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腾飞之路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去过几次广东省惠州市,这里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美好。日新月异的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当然,还有脚踏实地、质朴热情的惠州人。
  惠州是真正的山水城市。这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集山、江、湖、海、泉、瀑、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的主要水源;拥有海域面积452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拥有国家4A级的风景名胜区西湖、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家级海龟保护区,以及全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的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南昆山、“岭南第一泉”汤泉、风景迷人的巽寮湾等。
  惠州的经济在广东省排名第七。惠州市的领导说,要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对于生活在惠州的老百姓来说,是多么的幸福。惠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民生工程让这座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惠民之州”。
  这是一座令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的城市。
  让我们走近惠州,了解惠州。
  
  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
  
  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岭南名郡”之誉,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惠州人杰地灵,是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批知名人士的故乡,历代先后有苏东坡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孙中山、周恩来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在此创立并发展壮大。
  惠州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历史上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惠州现辖惠城、惠阳两区和惠东、博罗、龙门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有51个镇(乡)、16个办事处。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总人口387万。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等地的主要水源。惠州因为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骄人成绩,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惠州设地级市20年来的巨大变化
  
  今天勃勃生机的惠州,是20年来惠州人民勤劳奋斗的结果。
  1988年4月8日,惠州正式设地级市。在此之前,惠州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2.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42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3亿元。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努力,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105亿元,是撤地设市前的48倍,年均增长18.5%,基本实现4年翻一番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跨入全国一类重点城市行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425元,是撤地设市前的27倍,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是撤地设市前的47倍,年均增长21.2%。自此,惠州由一块寂寂无名的边陲之地变为备受各方关注的投资热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设地级市前,惠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市,第一产业占比高达41.9%,工业刚刚起步,服务业也是以“吃、住、行”为主的初级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今天的惠州,是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数码视听产业基地”,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2007年实现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产值1228亿元,居广东省第3位。随着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投产,中海油1200万吨惠州炼油项目的加快建设,一大批石化中下游项目进驻,石化产业迅速崛起,2007年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产值377亿元,惠州正在发展成为国家级的石化产业基地。另外,汽车零配件、服装、制鞋、灯饰、医药、水泥建材等工业也初具规模。惠州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工业结构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近年来,旅游、房地产、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惠州已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新兴工业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如今惠州,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在此交汇,惠大铁路与京九、广梅汕铁路接轨,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盐、深汕、广惠、惠河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惠深、莞惠、广河高速加快建设,“五横三纵”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惠州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一一和记黄埔集团,正在向综合性大型枢纽港迈进。惠州是广东省东部电力枢纽,总输变电能力达1212万千伏安,2007年发电量达35.2亿千瓦。随着LNG电厂、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和平海电厂等一批能源项目的投产和建设,惠州将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当然,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惠州20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效。
  
  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惠州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建设”两大主题,实施“人本立市、工业富市、文化兴市、创新强市、生态旺市、依法治市”六大战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惠州市在发展经济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许多地区借鉴。
  一是抓经济转型,提高发展质量。发挥先进制造业主导作用,着力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推动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形成以石化、数码产业为支柱,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商贸物流、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制鞋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是抓自主创新,提升发展竞争力。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大对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实现“四个90%”,即90%的科研机构在企业,90%的科研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 90%的科研成果在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3%,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连续多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是抓内外源型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活力。惠州在主动承接国内外资本、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引资总量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引资质量和效益,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5年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居全省第5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26家在惠州投资。推进“全民创业”。实施《加快推进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与措施,鼓励、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培育发展侨兴、富绅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打造“中国男装名城”和“中国女鞋生产基地”。2007年,民营经济税收总额62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同时,惠州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先后出台了《关 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新农村建设五年行动纲要》、《惠州市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等20多个配套文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5年来财政投入“三农”资金8.6亿元。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
  
  没到过惠州的人很难想象:工业比较发达的惠州,竟然处处山青水碧,到过惠州的外地人不禁感慨:城里能闻鹧鸪鸣,山间能见白鹭飞,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惠州是珠三角乃至华南工业城市中的一个“另类”!
  这种“另类”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证明:从2006起,3年投入4.1亿元推进绿色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2%,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47.2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11.92平方米,绿化率达91.3%,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东江干流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国家一至二类标准,空气质量在珠三角地区名列前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5.3dB(A)和66.36dB(A),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58%,连续5年名列全省环保考核第2,生态环境达到近10多年来最好水平。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惠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为打造宜居城市坚持不懈的努力。尽管惠州自然生态资源优越而丰富,但是各级党政部门还是牢牢绷紧环保这根弦,宁愿放慢发展速度,也不过度开发,“不吃子孙饭”,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从2003年到2007年,惠州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否决的项目超过总数的10%,达到741个,每年投入1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力度保护好东江、西枝江、南昆山、罗浮山、惠州西湖、大亚湾等重点区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发展资源。
  
  名副其实的惠民之州
  
  惠州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致力于推动和谐惠州建设。
  一是拓展就业渠道助民富。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落实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政策”的“四送一落实”行动,对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众实施就业援助。近5年来,全市发放社保和岗位补贴362万元,安置城镇就业人员11万人,1.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8%以下。
  二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民忧。积极推行代建制、项目合伙人招标和政府主导建设三种主要建设模式,采取政府每年安排5%的土地出让收益资金用于城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定在出让10万平方米以上土地时,划拨其中10%的土地,由政府出资,由摘牌开发商代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每年拿出10%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安排给住房、收入困难的双特困户。近5年来,全市已建近6000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入资金9068万元,完成4765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
  三是救助困难群体纾民困。扩大低保范围,全市6,66万低收入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在全国率先建立“复退军人之家”,投入2859万元解决1926名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充分发挥慈善总会作用,累计向社会发放7564万元,受益群众9400人次。实施“解锁工程”,投入131万元免费治疗全市190名重症精神病人,其工作经验被广东省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连续7年实施“复明扶贫”工程,为患者减轻负担2020万元。
  四是提高人口素质助民强。5年来完成659所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40所山区薄弱学校改造,新增中小学学位10.2万个,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的风采
  
  惠州是一座方兴未艾的工业城市,在这座城市的一隅,隶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则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工业区。大亚湾工业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重点园区和广东省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我们能从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上感受到惠州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与时俱进的步伐。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面积为9.98平方公里,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扩大到23.6平方公里。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大亚湾规划区于1991年6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辖陆地面积2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
  大亚湾位于惠州南部,西接深圳,陆路距香港60公里,海路47海里。大亚湾海域宽、航道短、淤积少,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避风良港。大亚湾有着太多的优势使这里在短时间内吸引了来自荷兰、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12 家。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广东LNG惠州电厂、中国海油惠州炼油、比亚迪以及华德石化原油库等一批大项目已先后落户建设。汽车零部件及电子信息产业形势十分喜人,目前已投产这些项目的工业企业近8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大亚湾已初步形成由深水良港、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光纤高速网络组成的立体交通通讯网络,区内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全可以满足发展现代化大工业的需要。近两年来,大亚湾的发展更是迅猛,成绩斐然。
  无论是惠州全市的巨大发展变化,还是局部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茁壮成长,我们都可以坚信,惠州快速行进的步履还会更快更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