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改变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的趋势,国家制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体育教师,就要努力按照课程标准搞好课堂教学,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一、紧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实施新课程,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二、结合学校实际组织教学内容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提出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课程的内容标准,要求学校与教师要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只有认真遵循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制定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了课堂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明确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学生也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教和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四、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体育课的核心,是根据预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园地制宜地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术,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术和体能基础。
五、重视教与学的体验过程
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体育教学又是思维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体育学习是在多维空间进行的,具有不同定、难控制、难把握等特征,学生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如果有的学生在学习一个有危险、难度大的技术动作时,几经努力仍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肯定学生此时的情绪体验,给予相关的引导和评价。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跑“区”型,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如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度。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任务。
六、教学应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练习的兴趣度,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而有些内容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感厌倦和无味,如中长跑。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练习“花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进行中长跑教学,可用变线跑、计时跑、追逐跑、定向跑、越野跑等练习方法来发展有氧耐力。教师教学语言精炼简洁,最好把繁杂难记的动作要领口诀化,这样学生易记又易理解掌握,直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师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心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仪表、语言、表情及每个示范动作,对学生的学习心境都能产生影响,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学习的心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样就要求教师仪表要整洁大方。着装整齐,表情喜悦,乐观向上;讲解要扼要简练,易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示范要正确到位,动作优美,产生强烈艺术感;课堂组织要规范,有始有终。教师精神饱满,学生就信心百倍;教师要和蔼可亲,耐心辅导,多加鼓励,及时肯定,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从而产生满意、愉快的心情,让快乐充满整个课堂。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主动的发展体育能力及个性,达到创新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好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八、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体育教学评价是把体育教学系统作为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价值性判定,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对学生评价一般要进行三个阶段较为合理和科学。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初始的体育素质,做出诊断性的评价叫初始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情况,方便教学指导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精神做出过程性评价,目的是更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研究教学进度及方法,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在阶段性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进行量化的评定,做出结论性的评价,目的是评价成绩,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行为、合作精神、体育知识理解与运用、运动的体验与参与、体育素质的提高幅度、终身体育意识与行动等等。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定三种结合。
体育教师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只要我们本着“健康第一”的理念,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不断探索全面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途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应试教育给学生身心带来的压力,为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
一、紧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实施新课程,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二、结合学校实际组织教学内容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提出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课程的内容标准,要求学校与教师要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只有认真遵循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制定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了课堂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明确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学生也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教和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四、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体育课的核心,是根据预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园地制宜地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术,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术和体能基础。
五、重视教与学的体验过程
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体育教学又是思维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体育学习是在多维空间进行的,具有不同定、难控制、难把握等特征,学生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如果有的学生在学习一个有危险、难度大的技术动作时,几经努力仍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肯定学生此时的情绪体验,给予相关的引导和评价。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跑“区”型,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如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度。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任务。
六、教学应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练习的兴趣度,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而有些内容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感厌倦和无味,如中长跑。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练习“花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进行中长跑教学,可用变线跑、计时跑、追逐跑、定向跑、越野跑等练习方法来发展有氧耐力。教师教学语言精炼简洁,最好把繁杂难记的动作要领口诀化,这样学生易记又易理解掌握,直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师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心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仪表、语言、表情及每个示范动作,对学生的学习心境都能产生影响,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学习的心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样就要求教师仪表要整洁大方。着装整齐,表情喜悦,乐观向上;讲解要扼要简练,易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示范要正确到位,动作优美,产生强烈艺术感;课堂组织要规范,有始有终。教师精神饱满,学生就信心百倍;教师要和蔼可亲,耐心辅导,多加鼓励,及时肯定,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从而产生满意、愉快的心情,让快乐充满整个课堂。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主动的发展体育能力及个性,达到创新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好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八、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体育教学评价是把体育教学系统作为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价值性判定,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对学生评价一般要进行三个阶段较为合理和科学。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初始的体育素质,做出诊断性的评价叫初始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情况,方便教学指导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精神做出过程性评价,目的是更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研究教学进度及方法,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在阶段性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进行量化的评定,做出结论性的评价,目的是评价成绩,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行为、合作精神、体育知识理解与运用、运动的体验与参与、体育素质的提高幅度、终身体育意识与行动等等。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定三种结合。
体育教师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只要我们本着“健康第一”的理念,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不断探索全面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途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应试教育给学生身心带来的压力,为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