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25-02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或者查词典、字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三)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背诵古诗并能简述诗意。
  (二)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有一本书,不知道同学们读过没有?名字叫做《唐诗三百首》。谁能背上一首?
  师:喜欢这些唐诗吗?为什么?对,古诗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多的情感,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我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师:其实这《唐诗三百首》只是唐朝诗歌当中的一小部分,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白居易的资料,谁愿意给同学们说说?
  生汇报。
  师: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多的是反映人民疾苦的。他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他现存的诗篇就有2806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一位诗人,所以有“诗王”之称。
  师:还记得吗?在本单元,丹麦作家安徒生刚刚向我们讲诉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让我们心生同情。
  (二)入诗境,读诗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是“诗王”白居易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卖炭翁。看老师板书课题。
  师:通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师:以人物为题会引发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知道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吗?
  师:就是一个字“读”。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读”字开始。
  师出示:一读:正字音
  二读:识韵律
  三读:明诗意
  四读:感诗情
  五读:悟诗理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争取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练读。)
  师: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老师这儿有几个诗中的生字不太好读,谁愿意读读?薪,什么意思?鬓,组个词?贱,反义词?
  师:把这些字放在诗里,谁再来读读?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古诗,不仅要读通读顺,而且要读出诗的味道和节奏来,那么谁能按照老师的提示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指名读文。)
  师:非常好,这样读就读出了古诗的味道。但是“正字音”“识韵律”只是学古诗的浅读,要想真正的走进这首诗,我们还要接着读。
  (三)品诗意、悟诗境
  师:白居易的诗语言很朴实,一读就懂。那么现在谁能结合书下的注释来简单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其他的同学认真听,你认为不准确的地方可以作补充。
  师:好,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卖炭翁,你会用哪个词?当我们理解了诗意后感受会更深,更容易和诗人产生共鸣。咱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学习古诗就应该这样,一边理解一边读,读着读着,这位卖炭老人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越来越清楚。
  师:其实白居易在诗中也用了一个词表达出了他的情感,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可怜。
  师:和同学们的感受不谋而合,对,其实整首诗就是围绕着“可怜”展开的,向我们讲述了卖炭翁的贫穷而悲惨的生活。那么我们跟随诗人来细细的来感受卖炭翁的可怜。我们接着就来四读古诗感诗情。
  (生读文。)
  师:谁能说说这句诗中都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人物卖炭翁,交代了地点,南山。
  师:南山,指的是西安城外的终南山。这座山非常的高,所以就有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说。想一想这南山仅仅是高吗?
  生:会有参天的大树,会有出么的野兽,会有陡峭的山崖。
  师:对,这就是卖炭翁的工作环境。
  师:再看看这句诗,还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生:事件——伐薪、烧炭。
  师:想象一下,卖炭翁在这个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做什么?
  师:大家都觉得“伐薪”很辛苦,可你们知道烧炭的过程吗?
  师:其实,在这种环境中,伐薪烧成的炭就是卖炭翁的——心血。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可怜。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你的这份理解读出来。
  (生读文。)
  师:这么复杂而繁重的劳动就是由这样可怜的一位老人家完成的。
  师:这只是作者远远的让我们看到得这位卖炭翁,让我们把镜头推近,谁来读读三、四两句。
  (生读。)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几种颜色。
  生:三种,灰、白、黑。
  师:从哪儿看到的白色?“两鬓苍苍”,说说你的体会!是呀,如此大的年纪还要“伐薪、烧炭”。一个词告诉我,他怎样?
  师:还有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具体说说从哪儿知道的,和你的体会!
  (生汇报。)
  师:是呀,这十根被染得乌黑的手指负担的是他所有的希望。一个词告诉我,他——可怜。
  师:还有什么颜色?
  生:烟火色。
  师:谈谈你的体会。其实这烟火色是一种贫穷的颜色,富贵人家是绝不会有这样的脸色的,卖炭翁吃了一辈子的苦,告诉我,他——可怜。
  师:诗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向我们勾勒卖炭翁的外貌,这位可怜老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来孩子们,我们再来读读。
  师:除了作者对卖炭翁的这些外貌描写,你还会看到什么?
  (生汇报。)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我们再来读。
  (生读文。)
  师:老人家如此辛苦,那么卖炭得钱何所营?用书中的话回答我。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好,老师再问问你,卖炭得钱干嘛用?
  生:翻译后的意思。
  师:说的好,这是一个设问句,一问一答,我们读好它。
  师:老人家,不分昼夜的“伐薪”、“烧炭”目的如此的简单。(高昂引读)
  师:这身上的衣裳,即是温,这口中食即是饱。老翁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有件衣服,有口饭吃,就行。(低沉引读)
  师:这是人们最低的生活标准,而且低的可怜。(齐读)
  师:直接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这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多读几遍,记在心里。,之所以成为千古佳句,是因为每当你读起它时都会有挥之不去的感动。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懂了什么?
  (生说诗意。)
  师:对,诗人此处用到了什么描写?他这么大的年纪即使在寒风中冻得发抖,也希望天再冷点,希望这车炭卖个好价钱,因为这车炭就是他的——希望。告诉我你的体会。
  (生读文。)
  师:真如我们感受的一样,诗人以一个“可怜”贯穿全诗,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劳动着,坚强的活着,心中不住的祈祷希望天随人愿。可怜的卖炭翁呀!谁愿意来读!
  (生读文。)
  师:这首诗只是卖炭翁的节选,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吗?
  师:天随人愿,下了一夜的大雪,天还没亮,卖炭翁就把一个冬天烧好的炭装上了牛车,在风雪中一口气走了五十里的山路,来到了集市的南门外,这炭会买个好价钱吗?
  师:不会,因为这整整一车炭,被宫里的太监连牛带车强行牵走充公,留给卖炭翁的只有一块红纱和三米白绫。
  师:这是王老师在网上查到的这首诗的原文。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见了卖炭翁在风雪中哀嚎。课文学到这儿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是唐朝一种剥削百姓的一种制度——被称作“宫市”。(课件)
  师:其实这种“宫市”制度只是众多剥削制度中的一种。白居易在他的《新乐府》中用五十首诗分别介绍了当时的各种剥削制度。(课件)
  师: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你可以上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一看,然后我们把这些诗文的内容或意思综合起来,做成一个网页,和所有的需要的人共享,好吗?也许我们做得不精彩,但我们成功一定在。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其他文献
[摘 要] 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要实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就要创新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从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课外自主学习、提高阶段的应用型拓展课程群、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具有地方高校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关键词] 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21-01     导数是高中新课程的新增内容,它既是研究函数性态的有力工具,又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良好素材。但学生在学习导数时,有许多问题形式相似,但实质不同,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由于对导数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存在着误区,造成解题失误,本文对相关的问题加以归纳辨析。    一、对函数“单调性”与“导数
摘 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初步实施探究式学习,以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政治 新课程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20-01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