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语言环境的创设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ygt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是科学的、系统化训练的结果。获得语言的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遗传能力,这种潜能遗传能力,如果在产生和发展的一定时期得不到教育和引导,就会逐渐丧失。众所周知的“狼孩”“猪孩”之所以几乎丧失了人类的语言能力,就是因为在他们出生的前几年里,脱离了社会的言语环境造成的。
  环境是幼儿语言学习的第一位教师,要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必须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生活中处处融入语言的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语言教育。教师还必须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他们学习语言好模仿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创始科学规范的语言环境,其中包括“普通话”的规范汉语和语感环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供给幼儿一个良好规范的普通话环境,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以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和认识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语言交往能力与认识能力之间的紧密结合,根据幼儿直接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其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教师可以在班级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白菜头和胡萝卜根,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长长的须根”。在下雪天,可以让幼儿用手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以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这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而加深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教师选几粒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出苗了,幼儿观察得更仔细了,兴趣更浓了。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这也是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迸行全面语言教育对环境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却考虑不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上《我给月亮做衣裳》时,有幼儿会问:“月亮为什么没有一件合体的衣服呢?”为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说:“是呀!为什么呢?”教师建议幼儿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经过一段观察时间后,教师请幼儿说说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幼儿说:“有时像小钩,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半圆……因为它老在变化,所以没有办法给它做合体的衣服。”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教育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间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腐败无能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幼儿游戏活动中往往的行为方式,因为这也是幼儿思维自主性的表现之一。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我们常把小学生比作是早晨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可能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呵护,关怀体贴,理解尊重,谆谆诱导……“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也许夸张了些,却实实在在地告诫我们,对待后进生切不可疏忽大意。     一、培养感情,以真诚和信任动其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创造新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践,增强数学趣味    生活化的情境符合学生身心的特点,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一、创设“导写”
摘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以考虑把现实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关键词:生活 课堂 有效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认为知识教的越多,学生的可发展空间就越大,因此,课堂教学多