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准题旨 巧妙立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在2006年首次被引入高考试卷中,旨在通过学生对给定的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并以正确的角度和立意进行写作。传统的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要结合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而新材料作文则吸收了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的长处,并发展成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立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由于角度的多样化,因此在新材料作文在审题方面增大了难度。一篇好的作文,最主要的就是立意,如果立意不对就会导致文章跑题,再好的文笔也无用。所以审准题旨、巧妙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提出几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在新材料写作过程中最有效的审题方法。通过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中的表达的内容,并根据内容进行中心的提炼。从而确立写作时的角度和主旨。
  【材料】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子离去,她尽其所能的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一个旁边的人对他说:“孩子,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的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白二者的辩证关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分析】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材料的重点在于第二段,这是对上面材料的一个总结,这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根据这句话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即强调了不能一味索取,要懂得放弃。在写作过程中,要在“学会放弃”的角度上做文章,说明什么是放弃、何时放弃、放弃什么、部分放弃还是全部放弃,然后再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为自己的论点加以支撑,从而创作出一篇好的文章。
  二、提炼关键词
  一个材料中一定会藏有一定的关键词来点明材料的立意,关键句和关键词通常有暗示中心的意思。通过阅读和分析,提炼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进行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立意。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因此可以分析得知,要想与众不同、居人之上,就要承受他人所不能承受之痛,不断磨练自己。
  三、由果溯因法
  世间万物都是有相互联系的规律的,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而存在的。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根据材料所列举的内容和现象推断出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和本质,就能进而确立材料表达的内容,并能根据内容进行正确的立意。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材料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妇人的故事,通过老妇人的赞美使小女孩获得了自信,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水平。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小女孩起初由于家人的不认同而跑到树林里练习,并在此过程中遇见了老妇人,老妇人假装自己听不见,对女孩的演奏进行赞美,小女孩受到了鼓励,从而更用心的练习,也最终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这就是一种因果联系,学生通过这种因果联系可以分析出最终帮助小女孩提高水平的老妇人的赞美,进而根据这种结果得出赞美的力量,然后树立主题和中心,结合现实中因为受到了赞美和鼓励而提高了自信的例子进行阐述,创作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四、联想法
  想象力是在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往往会通过故事、寓言和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给定的材料,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进而由物及人,可以开阔思路,正确立意。
  【材料】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没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分析】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可以发现材料的重点就是最后一句话,将这句话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后进行联想,将人生比作庄稼,将贪婪、违背道德等想法比杂草,从而可以得出,要想让自己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就要除去自己心中的杂念,摒弃违背道德观念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高尚、人格变得纯粹。
  五、寓意法
  高考新材料作文一般都是具有比喻和象征意义的材料,通过分析材料中提高的角色,思考其隐藏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并横向联想到现实生活、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等,进而确立写作的主旨。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上海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通过材料的阅读,学生应当掌握一个技巧,即无论材料是以新闻、童话、漫画还是寓言的形式给出,都要将材料中所涉及到的非人类的物质联想到人的身上。从材料看,可以将居民家中饲养的小猫比作现在社会受到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小猫因为安逸的生活而最终失去了天生的捕鼠能力,就可以从中联想到这一现象的寓意,从而可以得出家长的溺爱和保护会让孩子丧失独立的天性,从而成为不能独当一面的人,所以应当让孩子学会面对挑战、面对挫折,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学生依据这一寓意进行拟题写作,创作优秀的文章。
  以上列举了在高考作文中常见的四种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看出,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地阅读材料,不能脱离材料自行立意,要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写作。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写作中要突出自己深层次的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其他文献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我想这与我们汉语的古今差异是分不开的。语言障碍最终使阅读者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内容、理解文意。这正如我们初学外语的人一样,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也还不具备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化常识,所以要真正的读懂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语
税务会计是以税收法律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是将金融税收法规和会计
高考人物传记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人物传记的阅读和考察有两个难点:一是最后一题,对于考生探究能力的考察;一是倒数第二题,对于考生分类能力、概括能力的考察。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考生人物传记的分类能力和概括能力呢?  一、抓住人物传记的特点,树立分类意识,从宏观上概括  人物传记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的。因此,通过把握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来掌握人物传记的特点,是培养人物传记分类能力和概括能力
新课标试卷题型虽说有点新瓶装旧酒的味道,但在阅读板块的"选做与必做"创新,还是让从教多年的我看到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希望,起码不会被学生说语文是"学不学一个样"的收效不大的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互动式的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课堂质量,促进初中生全方面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制定适合自身学习的进度和自我评价指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创新有效的教学手
2014年之前江苏高考题所选的小说类文本都是国内一些名家之作,但2014年却选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之死》。考生可能始料不及、茫然无措。下面就这阅读题考题情况进行分析,谈谈外国小说的阅读鉴赏问题。  一、考有定向,《安娜之死》考了什么  2014年江苏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一)考外国小说《安娜之死》,既然是小说文本的阅读考查,考查的主要方向也是常规的,有迹可循。它
针对抗滑桩在限制性航道岸坡整体稳定中受力复杂、计算方法种类多样且各方法中桩及土各自提供的抗滑作用不易量化等问题,依托长湖申线(浙江段)航道扩建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