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从语言到思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l990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注,虽然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却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它直入文本,强调阅读者自身独特的感受,这恰恰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契合。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鉴赏、评价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试着用批注的方法鉴赏文本,写下简洁流畅、富有个性的文字,那么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颇有裨益的。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具有浓郁地域色彩,作者以情驭景,将眷恋、落寞、忧思之情蕴藏在细腻含蓄的语言中。它与《荷塘月色》、《囚绿记》共同构成了一个清丽而精微的散文单元世界。对于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从特定的景语中品读出不一样的思想,是组织教学时的一个难点。以往笔者多采用讲授法,虽然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却情绪慵懒。今年,再一次教该文时,笔者采用了批注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教师的作用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呈现外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阅读,专注地阅读。实践后引发的思考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批注,让语言更精彩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本位要求。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散文教学尤其需要品味语言,而《故都的秋》更是一篇语言简洁而情意丰腴的名作。因而,批注的第一步便是让学生从文中圈点勾画出自己最欣赏的文句,再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鉴赏心得。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只要再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他们很快就能够勾画出一些清新淡远、颇有意味的文句进行批注。下面便是学生选择批注并交流的一个例子: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生1:“点缀”用得好,表明北国的槐树只是秋极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表明作者选择材料总是别具一格。比如他不写香山的红叶,那种层林尽染是人人都知晓的。
  生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如果我写,会是“脚踏上去,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两相比较后我觉得作者的句子节奏很舒缓,与他那深沉舒缓的情感正好吻合。
  生3:写得纤细微妙,让人想起落叶缤纷。心灵有一丝的律动,一种无边的宁静,仿佛自身也融化在秋意中。
  生4:文字像白云,像清泉,明白如话,娓娓絮谈,而又诗意无穷,这里有景有情,更有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都市的喧嚣、浮躁在这里得以净化。
  生5:槐树的落蕊被无情地扫去,只留下扫帚挥过的痕迹,如秋天的伤痕,冷漠、寂静;挥不去的惆怅,扫不掉的诗意,在秋日清晨的一地落蕊与落叶中延续。
  生6:北国的槐树因为生在北国,平添了一种人文的厚重感;作者写它的落蕊,更显得繁华后的落寞与沧桑了。古人说一叶知秋,况且这里是一片落蕊,引发的莫非是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落的悲凉。文字平淡,而情何以堪啊!
  师:校园里也有一棵古槐,在操场边,每年夏天它莹白小巧的花就如约绽放,到秋季就悄然飘落。同学们注意了吗?(学生多半摇头)通过作家的笔,我们知道了质朴无言的生活向我们展示的是浑金璞玉,只是需要你有发现的眼睛。这里,语言纯白描,但因为作家心中有情,心中有秋,所以笔下朴素的语言也流光溢彩。通过同学们的批注,我们也知道了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作家笔下的景物总是其心灵的投影。同学们的批注有点有面,有文字咀嚼,有心得感悟,各有千秋,各尽其妙。
  这就是批注的一重作用:彰显文本语言的精彩,而这种精彩并非是经过教师解析然后传输给学生的。它直接将语言材料呈现给学生,以其自身的魅力影响着学生,使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所谓“读书千万法,自读始为宗”。周国平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不可隔岸观火”,唯有亲身体验和感悟,甘苦自尝,学生的心灵上才会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批注, 让思想更深入
  语言是媒介,思想是灵魂。学习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灵魂部分,让学生的心灵和文章的灵魂融为一体,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故都的秋》更是在隽永的语言里寄予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怎样抵达作者的内心深处,教师补充解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依然是通过批注法让学生自己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应作者的脉搏。
  学生首先选择了最后一段话进行了批注:“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生1: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液,从笔管里涌出的是情感。这段文字直抒胸臆,情感浓烈如酒。只有爱到极致的人才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有这样的话语,可见作者热爱之深。
  生2: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因为他特别的忧伤、郁闷、落寞,所以就特别钟情于“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
  生3:试问世间真性情者竟有几人?言随情动,无所顾忌,无畏条框束缚,于文字里尽显风流,于细微处尽显鲜明个性。情到深处自然不能自已,如泉奔涌,不择地而出,不择时而出。
  师:德国席勒曾说过“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郁达夫愿意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换得“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确令人叹服、敬畏。“清”“静”好理解,“悲凉”怎么体现,又如何看待?请结合具体文字再作批注。
  有的学生选择都市闲人的对话:“哎,天可真凉了——”这“凉”就含有一种悲凉的意思,一年光阴匆匆流走;“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悲凉还得到了应和,带有普遍性。
  有的学生则评点描写都市闲人的整个语段:青布单衣和夹袄,透着灰暗与伤感的色调,平仄错念的歧韵是作者久未听见却深藏内心的旋律,透着怀旧与思念。做个普通的都市闲人,品味这北国之秋,听听那淳朴乡音,是作者穿越那绵绵的秋雨传达的深沉浓烈的悲愁。
  有的选择作者静坐庭院的文字:皇城人海里,偏“租一椽破屋”;天空澄澈,偏要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最好还以秋草作陪衬。这一切都显示着作者与众不同的眼光,似乎把悲凉当作一种美。(教师启发:悲凉可以是一种美吗?比如这里的秋草、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你能够从中获得美吗?)
  生:秋草给人以衰败的感觉,不免让人伤感,生命消逝如此之快;但又想到它也曾经灿烂过啊,何况春来草自青。
  师:“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直面生命的衰败,思考生命的周期,引起的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感受,也是一种深沉的美啊。而且,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情感特有的。在文章中,作家就是把北国之秋的“悲凉”当作美来欣赏的,这“悲凉”属于郁达夫一人所独有。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感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悲凉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深沉而厚重。
  这里表现的是批注的又一重作用:让文本思想更深入。这种深入也并非是教师单方面架空分析和灌输的结果,而是“让学生走进语文,不只是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于漪语),是学生与同伴与教师在相互交流、碰撞与接纳中自然获得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批注的深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赖学生并且给他们充足的课堂时间亲近文本,作批注式阅读,那么学生在这个思维探险的过程中一定会收获着自己独特的果实,采撷着自己感悟的结晶。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一中]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很多,层出不穷,近期在导学式教学背景下,导学式教学模式逐渐登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舞台,在此舞台上的语文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导学式”的“导”上下大功夫,教师必须“会导”“善导”,更要能“巧导”。真正让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新颖导入吸引住学生。因此,课堂新颖独特的提问艺术就构成了语文课堂特别是导学式课堂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
教学目标  (1)解读诗意,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与王维田园诗作比较,突出诗人伟大人格。  (3)理解并感受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初解诗意:“归”去乃必然  师: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陶渊明是照彻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格的象征,他的简朴是令人敬畏的,他会使那些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今天我们就通过《归园田居》,来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  生:齐读《
在“真语文”的讨论中,一些研究者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探析,提出从语用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定位,实现语文教育的语用学转向。以下选取三篇代表性论文,重点是从语文学科的历史追溯、语文教育的语用意涵与构建价值以及语文教育的语用体系建构方面进行评析,希望能呈现语文教学“语用学转向”的基本观点和思路。  一、语文教育的历史追溯及科学定位  【评议文章】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是一个国家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外国语文课程标准是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由它委托的机构制订的语文教育指导性文件,以规范不同性质的学校和各层次语文教育的教学方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评体系等,是各国为保证语文教育的一致性、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推行的教育规范。国际上,尽管各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形式与提法不尽相同,但“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蔡可《聚焦课程意识 培养从教素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12期。  【原文摘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师范大学培养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内容范畴,但存在诸多问题。在“核心素养”的语
近来,品读洪宗礼先生的《我的语文教育观》《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等论著,通读他的“双引”教学法及相关课例,合卷沉思,有两个字深深地刻到了我的脑子里,那就是“辩证”。我们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辩证”就是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一、“文”与“道”的辩证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不只是让学生单一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
1.“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此句中的两个“而”用在主谓间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如果”。  “而”用在主谓间表假设,译为“如”“如果”的例子还很多。如: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在综合性学习中也提出“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其本质也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化创新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化思维方法和能力,其实也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尽管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有很多语文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然而现实教学中把已成共识的精神理念付
读者如同饥渴难耐的行旅者,将书籍作为手中的面包牛奶,本能地陶醉着——啃食、吮吸,不浪费,不虚掷。对这种热切的求知受益状态,法国古典主义批评家波瓦洛更极尽能事地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可以说,读者秉持着求知受益心理,使阅读成为直指内心的活动,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欣赏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及审美体验;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欣赏中又获得所需和接受启发。语文课堂,阅读占很
和现行教材同步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开发中心编著)中的《苏武传》一文,写有这样一段话:“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