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05—02
摘要: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数字媒体人才,地方院校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对地方院校建设特色数字媒体专业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字:数字媒体 地方院校 课程体系 师资培养 教学质量保障
近年来,中国数字媒体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资金投入都在迅猛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强化,也为信息产业指出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促使媒介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人才是数字媒体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普通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专业中增添了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数字媒体专业也在国内各大院校纷纷落户。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253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其中,华东95所,华中49所,华北28所,华南24所,西南23所,西北22所,东北12所[1],时至今日这个数字仍在增长中。这些新设立的专业中培养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明确程度,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其中地方院校依据已经拥有较高社会美誉度高的院校进行的“照猫画虎”性质的专业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依据笔者在院校实际工作经历,针对地方院校如何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正确评价已有专业条件,正视自身定位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201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2]中,“数字媒体”定位为工学门类的交叉类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3]中,“数字媒体”则作为二级学科纳入到“设计学”一记学科中,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由以上两个文件可以看到,“数字媒体”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专业,也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不同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在实际上归属于不同性质的专业院系,如理工类、传媒类和美术类。
地方院校在建设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会参考我国几所数字媒体专业已获得了较高社会美誉度的院校,如突出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浙江大学,突出数字影视制作理论与实践的中国传媒大学,突出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数字化艺术创作的中央美术学院。后来的地方院校在确立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的会参照这三所院校,但这三所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全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于是在地方院校中出现了从各所大学抽出若干门骨干课程拼合在一起构建课程体系的情况,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分工趋势相悖离的“大而全”情况。“大而全”不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平庸、毫无特色导致就业困难,而且在实际上阻碍了地方院校自身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优化与发展。如数字媒体专业众所周知存在“三高”:新技术开发成本高,新设备建设成本高,技术能手培养成本高。“三高”对教学工作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必须投入高额资金营建教学环境以支持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在建设数字媒体课程体系时必须发挥归属院系专业已有条件,并依据自身定位确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
1、正确评价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
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首先必须正确分析、评价已有条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价值,不能简单的从硬件资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数字式衡量,尤其是师资力量。
笔者认为,无论地方院校选择“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为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前提都应当是以能够最大化合理利用现有师资以大幅度降低隐性成本,提高硬件设施等显性成本价值为基本准则。当将专业发展倾向统一到“技术”或“艺术”下时,必然存在从事该专业的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问题。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越容易,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就能够越早步入正轨,培养的人才质量也越有保障。必须指出的是客观事实是,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实现自身的转型,不然院校就必须投入大量人才培训成本加速教师转型,否则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仍是换汤不换药的讲授旧的东西。可以说,优秀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难易度要优先于配置教学硬件和配套设施花费的多寡,也是最容易被地方院校忽视的。
2、依据自身特色定位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近些年,高考生源数量不断萎缩,各方院校展开招生大战,地方院校压力更大。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技术类成果、艺术类奖项、学生作品都是很大助力,比如说一部学生自制的数字动画短影将能吸引到更多对数字动作制作有兴趣的学生。完成一部数字动画短影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是简答一到两门专业课程能够覆盖的,地方院校学生的生源素质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及不上前列前茅的高等院校,于是地方院校往往会选择折中的办法,比如说从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截取部分课程放入课程体系。这样的做法,如果地方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自身设立于艺术类二级学院中还好,可如果是属于计算机等工科类二级学院,就是一种变相的“大而全”。因为这意味着在培养学生时要获得成果必须同时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没有了主从也就丧失了特色。为避免这一问题,地方院校可以划分培养方向,但学生被划分为不同培养方向,而授课的是同一批教师,那就和没有划分培养方向没有太多的区别。
所以,地方院校组建课程体系时,要依据自身特色定位,不能单纯从表面上取得成果、培养人才的难易度来建设课程体系。依据院校自身情况,不能“扶弱”而应当“砍弱”,利用已有条件、集中优势资源才能更快的脱颖而出。所以,优势、优秀专业的分流转型是地方院校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建设可行之道,优势、优秀专业的成果数字化也更快、也更有价值,也能够实现专业间的相互辅助,部分师资、硬件资源的共享。 二、师资培养、评价必须结合专业特点。
师资力量是包括数字媒体专业在内任何一门专业的根本保证。地方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来源复杂,多由相关的艺术、设计艺术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为了渡过专业组建前期的“虚弱期”,许多地方院校选择和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办学,聘任优秀的从业人员入校从事教学。这样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地方院校应将更多眼光放在自身师资培养上。衡量教师执教能力看教室教学效果,评价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水平看教师科研成果和职称结构,但是这三方面其实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首先,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应强调教师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一定的从业经历。以数字媒体专业称得上必学的Photoshop相关课程为例,实践经验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而每一门课程,实践能力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愈来愈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重视的根本性原因。要获得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师资培训,但更好的渠道就是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相结合。
其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形式应是多样的。例如,地方院校承认的教师科研成果普遍形式为论文、项目,而教师转入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后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则应当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形式被承认,比如说艺术类创作比赛的奖项等等,是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科学性的。如果一名教师在转换了授课专业后,科研内容没有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他所执教的课程的教学效果必然不会很好,比如让一名脑子里完全是算法、代码的教师去讲授三维建模,学生能把基本的知识学通已经是极限,谈不上自发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如果院校不承认新的成果形式,教师就很难自愿从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工作,或教学流于形式,新瓶装旧酒。
最后,数字媒体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应当符合专业特点。教师职称评定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教学效果,二是科研成果,是前面两个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教学效果差,科研数量少导致教师职称晋升困难,职称晋升困难导致教师不乐于从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工作,正是现在地方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困难的怪圈。
总而言之,当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定位与专业所在院系背离越大,师资培养越困难。地方院校要建设一只能够从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队伍,要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不能“大而全”,要与优势、优秀专业相结合追求“小而精”,才能对现有的教师队伍最大化使用和最快速改造。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集合专业特点特事特办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完整、科学、健康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包括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三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规范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自我管理子系统包括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即要求教学活动各环节应达到的标准。以其中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例,该系统主要监控教学工作的过程与结果,包括教师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监控,教学运行情况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的监控,其中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是人才培养情况的最直接反应。传统专业的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无纸化网络考试也属于这一类型。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无论是技术类课程或是艺术类课程都不是单纯依靠试卷考试能够衡量的,比如说基于二维动画软件Flash的课程要依试卷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反映真实的学生学习成果,也无法反映真实的教师教学效果,是与国家、教育部指导的、市场需要的创新型、工程型、实践型人才相违背的。因此,数字媒体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应当因地制宜做出适当调整,而不能守旧唯恐越雷池一步。
2、自我监控子系统包括监控队伍即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和对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例如优良中差的评价或量化打分,其中教学环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重点监控对象。教学环节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材的选择。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教材选择难,因为一般要求本科课程选用教材必须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或国家优秀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不适合于地方院校使用。原因有二:第一是教材内容大多滞后于教学至少一年半左右,特别是数字媒体前沿技术甚至就没有;第二是教材组织与地方院校生源素质和专业特色不匹配,勉强选用反而会对教学产生困扰。为解决教材问题浙江大学曾经斥资十数万购买引进外国原版教材,这样的做法不适用于地方院校,但是随着数字媒体产业在国内的不断壮大,有愈来愈多的工程师、业内人士包括培训机构出版的实用性教材可供选择。这些教材虽良莠不齐,精心挑选后也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并供地方院校借鉴、编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材。因此,不仅教材方面,所有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督导和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应该结合专业特点特事特办,不能拿老标准来衡量新事物。
3、自我调整子系统指将监控信息反馈给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将反馈信息分析、总结后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执行与改进。如前文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结果与效果就是衡量调整方向正误、调整幅度大小直接反应,自我调整子系统的工作效率将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办好数字媒体专业必须建立一个便于师生、师师间沟通,便于快捷办公的网络平台,
地方院校要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首先要结合学校自身资源特点选择正确的特色方向,不能只看就业市场的大小,因为无论就业市场大小,没有特点、没有强能力的学生也无法就业;其次办学理念要新,正确看待数字媒体专业和传统专业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最后,重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的培养,因为不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是工程型人才培养,师资是最大的保证。数字媒体专业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中已经生根发芽,地方院校也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抛砖引玉希望为中国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和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尽一份心,努一把力。
参考文献:
[1]侯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2期
[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EB/OL], http://www.edu.cn/jyzl_zhzl_8561/20110505/t20110505_610770.shtml,教育部,2011年5月
[3]“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xxgk_116439.html,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3月8日
摘要: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数字媒体人才,地方院校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对地方院校建设特色数字媒体专业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字:数字媒体 地方院校 课程体系 师资培养 教学质量保障
近年来,中国数字媒体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资金投入都在迅猛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强化,也为信息产业指出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促使媒介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人才是数字媒体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普通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专业中增添了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数字媒体专业也在国内各大院校纷纷落户。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253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其中,华东95所,华中49所,华北28所,华南24所,西南23所,西北22所,东北12所[1],时至今日这个数字仍在增长中。这些新设立的专业中培养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明确程度,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其中地方院校依据已经拥有较高社会美誉度高的院校进行的“照猫画虎”性质的专业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依据笔者在院校实际工作经历,针对地方院校如何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正确评价已有专业条件,正视自身定位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201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2]中,“数字媒体”定位为工学门类的交叉类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3]中,“数字媒体”则作为二级学科纳入到“设计学”一记学科中,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由以上两个文件可以看到,“数字媒体”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专业,也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不同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在实际上归属于不同性质的专业院系,如理工类、传媒类和美术类。
地方院校在建设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会参考我国几所数字媒体专业已获得了较高社会美誉度的院校,如突出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浙江大学,突出数字影视制作理论与实践的中国传媒大学,突出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数字化艺术创作的中央美术学院。后来的地方院校在确立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的会参照这三所院校,但这三所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全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于是在地方院校中出现了从各所大学抽出若干门骨干课程拼合在一起构建课程体系的情况,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分工趋势相悖离的“大而全”情况。“大而全”不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平庸、毫无特色导致就业困难,而且在实际上阻碍了地方院校自身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优化与发展。如数字媒体专业众所周知存在“三高”:新技术开发成本高,新设备建设成本高,技术能手培养成本高。“三高”对教学工作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必须投入高额资金营建教学环境以支持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在建设数字媒体课程体系时必须发挥归属院系专业已有条件,并依据自身定位确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
1、正确评价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
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首先必须正确分析、评价已有条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价值,不能简单的从硬件资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数字式衡量,尤其是师资力量。
笔者认为,无论地方院校选择“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为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前提都应当是以能够最大化合理利用现有师资以大幅度降低隐性成本,提高硬件设施等显性成本价值为基本准则。当将专业发展倾向统一到“技术”或“艺术”下时,必然存在从事该专业的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问题。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越容易,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就能够越早步入正轨,培养的人才质量也越有保障。必须指出的是客观事实是,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实现自身的转型,不然院校就必须投入大量人才培训成本加速教师转型,否则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仍是换汤不换药的讲授旧的东西。可以说,优秀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难易度要优先于配置教学硬件和配套设施花费的多寡,也是最容易被地方院校忽视的。
2、依据自身特色定位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近些年,高考生源数量不断萎缩,各方院校展开招生大战,地方院校压力更大。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技术类成果、艺术类奖项、学生作品都是很大助力,比如说一部学生自制的数字动画短影将能吸引到更多对数字动作制作有兴趣的学生。完成一部数字动画短影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是简答一到两门专业课程能够覆盖的,地方院校学生的生源素质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及不上前列前茅的高等院校,于是地方院校往往会选择折中的办法,比如说从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截取部分课程放入课程体系。这样的做法,如果地方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自身设立于艺术类二级学院中还好,可如果是属于计算机等工科类二级学院,就是一种变相的“大而全”。因为这意味着在培养学生时要获得成果必须同时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没有了主从也就丧失了特色。为避免这一问题,地方院校可以划分培养方向,但学生被划分为不同培养方向,而授课的是同一批教师,那就和没有划分培养方向没有太多的区别。
所以,地方院校组建课程体系时,要依据自身特色定位,不能单纯从表面上取得成果、培养人才的难易度来建设课程体系。依据院校自身情况,不能“扶弱”而应当“砍弱”,利用已有条件、集中优势资源才能更快的脱颖而出。所以,优势、优秀专业的分流转型是地方院校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建设可行之道,优势、优秀专业的成果数字化也更快、也更有价值,也能够实现专业间的相互辅助,部分师资、硬件资源的共享。 二、师资培养、评价必须结合专业特点。
师资力量是包括数字媒体专业在内任何一门专业的根本保证。地方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来源复杂,多由相关的艺术、设计艺术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为了渡过专业组建前期的“虚弱期”,许多地方院校选择和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办学,聘任优秀的从业人员入校从事教学。这样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地方院校应将更多眼光放在自身师资培养上。衡量教师执教能力看教室教学效果,评价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水平看教师科研成果和职称结构,但是这三方面其实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首先,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应强调教师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一定的从业经历。以数字媒体专业称得上必学的Photoshop相关课程为例,实践经验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而每一门课程,实践能力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愈来愈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重视的根本性原因。要获得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师资培训,但更好的渠道就是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相结合。
其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形式应是多样的。例如,地方院校承认的教师科研成果普遍形式为论文、项目,而教师转入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后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则应当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形式被承认,比如说艺术类创作比赛的奖项等等,是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科学性的。如果一名教师在转换了授课专业后,科研内容没有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他所执教的课程的教学效果必然不会很好,比如让一名脑子里完全是算法、代码的教师去讲授三维建模,学生能把基本的知识学通已经是极限,谈不上自发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如果院校不承认新的成果形式,教师就很难自愿从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工作,或教学流于形式,新瓶装旧酒。
最后,数字媒体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应当符合专业特点。教师职称评定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教学效果,二是科研成果,是前面两个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教学效果差,科研数量少导致教师职称晋升困难,职称晋升困难导致教师不乐于从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工作,正是现在地方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困难的怪圈。
总而言之,当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定位与专业所在院系背离越大,师资培养越困难。地方院校要建设一只能够从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队伍,要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不能“大而全”,要与优势、优秀专业相结合追求“小而精”,才能对现有的教师队伍最大化使用和最快速改造。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集合专业特点特事特办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完整、科学、健康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包括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三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规范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自我管理子系统包括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即要求教学活动各环节应达到的标准。以其中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例,该系统主要监控教学工作的过程与结果,包括教师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监控,教学运行情况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的监控,其中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是人才培养情况的最直接反应。传统专业的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无纸化网络考试也属于这一类型。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无论是技术类课程或是艺术类课程都不是单纯依靠试卷考试能够衡量的,比如说基于二维动画软件Flash的课程要依试卷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反映真实的学生学习成果,也无法反映真实的教师教学效果,是与国家、教育部指导的、市场需要的创新型、工程型、实践型人才相违背的。因此,数字媒体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应当因地制宜做出适当调整,而不能守旧唯恐越雷池一步。
2、自我监控子系统包括监控队伍即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和对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例如优良中差的评价或量化打分,其中教学环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重点监控对象。教学环节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材的选择。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教材选择难,因为一般要求本科课程选用教材必须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或国家优秀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不适合于地方院校使用。原因有二:第一是教材内容大多滞后于教学至少一年半左右,特别是数字媒体前沿技术甚至就没有;第二是教材组织与地方院校生源素质和专业特色不匹配,勉强选用反而会对教学产生困扰。为解决教材问题浙江大学曾经斥资十数万购买引进外国原版教材,这样的做法不适用于地方院校,但是随着数字媒体产业在国内的不断壮大,有愈来愈多的工程师、业内人士包括培训机构出版的实用性教材可供选择。这些教材虽良莠不齐,精心挑选后也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并供地方院校借鉴、编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材。因此,不仅教材方面,所有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督导和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应该结合专业特点特事特办,不能拿老标准来衡量新事物。
3、自我调整子系统指将监控信息反馈给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将反馈信息分析、总结后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执行与改进。如前文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结果与效果就是衡量调整方向正误、调整幅度大小直接反应,自我调整子系统的工作效率将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办好数字媒体专业必须建立一个便于师生、师师间沟通,便于快捷办公的网络平台,
地方院校要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首先要结合学校自身资源特点选择正确的特色方向,不能只看就业市场的大小,因为无论就业市场大小,没有特点、没有强能力的学生也无法就业;其次办学理念要新,正确看待数字媒体专业和传统专业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最后,重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的培养,因为不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是工程型人才培养,师资是最大的保证。数字媒体专业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中已经生根发芽,地方院校也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抛砖引玉希望为中国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和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尽一份心,努一把力。
参考文献:
[1]侯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2期
[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EB/OL], http://www.edu.cn/jyzl_zhzl_8561/20110505/t20110505_610770.shtml,教育部,2011年5月
[3]“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xxgk_116439.html,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