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浅谈两点:(1)提问的设计原则;(2)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设计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还可以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下面就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浅谈两点.
  一、提问的设计原则
  提问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质量.笔者认为提问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提问的设计首先要注重科学性,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立关键性问题,不能四面撒网、漫无边际.在问题设计前应事先对教材进行详细地分析,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明晰考纲的要求,使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又明确易懂、能反映知识发展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启发性原则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应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而应该是具有启发性,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3.难度适中原则
  课堂上要想使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就必须让他们面临问题、以问题吸引学生.若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情绪厌倦;但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思维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正确估计学生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二、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设计
  笔者结合实践,浅谈几种应当提倡的课堂提问设计.
  1、新颖的探究性提问
  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例如,在“速度”中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如何进行比较呢?”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提出“如何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然后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问.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提问方式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在备课时应准备一些实际的、易操作的探究性问题,注意避免“探而不究”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适度的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适时的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提问“你知道生活现象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物态变化”中提问“从物理学角度说明植树造林,提高植树覆盖率有什么好处?”,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的熟练程度,虽然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能力,但在课堂中发散性提问应当是适度的、适时的、少量的,频繁的发散性提问会显得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课堂低效或无效,而提问也就变的“形散神也散”,会使知识偏离重点、难点,同时也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必要的铺垫性提问
  新课程淡化了知识体系,而对教学资源的要求却起点高、范围广,相关问题专业性强,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不着边际,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涉及课外教学资源的问题上应做相应的铺垫性提问,如若问“小明拉二胡时左手手指不停的上下移动改变了声音的什么特征?”必须先铺垫一般弦乐器的发音原理,先提问“拨动崩紧的长短不同的橡皮筋,声音的什么特征不同?”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观察,找到与音调相关的知识点展开回答,以达到顺利完成音调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钻研新教材时应对在课堂上欲提问的问题认真地做铺垫性准备,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有鲜明的切入点.
  4.及时的观察性提问
  新课程由于突出了科学探究,每节课都安排了多个实验或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观察性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的心情去积极思考,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在实验或活动中观察什么?又思考什么?就要看教师的提问技巧了.例如,在讲“沸腾”时引导学生观察水沸腾的过程中,及时问“你看到的气泡生成有什么特点?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此时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的状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