质点铜锡合金餐具,在桌上摆展开来,是何等的壮观和气派。
淄博陶瓷
实际上,为了满足中国人的饮食日用,中国各地古窑口众多,相关文化传承也始终在进程当中。山东陶瓷窑口在市场上虽不像“千峰翠色”的越瓷、“如雪类银”的邢瓷、“云白天青”的柴汝官瓷、“声如磬、色如玉”的影青瓷,青花、五彩、斗彩等声名显赫,但同样历史悠久,文化绚烂。
以目前考古发掘情况来说,早在公元前5100年,山东就有了制陶业。在公元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的制陶技艺达到较高水平,其慢轮成型塑造出的鬻、鼎、觚、豆、钵、罐、盘、背壶等多种器形,能用土红、赭石、白垩士、碳黑等颜色在陶器上勾绘各种规矩整齐的几何形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制陶业的蛋壳黑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很高的位置。
据文献记载,淄博陶瓷盛于宋代——“居人相袭善为陶”,遂有“瓷城”“瓷都”誉称。近年来,淄博陶瓷、琉璃业在新科技的刺激下,一方面继承、挖掘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材质方面,取得了陶瓷界所公认的成绩。
淄博人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是一种传统,“雨点釉陶”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雨点釉陶产于博山,即今淄博市博山区。此种陶瓷始于宋代,因漆黑的釉色表面上星布斑点而得名。用雨点釉陶器盛茶水,斑点如金星般熠熠发亮。雨点釉陶后流传东瀛,为日本人所珍爱。其后,全国兴起青花白釉瓷,油滴瓷制作技艺逐渐湮没失传。20世纪20年代,著名博山陶瓷艺人侯相会开始反复探索实验,直到1936年才取得成功,博山雨点釉陶自此扬名海内外。
以茶水入雨点釉陶,器内金光熠熠;以清水或白酒入器,则银星闪耀。映日视之,晶莹夺目,器形端庄凝重,古抽朴雅,有宋代遗韵。现在侯老艺人已谢世,但博山美术陶瓷厂生产的雨点釉陶器,如双龙瓶、天球瓶、柳叶瓶、盘、盏、茶具、文具、酒具等,都已得传承。
至于更新的适用于当代餐饮及日常生活的淄博日用瓷,更是演化为以优质细瓷为主的新主流。其中包括:滑石瓷、高长石瓷、色瓷、骨瓷、高石英瓷等。更高品质的瓷器需要更新的生活理解,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新的瓷器标准与瓷器审美也将重塑中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