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tong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TECO凝血IV号仪器,试剂为美国太平洋药盒。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只统计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类)脑梗死组及TIA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与正常对照组,其中最高值达9g/L,经统计学处理,P均〈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与脑梗死及TIA密切相关,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可预测疾病的进展与转归。建议将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必检项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进行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BD)的病因、影像学与临床的关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BD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结果(1)合理降压组较
多发性硬化(MS)又称播散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特点是白质散在、多发的髓鞘脱失和胶质增生,临床表现复杂,有缓解复发的过程。我院1997-2007年共收治MS24例,现分析如
将多元统计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对动物的栖息地进行适宜性分析,是近年动物栖息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十分感兴趣的方面.本研究采用马氏距离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甘肃雉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结构及nNOS的表达.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40只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模型组(M).
运用分形理论以安徽省庐江县植保站和江苏省吴县植保站1979~1990年及太湖地区农科所1986~1998年间褐飞虱发生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例,对褐飞虱发生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术后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停用麻醉
用最优化适合度种群生态学模型模拟研究了中华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种群在渤海生态系统中的垂直移动模式.生命周期、世代时间、繁殖力和产卵量是决定这两种桡足类垂直移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