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实验的科学性问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科学性
  初中科学的课堂几乎离不开实验操作,无论是观察、讨论和技能练习都离不开实验的支撑。所以,科学课中的实验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是,我们在关注实验的过程、现象、结果的同时,有时只把实验停留在“观察现象,了解事实,验证猜测”的层面,忽视了实验本身的客观、公正。我想这样的的实验教学是低效率的,甚至是错误的,与科学应体现的科学性是背道而驰的。
  1.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却忽略了其科学性
  生活化教学渗透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虽然许多科学实验在实验室都有现成的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但教师如能适当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代替实验室的器材来完成实验,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懂得科学服务生活的价值,同时能让学生感悟科学的真谛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我们有时会走向极端。比如用过滤法分离泥水混合物时,教师用工具箱提供的塑料滤杯,有的学生带了自制的滤杯,这样的操作大大降低了难度。但由于滤纸是平铺的,所以过滤效果并不好,水还是混浊的。更糟糕的是学生失去了学习正确的过滤操作的机会。此时,有的老师会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过滤,具体的规范操作要到下节课再继续慢慢学。还觉得这是知识的一个螺旋上升,殊不知学生的思维只留在当下。学生盯着那混浊的水,多么想知道为什么过滤没有效果,怎样才能获得清澈的水。
  以上是一个明显的不严谨的实验,用生活用品和标准化科学仪器来操作的效果截然不同。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遇到更多的是类似“搅拌时用筷子还是玻璃棒”的问题。他看似不影响实验效果,而且筷子的确获得易操作且贴近生活。当然,如果教学条件有限,那就用筷子。但我们要考虑的是两者具备时选谁更好。很多老师都参与过这方面的辩论,各有道理。
  2.实验情境缺乏实际意义
  如《食物的消化》教学片段:
  (分发实验材料:白面馒头,点就溶液。)
  师:大家喜欢吃馒头吗?
  生:喜欢
  师:请大家品尝一下吧。
  (学生伸手欲拿馒头。)
  师:哎,等一下!大家都手干净吗?
  (学生一愣,看手)
  生:要先洗手才能抓着吃。
  生:手上有很多细菌的。
  师:平时大家用过碘酒吗?它可以帮助我们杀菌消毒的。
  (教师指导学生在手指尖上涂抹碘酒,然后学生用手抓馒头吃。)
  生:啊!馒头变黑啦!
  生:是变蓝了!
  师:这样的馒头你还敢吃吗?
  (学生摇摇头,有好奇为什么变色的,也有因为没吃到馒头略显失望的。)
  教师想用“吃馒头”来巧妙地使学生无意间发现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的科学现象,进而引导探究。但看似自然而然的过程却又诸多疑点:
  第一.学生会在生活中用碘酒当成“洗手液”或水来用吗?
  第二.碘酒沾在食物上即使没有变色,吃下去安全吗?
  第三.本来是先“洗手”后吃馒头的,怎么最后又不能吃了?
  3.实验教学的内容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提升
  《中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要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科技问题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态度。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因为时间或教学设计或学生原因,会有一种挫败感:怎么上了这节课和没上一样呢?忙忙碌碌一节课,准备那么多实验材料,分组实验热热闹闹,回答问题有声有色,怎么感觉还是白忙活了呢?当然,这种感觉在实验课、阅读课上不多,但在科学方法和思维训练课上就多见了。这可能与该类课型的属性有关。它并没有外显的操作性强的规范,更多的是通过表面的活动去寻找内在的方法和规律。不仅要求教师设计的系列活动要有内在系统性、层次性,而且在组织分组活动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提升,如《调查》、《预测》等。假设把“生活层面”的外延扩大到教学的初始及最终回归的综合状态,如果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是只能哦那个初始的状态来应对回归,那么这是一节失败的课。而且学生也会怀疑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思考了那么多的问题到底有何价值。同时,教师也要反思,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思维的提升能不能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提。
  反思之下,感悟到了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实验中、实验后没有科学知识、方法、思维的提升,导致一直在低层次徘徊。
  通过改进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什么叫预测?
  (2)要想准确预测最关键的是什么?怎样收集证据?
  (3)只有具备了充分正确的经验和证据才能更精确地预测。
  (4)在预测中发现新问题。要寻找新的证据来进行新的预测,所以预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它对探究有推动的作用。
  (5)预测还能帮助我们分析未来形势并采取有效措施。
  (6)科学预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命息息相关。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学习高中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科学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教学质量。让学生能真正了解科学实验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主编:柳斌中国物资出版社
  [2]《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主编:周宏高长梅 中国物资出版社
  [3]《说课与新课改》主编:宋乐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5]《对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一些认识》 刘锋 物理通报 2005 (3)
  [6]《上海市初中科学而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7]《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特点及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和实际教学的经验,开发设计了《电子测量技术》实验平台,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取得良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活动。即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信息交流过程。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作了如下的探索与思考:  1 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
期刊
【摘要】“体验”及“体验式学习”在新课程中多次被提及,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采取“体验式学习”方法,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尝试了一下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开始、过程及课后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学习 教学策略  “体验”一词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被多次提及,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性学习目标”、“体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装饰基础课是向专业设计过渡型的课程.在了解时代特征,对现代设计教学经验进行比较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教师课程设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要求对学生施行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形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方式和优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进行改革?笔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行进行了一些尝试,制定了整体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搞好整体改革,笔者首先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了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力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了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
本文首先介绍了言语加工策略与言语加工策略限制的含义,然后讨论了将这个理论运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上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创造品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往往教师“教”的过分夸张,漠视、淹没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设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