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钢琴入门课程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53d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愿望不再只停留于身体上的健康成长,而是希望孩子从身体素质到心理素质,从智力到情商都能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育不再能完全满足家长们的需求,他们会让孩子去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提高班。而在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再次把艺术教育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然而与之伴随的也会有些极端的例子,例如:一些中小学为了完成指标,机械性的开展艺术活动;或是急于求成的家长让孩子在短期内高强度的集中突击练习。显然,这些都不是科学的、长久的教育手段。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应该是遵循自然规律,把握被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幼儿;钢琴入门;兴趣;课程设计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科学的音乐课程训练能培养孩子的直觉思维和想象力。当孩子开始进入学习任何一种乐器时,我们教师就应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的把想象和感知的能力逐渐授予他们,比如学习最简单的《汤普森钢琴教程》,就应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了解乐曲所包含的意义。
  一、幼儿心理与学习兴趣
  根据幼儿心理学对幼儿年龄的划分,幼儿是指3-6岁孩童。此阶段是智力和记忆力发展、人格健全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和好奇心很强,特别是对节奏感鲜明的音乐和色彩丰富的画面很感兴趣,然而专注力的时间却很短。我们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来设计这个阶段的幼儿钢琴入门课程,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多种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使幼儿的专注力达到最大化,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求取知识,探索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常常自己感兴趣的事更能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反之,便会产生厌烦与懈怠。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持久学习,学习效果也更好。
  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1]
  (一)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发生的兴趣;
  (二)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
  所以前者是自由的,进行活动时需要的意志力很少,甚至不需要意志力的支配。后者则是受目的所约束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例如,有的人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可以通宵不眠,可让他在琴上练习1小时则是寸阴若岁。
  所以兴趣的持久性是推动学习与探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成年人对事物的兴趣较为稳定和持久。即使没有了兴趣,在必须完成的事上也会强制自己完成。儿童则不同,他们通常是直接兴趣去推动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性,所以兴趣产生得快,消失得也快。虽然学习不可能总是绘声绘色,其中必会有些味同嚼蜡的东西,而且也将一直如此。但在针对幼儿钢琴入门课程时,教师应尽最大能力的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和持续儿童的兴趣,别让儿童对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被扼杀。
  二、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在每节课的教学安排上应遵循“内容少,多重复”的原则。即每节课只教授一至两个知识点,使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来反复巩固所学的内容,做到所学知识点在课堂上就消化掉,不给学生留过多的家庭作业。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来上钢琴课的孩子不害怕学习钢琴,并且让孩子在每节内容不多的课堂上找到收获的成就感很重要。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设计课堂内容,才能让幼儿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难和学习气氛枯燥而产生厌学情绪,使得孩子们还没感受到钢琴的乐趣就已经放弃了学习。
  可见,想让幼儿坚持不懈的学习钢琴,钢琴入门课程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也是让幼儿从入门课程顺利进入到基础课程的奠基石。
  三、入门课程的划分
  (一)初认知
  这个板块的内容是简单介绍声音的产生;歌唱、舞蹈和器乐的起源;钢琴的种类、构造、发声特点及音色等基础知识介绍。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可安排一至两节课完成。因为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同时,对发声器乐本身也非常好奇。特别是钢琴“肚子”里面的构造。
  (二)基础乐理
  这个板块内容重点集中在五线谱、音符、简单节奏型三个知识点。理论内容的讲授最容易枯燥难懂,此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1.五线谱
  五线谱由五根线依次由下至上构成,可以利用图画的形式让幼儿感受五线谱就像一个扶梯,需要从下往上爬。还可以制作扶梯小道具,因为学习五线谱中最难掌握的是线与间的顺序和关系,所以扶梯小道具可以让幼儿从立体的角度把线与间的关系想像成我们住的楼房,1楼有地面和房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线与一间,依此类推、反复练习,反复练习时要注意变化练习方式。
  例如:不同的线与间用不同彩色笔填色或是把在不同线与间上画的小动物填上老师指定的颜色。经过几番练习后学生都能准确掌握线于间的关系了。
  2.音符
  在入门课程中只教授音域在c-b1的音符,分别在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上具体的线间位置和四种音符时值。四种音符时值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可以利用顺口溜帮助幼儿记忆。
  例如:全音符:圆圆鸡蛋唱四拍
  四分音符:黑黑蝌蚪唱一拍
  二分音符:小小球拍唱两拍
  附点二分音符:球拍加球唱三拍
  七个基本音级应先学会在五线谱上从do到si依次排队,这样可以让幼儿再不记得唱名的时候,能通过排队的方式推出音符的唱名。在此我更推荐利用顺口溜的方法让幼儿把七个基本音级在五线谱的具体位置牢记下来,以便日后再琴上练习时不会顾头顾尾力不从心。
  3.节奏
  在学生掌握四种音符时值后,可以利用小卡片来做节奏创作游戏,之后再是简单节奏听辨练习。可借鉴参用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我心爱的节奏卡》。多做此类节奏游戏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复杂节奏的快速反应。
  (三)弹奏准备
  这板块内容包括弹奏时的坐姿,指法和手型。   1.坐姿:强调腰背挺直坐于琴凳上,两脚微微分开支撑与地面或是脚凳上。身体离琴身的距离以手放于琴键时,大臂和小臂作垂直状为宜。
  2.指法:入门指法只需知道1至5指分别对应的手指即可。
  3.手型:因为入门阶段的幼儿还无法熟练的将音符、键盘、指法同时兼顾,我们可以采用双手手握网球的方式来学习正确的手型,并把钢琴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让幼儿手握网球用网球去碰响老师指定的音区。例如:双手可以同时在高音区,或是左手低音区右手高音区,也可以双手交叉弹奏。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幼儿综合体会弹琴是需要身体、手、眼共同合作完成。
  (四)音乐欣赏
  这个板块是老师们最容易发挥也是最吸引幼儿的一个板块。例如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随音乐身体律动:这是最初级也是最容易让孩子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音乐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之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外显,特别是节奏。而孩子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得的、自然的、即兴的。”[2]
  2.音乐随笔画:身体律动是在音乐的刺激下身体动作反映音乐,听音乐画画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
  3.故事配乐:通过短小的情景动画或是孩子们熟悉的故事,特别是描述气氛刻画人物情绪的地方,节选一些速度快慢、音乐色彩对比较明显的音乐片段让他们给故事配上背景音乐。
  4.音乐情景剧:首先要让孩子先理解所要表演的音乐内容,在设计戏剧动作时,尽量从一些基本音乐要素,如强弱、快慢、特殊节奏型和音型入手。
  结语:
  音乐的本意是给人以欢乐,练琴不是强迫的劳作,而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它熔教学、灵感、忍耐、优雅、明澈、平衡于一炉。也是普及化的一种学习与修养,善用科学的音乐训练,不仅是专注孩子的专业技能训练,更要注重音乐才能的全面提高,因为单一的才能几乎可以和无能画上等号。
  参考文献
  [1]王朝纲.《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19.
  [2] [美]玛德琳娜·布鲁瑟尔.《练琴的艺术》[M].邹彦,伍维曦,译.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6-7.
  作者简介:车莹莹(1987—),女,贵州人,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
其他文献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低、中、高三种典型工况,采用索科洛夫方法进行了氢气循环引射器主要结构尺寸的设计并建立了相应流体动力学模型.定义了测试用循环工况并进行
针对目前众多的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信号采集系统中缺少专门用于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软件以及基于有线传感器的振动信号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以Visual C++为开发平台,采用面向对
传统豫剧"旦角"的唱腔教学,常把变声期期作为唱腔训练的禁区。禁止学生演唱练习、唱腔调弦,使学生的演唱技术停滞不前,发声得不到训练、润腔得不到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用
自扬琴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受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琴竹也在不断的汉化、改革、发展,并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扬琴琴竹。本文主要对中国扬琴琴竹各时期的演变与发展等方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