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数学,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情感共鸣,信息传递反馈畅通”的优美教学环境,提供争辩的机会,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标新立异,提倡敢说、敢想、敢疑。只要与学习有关,想到什么就大胆说,说得精彩、问得恰当,给予赞赏。说错了,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并加以引导,对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和想法要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得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正负数的时候,我就以天气预报来导入,这种生活化的导入,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了想要探索比较高矮的标准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好奇、矛盾或共鸣的情境,并且适时的对他们进行激励。
三、加强双基,让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学困生,思维迟钝,并且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到位,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思考,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少,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后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而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信心。另外,引导他们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通过观察学习,他们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带着“为什么”。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因为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限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加强双基这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结构状况下,减小坡度,设置梯度,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从一个平台自然过渡到更高的台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个性、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问、想问、会问,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才不会成为空话。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数学,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情感共鸣,信息传递反馈畅通”的优美教学环境,提供争辩的机会,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标新立异,提倡敢说、敢想、敢疑。只要与学习有关,想到什么就大胆说,说得精彩、问得恰当,给予赞赏。说错了,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并加以引导,对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和想法要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得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正负数的时候,我就以天气预报来导入,这种生活化的导入,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了想要探索比较高矮的标准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好奇、矛盾或共鸣的情境,并且适时的对他们进行激励。
三、加强双基,让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学困生,思维迟钝,并且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到位,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思考,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少,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后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而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信心。另外,引导他们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通过观察学习,他们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带着“为什么”。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因为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限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加强双基这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结构状况下,减小坡度,设置梯度,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从一个平台自然过渡到更高的台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个性、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问、想问、会问,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才不会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