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的就是教学目标。
一、瞄准三维要求,使目标单纯明确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所谓“有效”就是管用,能实现预期的行为目标和结果。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先设想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语文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及学段具体目标。张庆先生提出了“七字诀”:识、写、读、背、作、说、习。作为语文过关目标。这“七字诀”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着眼于基本的语文积累,更着眼于基本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但一堂课不能七个字都抓,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这样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得。因为时间是个常数,目标越多,每个目标所分得的时间就越少,势必什么都抓不住。如何让目标单纯明确?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必须要抓住一个主要的目标,兼顾次要目标,才能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请看下面以培养朗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片段。
【案例】《咏华山》教学片段
(出示课文片段)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生读)
师:华山有2200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我们这个体育馆的屋顶,很高吧!告诉大家,华山大概有150个体育馆这么高。(生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你好像看到了那么高的华山。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生读)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告诉我们华山很难爬上去,是哪个词?
生:艰难。
师:2000多米能爬上去,很不容易,很艰难,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华山很高,很难爬上去,但爬上去,就会看到美丽的景色,那是怎样的呢?请女生读。(生读)
师:这景色很美,我想来画一画远远近近的山。
(师画图,先画些小的山)
师:那近处的山,该画在哪里呢?(生上台指出。师画)
师:你们看,这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高啊,谁能读好这一句?(生读)
师:这么多的山,怎么读?张老师读给你们听,你的头脑里就想,这么多的山。
师:(范读)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头脑中已经出现了山。(生读)
师:山越来越多了。(生读)
师:我想,这些山一定会出现在你的头脑中了。(生读)
教者着力通过指导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这个片段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的语感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朗读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上教师围绕朗读这根主线,想方设法进行有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落实环节目标,使训练扎实有序
目标的认识、理解、制定固然重要,需要反复思考,但把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环节中更值得重视。如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我们要瞄准“读好”,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像理解一个字词,比较一句话,介绍一处场景,或者教师范读,映示多媒体图片等等,都要围绕“读”来进行,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在“读”上,要让学生在学后有明显的进步,这就是“有效”。又如,表达的训练,怎样在课堂上落实,教师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说,然后再研究说什么(内容)和怎么说(方法);再如让学生讲故事,教师要指导说的顺序和要点;而让学生谈感受,要帮学生找到谈的话题,再指导方法。
一位教师对《云雀的心愿》一课的练习设计就诠释得很好。课后练习有五个任务: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三是识写生字词;四是理解句子,然后用“可以……也可以……”造句,实际是教给构段中分述部分的叙述方法,如何把句子说具体;五是说写训练。围绕这些任务目标,教师设计了三个板块:板块一,理解词语(联系课文理解)、听写词语;板块二,以分角色朗读为总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完成朗读指导、构段方式、分述内容、造句训练等任务,达成目标;板块三,创设情境,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去植树,云雀妈妈对小云雀说什么,再指导怎样说,学习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下来。整个设计目标清楚,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说写运用等训练要求都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三、整合学段目标,使教学简约高效
如何使用好文本,凭借一段文字达成一个或几个训练目标,把学段目标整合优化,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简约呢?
【案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设计
1.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樟树?
2.教学第4自然段。(出示并指名读)
(1)这段写了什么?(樟树外形)
(2)这段文字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蓬蓬勃勃)
抓住“粗壮、稠密”等词理解、体会,指导朗读、积累。
(3)学会表达:围绕“蓬蓬勃勃”作者是怎样写的?
句式练习:“无论是……还是……总是……”先理解,再替换内容,如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最后练说。
品析这个片段,教者把识字、理解(读懂、概括内容)、感悟、朗读、积累、表达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就是“目标简约”,就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
同样,一篇课文的教学,首先得弄清楚教什么,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教的,一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使他们喜欢;二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使他们读懂;三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们读好。
(作者单位:镇江市新区社发局教研室)
一、瞄准三维要求,使目标单纯明确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所谓“有效”就是管用,能实现预期的行为目标和结果。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先设想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语文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及学段具体目标。张庆先生提出了“七字诀”:识、写、读、背、作、说、习。作为语文过关目标。这“七字诀”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着眼于基本的语文积累,更着眼于基本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但一堂课不能七个字都抓,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这样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得。因为时间是个常数,目标越多,每个目标所分得的时间就越少,势必什么都抓不住。如何让目标单纯明确?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必须要抓住一个主要的目标,兼顾次要目标,才能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请看下面以培养朗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片段。
【案例】《咏华山》教学片段
(出示课文片段)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生读)
师:华山有2200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我们这个体育馆的屋顶,很高吧!告诉大家,华山大概有150个体育馆这么高。(生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你好像看到了那么高的华山。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生读)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告诉我们华山很难爬上去,是哪个词?
生:艰难。
师:2000多米能爬上去,很不容易,很艰难,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华山很高,很难爬上去,但爬上去,就会看到美丽的景色,那是怎样的呢?请女生读。(生读)
师:这景色很美,我想来画一画远远近近的山。
(师画图,先画些小的山)
师:那近处的山,该画在哪里呢?(生上台指出。师画)
师:你们看,这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高啊,谁能读好这一句?(生读)
师:这么多的山,怎么读?张老师读给你们听,你的头脑里就想,这么多的山。
师:(范读)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头脑中已经出现了山。(生读)
师:山越来越多了。(生读)
师:我想,这些山一定会出现在你的头脑中了。(生读)
教者着力通过指导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这个片段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的语感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朗读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上教师围绕朗读这根主线,想方设法进行有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落实环节目标,使训练扎实有序
目标的认识、理解、制定固然重要,需要反复思考,但把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环节中更值得重视。如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我们要瞄准“读好”,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像理解一个字词,比较一句话,介绍一处场景,或者教师范读,映示多媒体图片等等,都要围绕“读”来进行,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在“读”上,要让学生在学后有明显的进步,这就是“有效”。又如,表达的训练,怎样在课堂上落实,教师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说,然后再研究说什么(内容)和怎么说(方法);再如让学生讲故事,教师要指导说的顺序和要点;而让学生谈感受,要帮学生找到谈的话题,再指导方法。
一位教师对《云雀的心愿》一课的练习设计就诠释得很好。课后练习有五个任务: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三是识写生字词;四是理解句子,然后用“可以……也可以……”造句,实际是教给构段中分述部分的叙述方法,如何把句子说具体;五是说写训练。围绕这些任务目标,教师设计了三个板块:板块一,理解词语(联系课文理解)、听写词语;板块二,以分角色朗读为总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完成朗读指导、构段方式、分述内容、造句训练等任务,达成目标;板块三,创设情境,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去植树,云雀妈妈对小云雀说什么,再指导怎样说,学习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下来。整个设计目标清楚,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说写运用等训练要求都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三、整合学段目标,使教学简约高效
如何使用好文本,凭借一段文字达成一个或几个训练目标,把学段目标整合优化,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简约呢?
【案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设计
1.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樟树?
2.教学第4自然段。(出示并指名读)
(1)这段写了什么?(樟树外形)
(2)这段文字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蓬蓬勃勃)
抓住“粗壮、稠密”等词理解、体会,指导朗读、积累。
(3)学会表达:围绕“蓬蓬勃勃”作者是怎样写的?
句式练习:“无论是……还是……总是……”先理解,再替换内容,如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最后练说。
品析这个片段,教者把识字、理解(读懂、概括内容)、感悟、朗读、积累、表达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就是“目标简约”,就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
同样,一篇课文的教学,首先得弄清楚教什么,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教的,一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使他们喜欢;二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使他们读懂;三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们读好。
(作者单位:镇江市新区社发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