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度不断增加,教育教学得到了不断的改进,语文作为教学中一门最基础的课程也需要跟紧时代的脚步。主题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手段之一,以其围绕个体重点,整合书本内容,同时将课外知识相连接达到开放性教学体验的目的而备受老师喜欢。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主题式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加有利于老师将相似相近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化零为整,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多,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需要跟紧时代的脚步,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目标不明确
  运用教学方法应明确现状。作为老师,现在的教学模式的主体还停留在以自己为中心,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重心没有更多放在学生身上,而是停留在所谓的教学目标上,主体意识仍停留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忽略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降低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压缩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原本起到积极作用的阅读教学更加公式化,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教育教学目的无法达成。
  (二)学生自主阅读不达标
  受到社会风气以及各方面因素影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多以自身经验或思考自认为适合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向基本由老师确定,这就存在学生自主阅读阶段的空白,任务形式的学习阅读只能给学生带来压力与烦恼。过于公式化的学习,无法体现学生的特点,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变相地改变了学生的兴趣方向,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个人阅读特点,同时也降低了学生主动阅读、勇于尝试的想法。
  (三)过于强调技巧与思想的统一
  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更加重视对题目应答成功的方法,所以总结了许多所谓的答题技巧,要求学生掌握,这样的训练过于机械化,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仅仅需要利用技巧就可以完成阅读,试卷上的满腔热血与内心的一片空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这就会给学生一种阅读只是学习技巧然后完成回答的一种模式而已。同样的,由于答案过于统一化,老师在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讲述的就是一种统一的思想,不需要任何别的情绪的掺杂,过于单一的教学思想,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无人了解。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压抑了个性思维的发展,无异于杀死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灵感,同时形成了思维定式。
  二、语文主题式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一)改变认知,尝试更换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需要正视发生在教学中的问题,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模式不再适合,需要勇于尝试新方法。例如: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写出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沟通机会,改变教学方向和教学主题。提升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在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更大兴趣的同时,运用主题式教学的方法,将个体重点进行展示,同时整合书本的内容加以讲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力倡导课外阅读学习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总结文章的特点,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课外阅读,而不单单是作为学习任务。课外阅读是积累文学底蕴的开始,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但是其范围单一且固定,还需学生课后自行补充。课外阅读可作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重复学习,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课外阅读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基础思想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时间,改善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还应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更多地展示。例如:在运用主题式教学阅读时,就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利用它可以将更多课外资源整合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改善学生对阅读的根本印象,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主动阅读、改变心态的目的。
  (三)提升教师审美素养,正视阅读价值
  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老师在对于阅读学习方面的教学思想固定,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正视阅读本身的价值。作为教师应该提升对于閱读的审美素养,让阅读在学生心中成为审美的一个过程,文学之美不该被错过。例如,可以应用主题式教学进行语文阅读方面的学习,将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加情境化、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发现美的存在。同时将语言文学放入利于学生接受的主题当中,更好地将内容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主题式教学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同时多与学生交流,以自身为榜样,更好地树立目标。
  三、结语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面对很多问题,积极探索勇于改变,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更好地成长,是应该积极去努力的方向。在运用主题式教学方法时,一定要结合自身教学环境,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寻找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文仅对于主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希望对于老师在运用主题式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时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晓红.初中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6).
  [2]吴锦.探讨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子:理论版,2016(10).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萧红作品《小团圆媳妇之死》是一个悲剧,作品致力于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映射,表现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生命底层苦难。本文通过分析在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悲剧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的不同表现,倾听并探究这些女性发出的不同声音,从而揭示这个悲剧故事的四层深度。  【关键词】声音;悲剧;深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梳理探究”板块,以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熏陶学生情感,在改进自身的同时完善教材整体编写。本文以“梳理探究”板块为研究主体,在介绍编排方式的基础上,概括了其内容编写的特点,为进一步探讨此板块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教版;“梳理探究”;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每册内容均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谈道:“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可以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培养出有爱国情怀的学生。本文拟以民间文学传承太行精神为研究载体,对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课本剧,是学生将课堂课本上所学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是能力的转化延伸。课文及德美育结合在类似舞台艺术的学生表演中,既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又可让学生从中汲取多元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各自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本剧;小组合作;实践;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一向不能摆脱传统“一笔、一嘴、一书”死板生硬的模式,较少能通过直观形象再
【摘要】灵宝市地处于山西、陕西与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向南依靠秦岭,朝北临近黄河。灵宝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东府小片,灵宝当地对于地方方言研究不是很深入,当地方言的语法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灵宝话中的语气助词“喃”,是一个特别有特色的词语,本文在它的形与意结合的基础上,对“喃”语气词的用法与语态进行了探究,为我们以后進一步研究汉语语气词的用法与功能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灵宝方言;语气
【摘要】“诵读”是一种经典教学方法,但其在古诗教学中常被弃之不用。进行古诗分类教学,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举措;而以名师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启发。  【关键词】诵读;古诗;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古诗教学中适当穿插,或安排整课时的“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但“诵读”因被认为浪费教学时间,常遭遇被弃置的尴尬,即使使用,也多流于形式。笔者认为,
【摘要】古文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将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文内涵。同时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必须加强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本文将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相关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高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状况  (一)教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探究基于《边城》的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旨在打破传统的单篇阅读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支点撬动群文阅读,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0049-02  【本
【摘要】在中国山水诗漫长的历程中,唐宋山水诗为最瑰丽的两步,这主要缘于其主体追求与境界追求浑然天成的统一。唐宋山水诗的主体追求,表现在风格上,则可说是藕花无数,酿一湖的含蓄;青苔几点,成一山的自然;表现在意象意境上,即是断岸横舟,横出空寂;溪云斜铺,铺就闲适。唐宋山水诗的境界追求,则表现为对自由任运的追求和无我永恒的追求。因而本文旨在通过禅道对中国山水诗的渗透和影響来探索诗歌风格、意象、意境和境界
【摘要】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工匠精神”不仅代表了市场的需求、政府的人才培养方向,更是对广大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兼具有此种精神。如何培养促进兼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摆在技工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尤其是与各个专业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学。因此,本文依据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必要性及语文教学实际等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