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航空军械保障任务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认真分析航空军械保障任务实践课程和学情的基础上,为弥补和解决课程施训过程存在的教学效率不高、施训和实际工作方法不一致、训练条件不足导致学员训练缺乏热情等多个问题,确定总体教学思路,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完成相关微课、动画、网络课程、虚拟仿真软件和示范工位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建设,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施训方法,构建满足部队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施训方式,使学员达到从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提升了实践教学培训的效果。
  [关    键   词]  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示范工位;信息化手段;教学施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8-0206-02
   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军队任职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军校任职教育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学员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军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激发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动画制作和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广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员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训练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程和学情分析
   (一)课程分析
   航空军械保障任务实践课程是士官任职培训层次航空机务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任职岗位课程,是必修的主干课程。课程重在使学员了解外场工作的要求规定及注意事项,初步形成机务保障能力,具备一线机务保障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目前,我校外场实习基地航空机务专业教学施训中面臨以下四个问题的困扰:一是存在训练工位和训练时间不足导致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二是以旧代新训练存在的方法步骤不一致的问题;三是学员在专业技能上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四是由于训练条件欠缺等引起的学员训练热情不高的问题。为了培养适应军校教学转型建设要求的新时代人才,需要建设新的实验保障条件,同时要依据现有的飞机和装备,通过信息化建设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达到转型教学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学员,他们都来自海军航空兵各机务部队,已经有两年的部队工作经历,之前都接受过初级预选士官培训。学员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部队工作中维护的机型众多;二是装备理论基础不均衡;三是学员学习态度端正。
   学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前期已经在校学习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备课程。他们熟悉装备的功用、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装备保障的基本维护知识和安全规定,能够正确填写履历本、工作日记和各种卡片。主要问题在于:对维护规定还不够熟悉,对组织流程还缺乏整体认识,还不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操作。本课程要解决的就是学员所欠缺的这三项任职岗位能力,通过实操课程来检验学员对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原理来指导实践,从而丰富知识,延伸拓展对其他先进装设备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
   围绕军校教学转型建设目标,坚持能力本位,围绕装设备维护检查的规律,以现役作战飞机装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为重点,依据外场现有飞机装备和实验条件,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讲清装备结构特点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通过讲透理论和操作示范,使学员从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提升作战飞机装设备保障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目标
   以航空军械保障任务实践课程为载体,经过1~3期教学应用研究和改革实践,主要完成下列目标:一是不断建设完善适合教学转型所需的实验保障条件;二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已有机型的装设备,构建适应教学转型建设要求且满足部队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实训方式,提升实践教学培训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重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施训策略实施上进行改革实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转型岗位需求为牵引,以保障流程为主线,按照“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维护技能”三大模块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了3个理论知识单元,10个专业基本技能课目,19个专业维护技能课目。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实操技能的训练,而难点是保障流程的掌握。围绕重难点,我们依托校区现有飞机装设备,按照实战化训练要求,将机务装备训练课目进行了“机务保障模块化”设计,各项工作对照部队工作内容设置课目,广泛开展外部检查、通电检查、机上拆装等课目的以旧代新训练,从而突出流程完整性、课目一致性、组织规范性。同时,我们一方面加强与部队的沟通协作,密切跟踪新装备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军地协作开发了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广泛开展新装备教学;还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建设与施训
   (一)教学建设
   1.实践保障条件建设
   结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弥补缺少实装的短板,建设适应军校教学转型所需要的实装通电检测和虚拟操作相关项目:一是光电雷达内场性能检查实验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性能检查、激光功率检查、动目标检测等内容);二是平显专业教室建设(主要包括平显的实装分解、实装通电、机上拆装和组件分解结合等内容);三是光电火控设备外场虚拟辅助训练系统项目的建设(主要包括外检、通电检查、虚拟拆装和通电等内容)。    2.信息化手段在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外场课目,在航空军械保障任务实践课程设计中,通过合理架设示范工位、布置相关网络课程和选取典型基本技能微课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前预习、示范教学、组织训练和课后复习的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展示装设备显示画面和操作细节,有效利用已有装设备,充分调动学员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解决学员在教学示范中无法看清细节,组织训练中“一人干,多人看”的难题。
   (二)教学施训
   在教学施训中,为确保教学效果,针对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由于训练工位和训练时间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们在教学施训中总体采取“先理论后实践”和“先易后难”的方法。通过开展实装、模拟器和虚拟仿真训练,使教员可以“边做边教”,学员可以“边做边学”,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理念;同时我们还依托智慧教室、网络课程、考核评价系统、示范工位操作记录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实践教学。
   1.课前
   学员根据教员发布的预习任务书,在线上提前完成理论知识预习、虚拟通电训练和反馈预习疑问等任务,从而提高课上实装训练的效率和针对性,重点解决“训练时间不足”和“技能差异”的问题。
   2.课中
   按照实践能力的形成规律,我们从“点评预习”“讲解示范”“分组训练”和“总结讲评”四个环节层层递进来开展,促进学员掌握操作方法,形成实操能力,最终实现“会操作”的课程目标。重点解决以旧代新的工位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解决训练缺乏热情的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机务专业实操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完成场所、工具和人员的準备;二是实施阶段,主要由多人协同完成机务准备工作中的外部检查、通电检查、故障判断、机件拆装、性能检查等工作,教学中主要包括教员示范操作、学员组织训练、教员指导讲评几个过程;三是收尾阶段,主要是恢复场所、清点工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员的良好机务作风。由于时间和操作岗位的限制,学员训练不能同时展开,为保证每个学员都操作一遍,需要进行分组训练。可以利用实操工作、虚拟仿真软件、示范工位回放、基本技能训练台架来进行小组循环、组内循环,同时能满足12人分成四组进行4个学时的不间断展开实操训练。
   3.课后
   学员按照教员布置的课后任务、评教评学,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虚拟仿真和模拟器强化训练,进一步解决“训练时间不足”和“技能差异”的问题。教员则汇总课前、课上、课后以及实操考核成绩,给出给定评价,反馈给学员,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互动。通过这种信息化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我们力求打造出一个规范、高效的实操训练课堂。
   四、结语
   通过一期的教学实施,总结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维度增质效。我们利用智慧教室、网络课程、仿真软件等信息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课上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前与课后,拓宽了教学维度,增强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是虚实结合做中学,创新组训强技能。我们采取“虚拟训练熟程度,实装操作练技能”的方式,将虚拟与实操有机结合,使学员可以“学中做,做中学”,创新了组训方法,增强技能训练效果。
   三是示范工位解难题,信息手段消盲点。增加组织训练的示范工位数,充分调动学员,解决了“一人做,多人看或没事干”的难题,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多方位展示实践课程示范教学的盲点。
   通过固化一批典型的课例,并应用到其他层次相关内容的实践教学当中,同时也促进相关教学保障条件的建设,打造的课例通过系室和校区的选拔,并在海军航空大学举行的2020年“金鹰杯”教学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洪连.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策略[J].继续教育,2013(3):44-47.
   [2]王晶晶,许亚琼.基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北京市基本概况”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209-210.
   [3]王慧.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物业管理实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教育,2019(27):142-143.
   [4]李悠梦.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275-276.
   [5]张燕,韩玉勇,宋本超.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翻转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10):176-177.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地名用字是文字系统里具有重要特点的一个类别,现实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语言学研究,特别是方言的调查研究,需要关注地名用字的很多实际情况。本文从地名用字的分类、地名用字的异体异读、地名用字的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具体讨论地名用字以及相关问题,可作为方言调查的参考。
本文讨论南系官话宕江摄一二等人声韵文白异读的三种白读类型:合摄型、过渡型、合并型,并梳理南系官话宕江摄入声的演化:合摄型宕江合摄,开口一等锐音字并人二等,与一等钝音
1716年问世的《唐话纂要》被视为日本历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教科书,书中汉字右侧使用日语片假名标有“唐音”.对其“唐音”进行对音分析有助于明清南方官话语音的研究.
[摘 要]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通过分析中职老年护理教学现状,针对当前中职老年护理课堂主要存在的三大问题,基于“X”工作岗位分析和“X”职业能力及职业标准2个依据,突显课堂整合、目标建构,课堂交互、过程分享,课堂开放、评价多元3个特征,依托目标先行、资源整合,课堂主导、智能优化,评价保障、灵活多元3大策略,构建中职老年护理“233”课堂新样态,实现课证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