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色、创新、开放、转型、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抓机遇、谋布局,攻坚克难,全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品工程,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承德市农广校及八所县分校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中药、休闲观光五大重点产业,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入手,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及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乏人难题,在探索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长效机制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创新培育机制
  承德市2014、2015连续两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整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市之列,农广校被确定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阵地,六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县,两个县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县,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874人,其中生产经营型4974人,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2800人,现代青年农场主100人。培育的学员中有种养殖大户3828人、家庭农场主459人、返乡农民工2045人,有1958人加入了农民合作社,有130人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有965人成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建立培训实训基地49个,示范性家庭农牧场177个。
  在培训实践中形成了五种不同模式。
  一是“一社一校”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合作社骨干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先后有32个合作社1600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泉县根据吕泉子村主导产业和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需要,采取了“园区 合作社 家庭农场 技术农民”培育模式,使“园、社、场、员”四点相融合,突出了培育的针对性,化解了生产生活难题,使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本班学员聚集、倾斜。通过培育新增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2个,新增食用菌园区面积100亩,培树了吕建伟、郝景泉、秦凌芳等15位“下得去、留得住、实用型”乡土人才,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培养出了领军人物和致富带头人,带动本村其他农民共同致富。依据县惠农补贴政策,农广校积极跑办、帮办园区应享受的70万元补贴,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为学员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创业热情。
  二是“整镇整村”推进模式。先后在8个乡镇34个示范村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镇整村推进工作。从2013年开始,在设施菜主产区平泉县榆树林子镇进行整镇推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在该镇8个村先后建立教学班8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24人,果树专业87人,设施菜专业337人,学员拥有大棚1500余个,占整镇大棚数的15%,生产效益比没培育前增加10%以上,科学技术辐射到黄土梁子、台头山等乡镇,8个村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发展合作社47个,有社员289名,家庭农场23个,已有近300人得到了认定,每年新建改建扩建蔬菜大棚和发展新果园近万亩。各种政策补贴资金每年都达到上千万元,学员既享受到普惠政策又能享受特殊补贴。丰宁黄旗东营子村是种植谷子的黄金地带,该村种植谷子有历史记载的已有400多年,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谷子种植已成为当地百姓主要收入来源,农广校在该村举办谷子培训班2个,培训学员96人,聘请中国农大牛新盛博士来到该村,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讲解,重点针对有机谷子种植技术,包括从生产、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详细操作规程,有机肥积造与发酵技术、物理、生物防治病虫技术,通过学习使农民提升了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认识,有机产品生产有了可靠技术保障。
  三是“一园一校”培训模式。在贫困村采取“优先优惠 普惠 特惠”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把新型职业农民教学班建在产业扶贫园区上,先后与园区合作建立教学班16个,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从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位于平泉县党坝镇大吉口村的丰盈食用菌扶贫园区占地面积200亩,固定资产投入500多万元。市农广校将50多个入驻园区的农户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依托政府对扶贫村的产业扶贫特惠政策,通过大户组建园区,引导小户带着技术直接入驻产业园区,使产业工人变成业主,极大地调动了入驻农户积极性。
  四是校企结合模式。先后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班22个,由承德菁润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菁润农业观光园”是一个以循环农业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生态园区。市农广校与该企业合作,招收企业雇工50人,针对大棚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及日光温室、无土栽培、雾化栽培、立体栽培等现代农业科技进行培育和指导。
  五是训学结合模式。在实训基地、园区、产业村、企业内的实践培训基础上,鼓励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接受涉农中专函授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文化水平,全市已有1357人成为省农广校函授中专学员。
  创新管理机制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班的管理,承德市农广校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精选师资,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信息系统,优选培训师资419名,其中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成的高端型师资46人,由市县农林牧系统组成的行业型师资307人,由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组成的技能型师资66人。形成了“高端引领 专业技术人员 乡土人才”相结合的师资团队。
  二是精准设置培训内容。依据农业部下发的培训规范,围绕“一点两线”有针对性设置培训内容。课程体系设置6大模块,即公共模块、专业模块、考察模块、实训模块、交流模块和考试考核模块。
  三是探索实行三级班主任制。由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担任教学班班主任,发挥这些人在当地组织能力强的优势,具体负责学员的发动和组织,保证了较高的出勤率;由生产经营大户担任班主任,具体负责班级纪律,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由学校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安排等。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重点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学员结对,讲师团、骨干教师与学员结对,确保每名学员遇到技术难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和帮扶。
  四是理实结合,开展实训实践教学。按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分布,在“一环六带”产业区域,以家庭农场、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111个,建立示范性家庭农(牧)场247个,形成了覆盖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实训基地网络布局,在全市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优质资源共享格局。
  五是结合农时,开展分段培训。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不同产业以及农作物生长周期,分段实施培训计划,采取“田间培训 生产指导”、“学校授课 基地实习”的方式开展分段式教学。推行了平泉县校“456”培训模式,即用4天时间集中学习,5天时间理论授课,用6天时间进行生产实践,全部课程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这样的培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是规范管理,实施“六统一”。统一签订质量承诺书;统一配备培训教材、学习包、笔记本、培训卡;统一培训台账;统一按专业规范开展培育;统一档案管理;统一组织结业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
  七是强化指导,开展跟踪服务。组织专家和专业教师进村入社、进厂入企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解答学员提出的疑难问题;利用电话、短信、微信和农技宝等形式发布最新技术要领或解答学员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部分示范带动明显的学员到外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
  创新奖励机制
  为提高学员参训的积极性,保证培训质量,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每个专业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市农广校为每位学员配发了电动喷雾器等实训教学器材,对理论和实践考核合格的学员,将实训教学器材作为奖品奖励给他们。各县根据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奖励办法》,坚持培育对象与扶持政策精准对接,对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作为享受申报项目、贴息贷款、农业担保、跟踪服务的依据,以此扶持培育对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德市分校 朴玉春 张建文
其他文献
《创富路上——鸵鸟驮来的财富》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的肉、皮、毛、蛋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本期的節目当中,主要介绍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刘福辰是如何通过养殖鸵鸟创富的。2003年,刘福辰发现鸵鸟商机并开始养殖,由于没有经验,他先后经历了小鸵鸟成群死亡、个体发育不良、瘫痪等诸多问题,但刘福辰靠着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最终鸵鸟养殖获得了成功。他还建立了鸵鸟屠宰场,将鸵鸟肉、鸵鸟皮、
在本期的节目当中,栏目摄制组来到了冰城哈尔滨太阳岛的雪博会,用镜头将雪雕艺术的全过程和无数动人的场景用镜头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种北方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雪天,仰手轻托初冬的新雪,享受那份柔软与飘逸,一同徜徉在雪雕艺术的氛围中,那梦幻般的心境令人神往。雪雕以其恢弘的气势、巧妙的构思和变化多姿的造型赢得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称赞,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北方地区最负盛名的冬季旅游项目之一。本片主要介绍雪
一、国内鲜活农产品  2013年第7周(2013年2月11日—2月17日,下同)“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14.68(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2月4日—2月7日,下同)上升1.30个点;“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17.43(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1.36个点。2月1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15.01(以2000年为100),与节前(2月8日,下同)相比
拂晓,清风刚拨开晨雾,果园里已人头攒动,那是重庆市巴南区农广校的老师们正在百胜村授课。在学员簇拥下,张伟老师正讲解着果蝇成虫的特点,学员们端详着手中的样本,在识别,在探讨,气氛热烈。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聚拢,鬓发斑白的老人,怀抱婴儿的妇女,附近劳作的果农,都赶集般跑来,本期封面上这幅独具魅力、富有人情味的画面就是农广校的田间课堂。这种“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怎么就那么有吸引力呢!引人遐想。  田
一、拓宽 “三农”人才源泉,为“三农”工作引进新动能  今年1月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发展目标,将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一)稳定现有从事农业的农民
长期以来,农广校植根于农村,贴近于农民,在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发挥了主阵地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当前,农广校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如何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新常态,笔者认为:建立一套覆盖到村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向前、向后拓展培训内涵,加快服务转型,不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中国农民的一个特定群体,担当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启动,市民、农民均为居民,对现行的三农制度体系将形成很大冲击,许多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构建的法律法规政策亟需修订完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立法还是空白,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山东省农广校在农民创业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中积极作为,总结出了一套切实有效、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被全国很多省市学习和推广。为了更好地完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笔者就多年来从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心得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改革支农惠农政策的下达通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招生难的问题  由于
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发应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市场价格、供求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可以增强广大农户、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文以河北省农业信息化为例,介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1. 农业信息网站发展不断加
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98%以上的小农户,如何在现代农业的新路中找到发展空间?适度规模经营和小农户家庭经营如何协同发展?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防止人为垒大户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说,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要看到小农户家庭经营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